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改变#
彭萦:
下面两段话是不是既可以用在做公司上,又可以用在个人成长上:
1. 势头是最重要的。势头来自一场又一场的胜战。当你失去势头的时候,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济于事,除了再打下一个又一个的小小的胜战。
2. Keep growing and f*ck everything else. 增长率最可怕的就在于,它有复合式的力量。如果每周增长 1%,一年是 1.7 倍;每周 2%,一年是 2.8 倍;5% 就是 12.6 倍;7%,33.7 倍;10%,一年能达到 142 倍。专注于每周那小小的百分之几的增长。
改变自己的最好办法是,small wins
by 周昶帆
1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看到网上有个他心仪公司的面试报名机会,其实这个报名只需要在网上提交简历,把报名表中个人信息填好,介绍下自己的相关情况即可。
就因为这个自我介绍不是现成的,需要结合工作岗位想一想,他就想准备准备,想好了再填。
结果这一拖,机会就没了。
平时他要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赶上了忙的时候,项目任务来了,要连续加班,累到回到家话都不想说了就更懒得动脑想了。
再翻出来招聘启事,发现截止日期已经过了,为此他心痛不已,感叹要是我早点提交这会儿没准面试都过了。
不过几天之后我看他已经没事了。看来那个错失的还不是他最渴望的机会,因为疼得并不彻骨,似乎也不会改变他拖延的习惯。「将来还会有别的机会呢。」他这么安慰自己。
人们就是这样,常常败在小事上面。
可大事最后终归是一堆小事支撑着,小事往往花不了多少时间。
表面上看,是累的没时间错过了报名机会。实际上,是自控力和时间管理共同出了问题。不解决,以后还是会浪费机会。
再忙,早上也可以早起 15 分钟,每天拿出时间想一想,写个初稿版本之后再不断修改,最后起码保证有个东西交上去。
2
造成拖延的原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时间管理因素也是一个。有时候,拖延和时间管理是一个问题。
我们会乐观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搞定一篇文章、一个方案,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把一个月要报销的发票贴完,这些根本都不是事,不用太担心。
贴发票还好,总不会贴一天,但写文章这种事,憋不出来,一天就耗进去了。
人类就是这样自大。
我们不仅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一并低估做事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分秒针客观的进度有巨大偏差,我们其实对时间并不敏感。
上下班坐地铁从家里到单位,时间长了我能知道单程就一小时,左右不过几分钟误差。可是材料和任务来了要写文章,家里洗衣擦地全都收拾一下花多长时间我是说不出的,我都没有留意,它也不是每天都出现,那在安排时间计划上我就会犹豫起来。
因为没记过去的耗时,就无法参考。
时间管理的要义是要管起你的时间,首先要知道你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把它记录下来。记录的同时,它会锻炼你对时间估算的敏感度。积累了数据参考,如果低估了,自己都会怀疑自己规划不现实。
3
如果你看过时间管理的书,你可能会知道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同志的做法,很多书都会举他的例子,他真是一个记录时间去向很极致的案例。
以下是他的其中一天的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 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 —— 二十分;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 —— 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 二小时二十五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 —— 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纪事》—— 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 —— 六小时二十分。
这只是他一天的记录。记一天容易,难得的是他是五十六年如一日地记录。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就讲述了柳同志的这种「变态」行为,可以看看他的战果。
通过记录,他积攒下了大数据,这为他做计划和事后回顾提供了帮助。
「我要一年看 100 本书」,「我要每天背 50 个单词」,类似的大目标我们冲动的时候订过不下 100 次。但我们还是要根据时间来切碎了,看目标的可行性,变得更现实一些。
假如一本书 20 万字,正常阅读速度 500 字一分钟,算下来 6 个小时能看完一本。一年 100 本,要投入 600 个小时。一年 52 个周,每周约 12 小时投入,平均每天 2 小时投入。这么一算,你看看根据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我们能不能保证这个基本的时间投入来完成目标?不能保证的话就需要调整目标。
