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描述了韦州古城在新年之际的年味和特色美食,特别是韦州馃子和汤碗子的独特制作过程和口味特点。文章还提到了馃子和汤碗子所承载的文化自信、传统工艺以及在外地游子和学子心中的乡愁。
文章详细描述了韦州馃子的制作过程,包括用料、配比、压揉等步骤,强调了馃子在韦州人心中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人的作用。
文章提到韦州馃子的香、脆、酥、甜的风味,体现了韦州人的多味人生。同时,当地人有强烈的饮食文化自信,将馃子视为地域象征。
文章介绍了汤碗子的制作过程,以及其在同心县的重要性。作为特色美食,汤碗子不仅是美食盛宴,还承载着乡愁和故事。
文章提到韦州馃子和汤碗子不仅成为线上销售的热门礼品,还走出国门,成为地域象征。
蛇年新春,浓郁的年味氤氲在每一个家庭,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味儿扑面而来,走南闯北的游子、学子们返乡,迎接他们的是年味里的那些“地道”儿,一波家乡的味道,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年的滋味儿,细密而醇厚。
罗山叠翠赛美兰,韦州古城像只船。
同心县韦州古城街道上,灯笼、装饰品、福字、中国结和琳琅满目的糖果、干果、肉制品都很抢眼。在外求学、务工的人陆续回到韦州镇,古城街巷和年货市场上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吃馃子了吗!”过年回家,你最难忘的味道是什么?对于韦州人而言,是穿过市井街巷,绕过熙攘人群,品鉴咀嚼一口家乡特有馃子的醇香和甜蜜。
韦州馃子由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会做的人越来越少。韦州馃子据传说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没有文字和史料可查。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最早是人们出远门经商,开始制作这种携带方便,能长时间保存,食用方便、香酥可口的食品。
从寻常百姓皆可做,到寻常百姓不常做,再到寻常百姓可购买。在这期间,一批传承人的情怀是必不可少的。
“不上馃子不行事,不嫁丫头不娶媳妇子。”这是72岁的彭海明眼里韦州人的仪式感。从他小时候起,长辈家但凡来重要客人,第一件事就是炸馃子,这也潜移默化间构成一代代韦州人对馃子重要性的解读。彭海明的女儿彭彩娟开了一间欣楠烤饼店,春节前夕,来自广东、浙江、江苏、内蒙古的订单从早上7点就没停过。过年存不住货,是群众对这道地方特色美食的偏爱。
制作时,用甘草水、红枣、白糖、蜂蜜、牛奶熬制汤水,然后将熬好的汤水、小磨胡麻香油、鸡蛋按适当比例配好和面,面和得要不软不硬,和好的面装进袋子,把袋子放上案板反复压揉。上好的配料决定着韦州馃子的口味基调,反复压制面团最能彰显地方特色,更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浸润在面香里。先切成大块剂子,每个剂子再切成三瓣,剥开、压平、擀匀,样子看上去像带提手的锅盖,故名“韦州锅盖梁子”。香、脆、酥、甜的风味,恰似韦州人的多味人生。
“中国只有韦州有馃子。”这句彰显当地人饮食文化自信的口头禅,是逢年过节占据“C位”的韦州话。馃子是韦州的特色面食,是家中遇大事的重视感和仪式感,也是韦州人在外打拼逢年过节的第一口乡愁。在广州、浙江、义乌等地务工的韦州人有3400多名,在国外做贸易的约110人。如今,韦州馃子不仅成为线上销售的热门礼品,更成为走出国门的地域象征。
徜徉在同心县大街小巷,一道道独特的菜肴芬芳扑鼻沁人心脾,令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大快朵颐。
明厨亮灶,热气腾腾。同心县丁塘镇杨正荣的饭店内喜气洋洋,香气四溢。返乡的游子和学子们齐聚一堂,参加一场特殊的“汤碗子宴”。杨正荣一家和厨师长丁永忠用心用情用力烹制的汤碗子烩菜,是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
汤碗子一定是用牛骨头熬出的汤,将青萝卜,豆腐、清粉、切成菱形方块,豆腐和青萝卜用水焯一下,木耳开水泡发,葱花香菜切段待用。粉条事先开水焯软,放入切好的豆腐、清粉、木耳、粉条、萝卜,最后放入酱油、盐等辅料,开火让烩菜滚一会儿。盛出烩好的菜,在烩菜最上面放置事先蒸好的肉丸子,切片的上等的牛肉片,一碗香气四溢的汤碗子就出锅了。
在同心县,走南闯北的游子们心心念念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汤碗子,那是乡邻家中有大事喜事时招待亲朋好友的“硬菜”。同心汤碗子传承人马花霞讲,母亲因厨艺精湛,曾担任生产队主厨。她从小常去生产队食堂给母亲帮厨,逐渐学到了母亲的手艺。现在她用汤碗子谋生,也用汤碗子慰藉走南闯北的韦州游子那思乡的胃。
一碗鲜香酥软下肚,暖心暖胃的同心“稀罕”带着年味和岁月蕴藏的故事,一起回旋在舌尖,直抵人心。
责编/晚秋 来源:(作者:苏峰 单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