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
丁香园官方号,一百多万医生在关注。作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网上家园,丁香园深知医疗的痛苦与快乐。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独家深入的内容,也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服务。医疗行业从业者,请订阅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脉通临床指南  ·  感染诱发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感染治疗 ... ·  9 小时前  
赛柏蓝  ·  斥资超4亿,百年老字号入局合成生物学 ·  3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喜报|NeoNova®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N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

没学过一天医的患者家属,诊断出了我都没见过的病

丁香园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12 13:4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位儿科医生对于一位被诊断为雷特综合征的女童及其家庭的治疗与帮助过程。医生通过问诊、基因检测和与家长的交流,确诊了患儿的雷特综合征,并面对家长焦虑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同时,医生也关注了治疗进展,介绍了新药物的消息,但最终建议家长选择保守治疗,加强护理和改善症状来提高预后。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沟通,使得这个家庭在困境中找到了安慰和希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医生通过问诊和基因检测确诊了患儿的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和发育障碍疾病。

医生详细描述了疾病的诊断过程,包括家长的自述、雷特综合征的特征表现以及基因检测结果。

关键观点2: 医生面对家长的焦虑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介绍了治疗进展和新药物的消息。

医生详细介绍了与家长交流的过程,包括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适用年龄范围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家长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病情。

关键观点3: 医生最终建议家长选择保守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和改善症状来提高预后。

医生通过与家长共同查文献、研究治疗和干预方案、请教专家等方式,共同践行循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意识到对于某些家庭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安慰和帮助,而不仅仅是治愈的资源和方法。


正文

本文作者: 文侠

深夜十点半,那位患者家属又发来了长篇的微信留言。

「太感谢了!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真的对我们太有帮助了……说实话,我真的有些不知所措,就像无头苍蝇……现在好了,就像是黑暗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一盏明灯,豁然开朗……」

面对家属的盛情谢意,我有些不知该如何回复。老实讲,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我自觉没有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因为患者所有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其实都是这位非医学背景的家属自己发现的。


01.

两个月前,我在诊室中第一次见到这位母亲。她一坐下就直奔主题,说自己的女儿有些「问题」:以前还会叫爸爸、妈妈,现在不会了;以前还会走、能用手玩玩具,现在也不会了。希望我能看看是什么情况。

经过简单的问诊,我了解了大概的情况:

患儿,女,1 岁 5 个月。6 个月前发育里程碑正常(3 个月会抬头,4 个月会翻身,5 个月会抓握,6 个月会独坐)。 但自从 6 个月后,母亲发现患儿发育无进步,13 个月时患儿出现运动发育及语言发育倒退。 目前患儿仍不会爬行,可以扶站,不会独站,不会走。

图源:《儿科学(第 9 版)》

在问诊的过程中,家长告诉我,孩子已经去自己工作地方的几家儿童医院都看过了,做过 2 个月经颅磁刺激,但是不见好。这次回老家,听说我们这里的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儿科比较有经验,虽然不抱什么期望,但还是想来试一试。

小患者的症状符合典型的发育倒退,但仅凭问诊,我还不能有把握具体是何诊断,毕竟像癫痫、孤独症等很多疾病都会有类似的表现。不过我注意到, 患儿的手部有一些刻板动作,会反复舔手、或是将手指绞在一起, 倒是很像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常见表现。

结合患儿运动及语言的全面性发育倒退,考虑已经损害到中枢神经系统,我建议这位家长先带孩子去做个脑电图和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脑电图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也确实验证了我的猜想。

患儿脑电图资料,结果显示全脑存异常放电

先前在和家属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夫妻二人都是大学里的教授,受教育程度高,家境也比较好。于是我推荐,可以去上级医院做一个基因检测,应该就能确定是哪种疾病。为了方便后续沟通,结束后我像平常一样添加了家属的微信。

谁能想到,我在当晚就等到了「诊断结果」。


02.