每天背 50 个单词,先背它一周,把每天花费的时间记下来,就知道每天平均要投入多少时间了。如果这件事重要,你一定要考雅思,出国留学或移民,有严格的 deadline ,那你必须拼命为这事挤出时间,保证基本的投入。
有经验数据才能做更准确的决策。否则随便估,最后是到 deadline 死也完不成。
4
记录每天做事所耗时间是按时间横向地记录,我们还可以按照一两分钟内能做什么事来纵向地记录。
时间管理学中还有一个原则是,如果你能在三分钟内把一个事立即处理掉,那么就当下立即马上干掉它,不要拖延。它在你脑中占着内存,你不断想着它,为它焦虑,会消耗更多心力和后续体力成本。
其实一分钟能干很多事情,我们也常常低估了一分钟的力量。
一分钟可以洗个脸、刷个牙、剪个指甲。一分钟可以回一条微信,打个短电话。一分钟可以浇个花,烧个水,给自家垃圾桶套个垃圾袋。一分钟可以把早餐时自己用的碗顺手洗了,而不用攒到周末一摞碗时两口子互相推诿。一分钟可以晾衣服,叠个被子,给自己洗个水果吃。
如果你注意留心收集,还能收集到更多的一分钟案例。而收集地越多,你对时间的估算就越准确,你的行动力就会越强。
一定要自己亲自收集,忘记我所举例的。
有些事两三分钟能干完,也可以把它记作一分钟案例。这么记的用意在于好记,我们想到什么事,对自己说它一分钟就能搞定,那我就起来把它完成吧,别拖着了。
这时你会感到一种神奇的力量,情不自禁地想给自己点个赞。
5
「一分钟的事立刻完成」的理念是时间管理方法的细化,之前少有被提及。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人还是不会去做。
在马戏团长大的大象往往乖顺,它其实有力量能挣脱弱小的绳索,冲出表演场地的大棚。但它从小就被拴住,试过很多次都挣脱不了,于是它就有思维定势了,认为自己的力量根本就不够获得自由。长大以后,它就这么被一直束缚住。
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觉得这件事太简单了呀,什么时候做都可以。
但拖延者的拖延力量很强大,简单的事情也会因为你的拖延习惯而不做。拖延就是那道拴住大象的绳索,我们就是可怜的大象。
其实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立刻马上现在做,把小事做完。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极光阅读 (ID:kanbeijiguang)
封面图 by Marc Clancy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你们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彭萦她是一个创业者,但在这里她很少提起「改变自己」co-writer 这个角色之外她在做些什么。
其实从硅谷回来之后,过去的四年里,彭萦她一直把自己创业的一万小时投入在消费品和品牌上。三个月前,她离开上一家创业公司,带了一个人数很少却是各领域最顶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项目 ZeeTea。
她和她的天使投资人,也是一个投了几百家市值加起来超过万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的投资人,聊到,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 3 件事是什么。公司创立了一个月后,她把自己对这 3 件事的思考理了理,写了一封邮件发给他。
这些内容都是干货,不会过时。希望彭萦她的思考能对不管是 CEO 还是一线员工,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的你,都有工作上的一点点启发。
以下是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1030 期语音《创业后,我才知道的 CEO 最重要的 3 件事》的反馈。
@会员 笨笨
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对于非创业者,今天的语音都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品牌的创业者!
@会员 岚小夕
虽然是对 CEO 重要的三件事的提炼,但是实际上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也是如此。个人品牌:信誉和技能;增长率是多少:每天提升自己多少;现金流:低估自己,虚心学习,也懂得开源节流,谨慎投资。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势头,勇敢前进。
彭萦:
是的,你说的很对。
做公司和做自己一样的。
@会员 Zooey Wu
最近一直在考虑创业公司怎么做?之前在两个公司都是创业公司,但是他们到 2-3 年的时候都有了非常大的瓶颈,因为盲目的招人,没有年度计划的做事情。更有甚者是不停抄袭,限定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彭萦的想法非常有意思也很戳中痛点,使我恍然大悟。之前看到你写的创业公司最开始就是做销售,或者对于品牌的本质的分析。这些很多公司都不懂,只想着怎么装逼,却是随大流的吃个饭,蹭某品牌热度,最终才发现自己一直是没有赚钱。
限时福利(截止时间 - 11.13,本周日下午 6 点):
现在加入会员,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彭萦上一周的会员语音:《创业后,我才知道的 CEO 最重要的 3 件事》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