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imonci
Rimonci Capital 睿盟希资本, 专注细分领域跨境投资、并购、商务合作和技术转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TF和LOF圈  ·  Deepseek行情扩散 ·  13 小时前  
EarlETF  ·  AH股溢价缩窄至36%,A股性价比凸显 ·  13 小时前  
ETF和LOF圈  ·  3月美国降息概率不足10%? ·  昨天  
长线投资社群  ·  长线投资社群:一周交流精选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Rimonci

CEO随笔:如何将任正非倡导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运用到投资领域

Rimonci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08-03 23:19

正文

前些年在做企业运营的时候,向华为学习是我们的一个长期课题,同样作为 IT 企业,同时,也是华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伴随巨人客户成长也是我们的驱动自我的最好的方法。作为通讯行业以及移动通信行业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使得我们有机会在过去接触到华为、中兴、小米以及众多国内该领域的优秀企业,从供应链团队,到研发技术,到品质再到高管,发现即便同属一流企业,也还是有差异的。在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研究华为的著作以前,我让团队各种搜集任老板的讲话,并按照我们的理解和逻辑分类,作为我们培训尤其是高管培训的素材之一。


领导人的“自知力”和“自制力”其实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能力”。“自知力”是要企业领导人在任何时候保持“头脑清醒”,清晰洞察企业所处阶段,无论企业大小,越是大企业,做到这一点越不容易,因为企业信息是逐级传递,每一级管理层都有他们的综合考量;“自知力”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如何在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企业领导人仍能嗅到“隐忧”,并且时刻保持警惕,以及在顺风时候为逆风做布局和储备。记得在 2008-2009 年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前,其实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或者企业提早嗅到苗头,但是在和华为的接触中,任老板在喊“做好过冬储备”,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供应链措施(作为供应商我们能够感受到),在当时,只是希望跟着华为的节奏,我和我们的团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使得 2008 年,行业性亏损的情况下,我们创出业绩新高。


自制力 往往更难,尤其在当下社会,面对各类诱惑。没有几个发展壮大后不考虑多元化的企业,而往往多元化业务之间可以毫无关联。有所为,有所不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企业往往有一个逻辑,甚至企业领导人也有这个心里暗示,我可以征服一座山峰,同样的逻辑为什么我不可以征服“另一座 。在这样的主流背景下,任老板说: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

再仔细看看华为广告上这双舞者的脚:我们都崇拜伟大,但看到伟大的真面目时,我们会望而却步。伟大的背后是苦难,苦难和艰辛造就了真正的伟大。我们的人生都是痛并快乐着 】。


秦国的商鞅变法,按照“利出一孔”和“驱农归战”的核心思想,把秦国整个社会打造成“农战”体制,全民为兵,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利出一孔”的聚焦战略尽管已经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我们的企业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任老板说:五万人, 25 年聚焦在一个目标上持续奋斗,从没 有动摇过,就如同是从一个孔喷出来的水,从而产 生了今天这么大的成就。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在我作 CEO 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是第 28 个年头,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和业务差不多得数两个手,所有业务都属于大 IT 行业,但是子业务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相关性,也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作为集团 CEO ,我曾经拼了命的想把每块业务弄通透,梳理清楚,有正确的战略,合适的团队,恰当的执行,最后我发现 : impossible 。开始一项业务的时候,都是满怀信心的,即便车开到半道上,发现不顺,惯性“做多思维”也觉得能够好起来的,等到后面发现真的需要“剁掉 的时候,觉得 割肉好痛 ,再犹豫一下,也许窟窿更大,直到最后发现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每个方面都可以把悬在你脖子上的绳再紧一紧。


等到开始我们自己的事业,这支 VC 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达成共识,新团队,无 trackingrecord ,无大腿可抱,资源又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唯有聚焦,“力出一孔”,也许我们还能趟出一条路。 我们来自产业,熟悉产业运营,知道产业投资的逻辑,但是否能够代表就一定做好一个 VC ,没有这个逻辑推理,唯有聚焦,“力出一孔“,才有可能发挥出我们曾经的积累,做一支真正的 operator VC ”。 也许“农民”和“猎人”之间,我们只能选择“农民”,是因为我们知道,以我们起步的资源和积累,还做不了“猎人”。但是怎么聚焦,聚焦在哪里,我们经历过摸索甚至是合伙人间的争执,也许是曾经 IT 行业的一点感悟吧,就觉得要快跑,快速迭代,直到迭代出属于我们这支小 VC 的商业模式,基金也是企业,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气质。我们找到了这个聚焦点,这个可以“力出一孔和利出一孔”的“ 孔” 视觉科学行业 ,幸与不幸,需要结果去检验。

在经营企业的时候,要接触很多来自全球的供应商,很有感触,经历了几个德国供应商,也许都不是我们定义下的“大企业“,但都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其中两个供应商,老爹和儿子交班,还专门跑来跟我说:“放心,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的”。一个案子,过去也许十年了,依然清晰记得:客户订单预测波动,要求我们扩产能,可是设备下单,交期,安装调试,试生产,一算时间赶上农历年,德国老先生打死都不愿意接这个设备单,告诉我“做不到,宁可不做”,在我的各种威逼利诱之下,接单了,德国老爷爷为了我们的设备安排 24 小时生产(这在德国也基本属于 impossible ),提前出厂,紧接着就是讨论运输方案,空运的成本,海运的时间,陆运的地理条件(赶上大雪),挤掉中间环节一切可以压缩的时间后,抵达工厂是大年 30 早上,大型设备吊装供应商估计都找不到;这时候轮到德国老先生开球了,他说:这是你的 responsibility (责任) , 你承诺了你的客户,你就必须做到。终于艰难的协调好了一切,我们的工程师大年 30 晚上连夜安装调试,顺利试产后,老爷爷给我打了电话: we make our promise ( 我们做到了 ) 。由此,我知道,商业社会,信誉( Credit )有多么的重要。有时候想,做这样的企业,坚守,坚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力出一孔”,看似“笨拙”,也许“老天爱笨小孩 呢。


我们自己是创业者,但同时也是投资人,虽然掌管的仅仅是一支小小的 VC ,在过去的 2 年多时间中,我们筛过了视觉科学行业内,全球大约 600 家企业,见过了形形色色的创业团队。发现是有差异的;有的团队更倾向于聚焦在一个产品,一个需求点上,有的团队更倾向于“平台”;如果形容为一个大写的 T 字,有的团队更倾向于这个竖,有的更倾向于这个横。也许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作为创业公司,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毕其力于一役,力出一孔,先突破一个需求点,而这个需求又不是伪需求的前提下会不会更好?每次在这个领域这个阶段的初创公司,听到数条产品线规划,听到平台 ( 平台思维真的在这时候有点害人 ) ,大数据,我都会有点紧张。再行对比,拿到钱的公司,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公司选择继续投研发,有些真的选择更高大上的办公环境甚至还有公司吉祥物,拿到钱的创业公司去买买买的也比比皆是。需求就是由一个个点构成,技术突破也需水滴石穿?在挣快钱和播种施肥之间该如何取舍?也许任老板的“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不仅意味聚焦,还意味着克制,执着,坚持,突破,长效。来的快的去的也快,道理都懂,做到不易。


小而精,小而美是我们的追求,成就我们自己,也利用投资去成就同样价值观和践行的创业者。 因为 力出一孔 ,我们相信我们可以集结最顶尖的资源,因为 力出一孔 ,我们可以不断驱使自己去钻研和拓展,因为 力出一孔 ,我们发现被投企业之间甚至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