「王医生,我回去之后自己查了好多文献,我觉得我女儿可能是雷特综合征,或者天使综合征。您觉得呢?」

消息发来时正是当晚,我对患儿的情况还历历在目。这个时候结合家属的猜测,倒是基本可以排除 SMA、肌营养不良这些虽引起运动落后但不损及中枢的疾病了。加上想到他们夫妻二人都是大学教授,我干脆让家属讲一讲她的猜想。

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进展性遗传性神经和发育障碍。 大多数患有雷特综合症的婴儿在出生后至 6 月龄左右会按照预期发育,随后在 1~4 周岁时,症状和体征才开始慢慢浮现: 例如发育放缓、失去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还会出现刻板手部动作,例如重复摩擦或拍手 [1-2]

雷特综合征的手部刻板动作
图源:参考资料 3

雷特综合征主要由 X 染色体上的 MECP2 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多见于女孩,发病率约万分之一 [2]

而天使综合征(也称安格曼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也是一种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症状包括特定的面部外观、智力障碍、发育障碍(通常出现在 6 至 12 月龄)、运动障碍、癫痫发作和睡眠问题等 [4]

女孩、发育倒退、手部刻板动作……这些特征像一块块拼图,补齐了家长心中的猜测。她越讲音调越高,语气也越显焦灼。 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指明地写到——不论是雷特综合征、还是天使综合征,目前均无可用的治愈方法。

「您先别急,您也说了只是猜测,说不定还有其他可能呢?」家属无助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我只能不断安慰。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庭,因为孩子患上难以治愈的疾病,整个家庭都变得伤痕累累。我告诉她,要先照顾好自己,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才能支撑起这个家。

那晚过后,家属就经常和我一起交流讨论孩子的病情。恰好,FDA 在今年 3 月刚刚获批了一款用于治疗雷特综合征的药物 [5] 。初定年标价为 37.5 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 273.5 万元。

图源:FDA

这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起的价格。但一想到家属焦虑的心情,我还是将这个消息先告诉了他们,也算是一种安慰。

不久后,基因检测结果也出来了: 患儿 MECP2 基因异常,确诊为 Arg168X 型雷特综合征。


03.

确诊后,家属和我的联系更加频繁了。雷特综合征有接近 250 种基因变异类型,家属查到 Arg168X 恰好属于预后最差的类型。他们非常担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又会聊回治疗药物的话题。

FDA 批准的是一款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氨基末端三肽合成类似物,叫做曲非奈肽。在一项为期 12 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LAVENDER 临床试验中显示,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接受曲非奈肽患者的雷特综合征体征和症状全面改善 [5]

从试验开始到第 12 周平均 RSBQ 总分的变化。注:RSBQ 是一个包含 45 项的评分量表,分数越低代表雷特综合征体征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越轻 [5]。 源: 参考资料 6

基于临床试验结果,曲非奈肽先后获得了 FDA 优先审评、孤儿药和快速通道药物资格,并在今年 3 月批准用于治疗雷特综合征。但我在查证资料后却不太推荐:腹泻(81%)和呕吐(27%)等 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此外,目前这款药物仅适用于治疗成人和 2 岁及以上儿童,是否对 2 岁以下儿童有效还未可知。

为了安慰焦虑中的家属,我通过 UpToDate 学习了关于雷特综合征的所有章节,和另外一位医生一起,将这些内容录成方便大众理解的音频文件,并和转录后的文本一同发给了家属。家属听得很认真,虽然也因此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我却觉得非常值得。

我们做这些,只是希望家长可以明白: 只要做好基本的护理,从改善症状入手,是同样可以提高疾病预后,获得较好的缓解的。 千万不要因为焦急,失去了对病情的正确判断,更害怕他们因为着急去尝试还不稳妥的治疗方法。

但其实,家属从没有放弃过。他们加了国内的患者群, 我还跟家属一起在诊室查 Pubmed 和 OMIM 上的资料,了解预后 。后来,我们通 过文献找到一种还未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我 特地又去咨询自己认识的药师朋友,他 认为这款药临床数据还不够完善,尚不推荐用药治疗。

这时, 属想到自己在美国当医生的弟弟,决定再去美国就诊试一试。

家长这份对孩子的爱无法想象。我不好再阻拦,但他们决定突然,基因报告还没邮寄到家,只有手机上的照片。于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把基因报告打成文档,结合 UpToDate 的资料,连夜赶出一份符合美国诊疗习惯的 SOAP 格式的病历,并帮她翻译成英文。


患儿的病例(可滑动或点击放大查看)


04.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都是后话了。

到了美国后,家属依然和我保持着沟通联系。他们告诉我,得知了整个疾病的诊断过程,就连国外的医生也感到惊讶: 雷特综合征通常确诊于两到三岁,家属却能发现得这么早、确诊如此及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