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paper 和发际线上移支配的恐惧要回来了……一个假发片还够用吗?
加了几十个实验组微信群、 QQ 群,想追踪前沿文献,了解跟自己课题组相关的科研潮流,
抢占先机发一篇好文章
。
论坛上关注了上百个话题,一打开微博、知乎,情不自禁刷着热点,过了半小时才反应过来“我是要干嘛来着?”
可是同一个文献网站用的多了,往往会发现会有重复文献出现。
文献量庞大的话,还得手动剔除已经检索过的文献,分辨哪些是后来更新的文献。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做实验外,干的最多的活莫过于阅读文献了。
看得头晕眼花不说,而且占据了大量做实验的时间,一不小心,就成了实验室的“熬夜小王子”。
这些时间如果能拿来休息,参加学术会议,和大牛们交流,学习新知识该多好~
犹记得我初入实验室,一拿到数据就想要跟师兄师姐邀功。
“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的两个探针的信号,需要做共定位分析,你计算一下共定位系数和 Pearson 相关系数吧。
数据图除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还要重点看有没有显著性差异。”
以为拿到好数据就可以喘口气,
没想到统计和作图又开始让人头秃。
作为一名科研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一边忙实验,一边搞科研撰写论文。
于是就遇到一个难题,
论文的数据都必须进行统计学处理。
90% 国际 SCI 临床医学杂志会对投稿文章进行统计学审稿,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对统计学审稿要求也越严格。
看见师兄文章里明了高端的 PPI 图、热图、富集图、韦恩图、和弦图、火山图和主成分分析图,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一目了然,发表SCI感觉遥不可期。
大数据时代,只要找准科研方向,没有什么是一波优质数据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配上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工具。
python作为一款效率工具,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领域表现非常突出,像
自动抓取资料、分析数据、自动下载,提取关键词等这样的功能都是分分钟完成。
▲几千条学术论文几秒钟瞬间抓取
PS:这中间省下的时间,可以去
学习
(打球)、
做实验
(谈恋爱)......科研生活除了孤独、枯燥,其实还可以很美妙~
-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可能要面对
上万条序列的文件,由于文件过大,不要说进行处理了,连打开文本都会直接卡死。
-
而通过python输入原始数据后,不仅能自动统计分析海量数据,还能得到满足论文发表的高质量图片。
这样的效率和质量,是不是又让我们离发表SCI论文更近了一步?
据说每天上课的班级爆满程度堪比周杰伦演唱会,但我这次仍为大家争取到了
100个限额优惠名额。
想参加的小伙伴真的要立刻抢购喔,先报先占位 !
👇👇👇
▲
师兄师姐都在这里,还不快来
-
一听编程,就觉得很难学,是不是一定要数学或有计算机的基础啊?
-
看过线上视频也买过书,但是最后都半途而废了,线上课程我能学完吗?
-
平常太忙了,没有固定的时间学习,能不能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和时间呢?
它的课程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甚至有些颠覆。
每按一次“enter"键都是一次对话,
“他”会说rap、讲段子,或者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参与这个话题,收获他的鼓励。
比如,单纯的用abcd去定义变量和写代码,学习的时候会枯燥。
但是知识点代入皮卡丘、灭霸的故事中,就会很有意思。
用if语句帮助复仇者偷回灭霸的宝石
这种
交互式学习方式
,让完全0基础、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的同学,学起来一点也不感觉不吃力,甚至还有弃剧也想把课上完的冲动。
班级群
里有来自各行业各业的小伙伴,大家互相监督学习。
助教老师不是程序的自动回复,而是
真人在线实时指导。
而且助教都每天会发一篇认知文章,讲述编程在各个行业领域应用的情况与案例,方便非互联网行业的朋友知道自己学了之后应该怎么用,用在哪里。
贴身助教随时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