文章介绍了一男子因被树枝划伤手而感染破伤风,在ICU治疗两个月才康复的案例。同时介绍了破伤风的症状、感染原因和预防措施。该男子因伤口处理不当,导致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急性感染性疾病。文章还提醒读者,只要有皮肤、黏膜的破口,就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风险,需要及时彻底清创,并接种破伤风疫苗进行预防。
文章中介绍了一个真实案例,江苏一男子被树枝划伤手后,因未及时处理,导致感染破伤风,在ICU救治了整整两个月才转危为安。
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高达30%-50%,甚至可接近100%。主要症状包括肌肉痉挛、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
破伤风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土壤、污染的水、铁锈等中。只要有皮肤、黏膜的破口,就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风险。
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是彻底清创,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存在外伤时,可接种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旦出现伤口或怀疑破伤风,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
磕磕碰碰、扎伤刺伤
在所难免
这些“小伤”看似不打紧
但也可能带来致命伤害
近日,江苏一男子
就因为被树枝划破手
在ICU救治了整整两个月
才转危为安
被树枝划伤手
竟在ICU躺了两个月
“进来的时候还是夏天呢,出院都已经是秋天了!”在ICU躺了整整2个月的邱大爷(化名),走出病房时恍如隔世。
8月10日,江苏镇江72岁的
邱大爷去地里干活时摔了一跤,右手被地上散落的树枝划破。
对于干了一辈子农活的邱大爷来说,
这样的小伤他早已习惯,便未做处理。
几天后,邱大爷的
右手越发肿胀,触痛明显,脸部肌肉也很僵硬,
更要命的是,
嘴巴仅能微微张开,吃饭、喝水都十分困难
。送医后,
医生诊断为破伤风
,在ICU治疗了2个月,邱大爷才康复出院。
图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
邱大爷进入ICU后,肌肉痉挛持续性发作,
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角弓反张等症状。
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
数次陷入危机,生命垂危,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最终挺过“鬼门关”。
入院后的炎症指标(图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
研究显示
在全球范围内
破伤风的病死率高达30%~50%
若未得到及时且规范的处理
病死率甚至可接近100%
那么,破伤风有哪些常见症状?
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破伤风?
又该如何预防?
致病因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破伤风是指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
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
,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主要存在于土壤、污染的水、铁锈,以及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粪便中
。它有极强的存活能力,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
100摄氏度高温下持续1小时左右才能被完全破坏。
破伤风毒素会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
,使患者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的症状。根据潜伏期长短和患者病情轻重,破伤风可分为3型:
-
轻型:潜伏期在10天以上,症状于4-7天内逐渐发展,
每日肌肉痉挛发作<3次
。牙关紧闭和颈肌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及呼吸窘迫。
-
中型:潜伏期为7-10天,症状于3-6天发展至高峰,
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及呼吸窘迫,每日有短暂性全身肌肉痉挛发作
,每日>3次。
-
重型:潜伏期<7天,症状在3天内达高峰,
有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伴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端发凉等表现
,病死率极高。
今年6月,武汉的周先生工作时不慎被锈铁划伤左小腿。
一周后,他出现吞咽困难、全身肌肉僵硬等症状。
当地医院怀疑为破伤风杆菌感染,病情复杂,6月29日,周先生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经医生诊断,患者病情已进展为特重型破伤风,
全身多处器官功能濒临衰竭,
大脑和心肺受损最为严重,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周先生终于康复出院。
不只是铁锈伤
这些伤口都可能感染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铁锈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得破伤风,其实不然。由于破伤风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只要皮肤、黏膜存在破口,就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风险。
1、有组织开放性损伤且创口较深
破损的皮肤黏膜是最常见的感染路径,还有一些较少见的感染途径,如表皮伤口、开放性骨折、慢性伤口等。
2、受到外界破伤风杆菌侵入
破伤风感染通常由污染物体造成的伤口引起,如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的伤口,生锈的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
3、创口内有失活组织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污染的伤口较深自然氧气会变少,在这种厌氧环境下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会迅速生长为增殖体,释放外毒素从而致病。
如何预防破伤风?
1、伤口处理:
破伤风杆菌的生长需要厌氧环境,创伤后的早期彻底清创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应认真检查伤口,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反复冲洗消毒,
最好用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浸泡或反复冲洗。
2、主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