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网路
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Sirshikai, 我们将致歉并及时删除
这是2010年一位数学考了147分学姐的经验,虽然距离我们比较久远,但她的复习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句话:
勿以浮沙筑高台。
考研数学其实是熟悉度的考察。
数学考试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体力活。
我在2009年12月就开始回顾高数,由于手头还有其他的事情。每天最多也就两小时。当时我和其他考研的同学存在分歧——要不要做书上的课后习题。我一直相信学数学一定要练习,所以我选择习题和例题都要。虽然进度比没选择习题的同学慢一些,但事后证明,没有选择习题的同学都后悔没有按我的方法,浪费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
2010年4月,正式投入考研之路。
按照考试的时间安排,数学安排在上午。我把我的数学复习时间固定在每周上午,早晨背完单词之后。有时候有些题没做完,会拖到下午完成。当然在4-6月份间,晚上的时间也属于数学复习。
由于有数学阴影——高中数学除了高考那一次94分勉强及格,其他模考都不及格,均在80分左右徘徊。大学之后,由于有考研的想法,对数学比较重视。
在六月末尾的时候,我就已经把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过了两遍(我买的2010版的,内容99.99%与2011版的一致,四月份开始做的)。这与大量复习时间和高效率有关(如何保持高效,我在结尾会予以解答)。
在过复习全书的过程中,我力求每道题都去自己动手做,实在不会的才会看答案。做错的我会在题目前标记A,毫无头绪的但是觉得有启发的,觉得学会了思路的标记B,完全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标记C。第一遍很有挫败感,很多ABC。在第二遍的时候就好一些了。随着自己对知识点的熟悉,很多以前不懂的,自然而然的就知道所以然了。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真实体现吧。
第二遍过后,我开始正式的真题训练。因为贴近考试才是最捷径的提高方法。
其实,四月、五月、六月我都做了三次2010年的真题。分数分别是82,74,88。这对我的复习信心打击挺大的。我每天都练习数学,即使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但也不至于三个月,同一套题还是不及格把。
那是阴霾的三个月,
焦虑
——我害怕重蹈覆辙,
紧张
——我看不到一点起色,尽管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有时候晚上就会想,要是哪天我能及格了,做梦都会笑的。
就是在这种状态中,紧张焦虑没有撼动我的信念和步调。七月的真题训练中,第一次真题模拟测试上可以上90了,虽然多几分而已,但对于我这个把及格看做祈望的人来说,有多么振奋人心!基本上是一套真题做三、四天,一天三小时严格考试,三天对错题更正,然后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上找对应知识点训练同类型题型。第二次还是90+,我很满足。而第三次模拟,好像是2003年那套题,我竟然136!那时我又给自己定了个目标,那就是要是我能120以上,我做梦都会笑的。
暑假这个黄金学习时间,在模拟考试和考研班的混合双打中,很快就过了。我的数学基本保持在了120左右的位置上。
现在回过头来,
前三个月是积累,六月是学习的瓶颈,七月便是我的量变过后的质变,我突破了瓶颈。
所以,各位看官,在你看不见希望的时候,你要坚持,告诉自己你离质变不远了,它就在你坚持,不断努力的前方等着你。
九月,开始看李永乐。过复习全书第三遍,不懂的,困难的题型在陈文灯的复习指南里求新思路。然后是一周至少三套的真题训练,那时我还把数学二的真题加入了复习计划里。在下半年的复习中,我感觉到了数学的思维敏捷度大有提高,这时候我的复习重心便放在了求稳上。不求速度,求精细度。加之专业课和政治的加入,数学复习时间只能保证在四个小时,我的第三遍复习貌似到了11月中旬才结束。
下半年的数学复习时间为了能保证四个小时,我七点钟就到教室,在一个小时的背单词后的八点准时开始,11:55结束(全校下课时间12:00,我避免抢饭高峰)。后两个月就是查漏补缺,和真题训练。复习全书上不懂的,教科书上不懂的,全部再做。真题基本上我都做了三遍有多了,但是还是会错,分数在120-140之间转悠。我也将错题抄在本子上,目的是在最后几个星期,能够熟悉我容易错的题,提醒自己考试的时候不要犯错。
最后两周,每天做一套真题,然后反复做之前做的错题集。
1月16日,迎接了我等了8个多月之久的终极圣战。
2月28日,终于等来了我的终极判决——147。
李永乐复习全书(全程陪伴)
李永乐600题(前三个月做选择题。)
李永乐400题
陈文灯的数学指南(很多灵活的方法,比如算子法,可以提高你的阶梯速度。建议在有一定的熟练度的时候开始做,我是当做李永乐的辅助用书用的。)
李永乐真题(以题型类别作为答案排布方式,做套题是找答案特别麻烦。但解题方法很传统,多种方法按使用频率排布适合我这种中规中矩的学生用。)
另外,其它科目,虽然分数不太特别理想,还是想做一些分享。
我报考的是重庆大学会计专业。六月份开始看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