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早就说过
杨早相关的一切文字,介读观影论世衡文,总括一句“有思想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真实故事计划  ·  一位单身妈妈所经历的女性贫困 ·  6 天前  
新周刊  ·  有了它们,我的假期才真正开始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年近三十的我,羡慕那些忘我追星的人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0万读者打出9.1高分,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早就说过

纸上的新文化运动,如何突变成五四的火光 | 杨早讲史

早就说过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04 20:13

正文

本文首发于 腾讯大家 Ipress

谢绝一切非授权转载。


记得2009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陈平原教授在题为《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的文章(《读书》2009年第9期)中梳理了1949—1999间五四运动逢十周年庆的主流报刊概貌。他以“关键词”的形式提炼了这五十年间的言述脉络:

一九四九年:革命路线

一九五九年:思想改造

一九六九年:知识分子再教育

一九七九年:解放思想

一九八九年:体制改革

一九九九年:振兴中华

然而,在2009年主流报刊的纪念文字里,我们已经很难提炼出这样的“关键词”,关于“五四”的纪念,已经变成像这场运动本身那样众声喧哗(参见《话题2009》)。

说起“五四”,一般人心里都会有两种印象,一种印象是“还我青岛”的旗帜,赵家楼的火光;另一种印象是《新青年》打倒文言,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以及林琴南盼望有个“伟丈夫”来扫除这帮子新文化人。

▲ 胡适

不管胡适晚年多么强调这是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两场运动,前者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但平心而论,这两场运动之间,内在的逻辑是相似的。

今年是“文学革命”100周年,文学革命发动的标志,正是1917年的两篇文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的激烈程度相差甚远。偏爱传统又主修西方文学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平和地叙及《文学改良刍议》,却大肆吐槽《文学革命论》:

紧接着《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的下一期,他就在《新青年》上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给胡适捧场,内容泼辣,文字浮夸异常。陈独秀这篇文章,以文学知识和立论态度来讲,真可谓集无知与不负责任之大成,其精神上和胡适那篇劝人不要用陈腔滥调,不要作无病呻吟的文章可谓背道而驰……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手里。

▲ 陈独秀

但从文章的传播效果来看,正是《文学革命论》而非《文学改良刍议》给了《新青年》的主要拟想读者——青年学生与旧文学家以极大的刺激,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也将“新旧之争”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此后的“王敬轩”双簧信,以及《新青年》上一系列的通信,用今日传播研究之眼光视之,毫无例外都是“炒作”。想当“舆论家”的胡适不赞成搞“双簧信”这种不够光明正大的手段,他主张“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这种平等讨论的主张马上遭到陈独秀激烈的驳斥:“白话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新青年》3卷3号,通信)

更狠的论述策略是五四运动前《每周评论》刊登《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搜集了五家报纸对于“北大驱逐教员”谣言的批评。但是这五家报纸并未将此谣言与林纾等旧文学家联系起来,只是指责“今之当局者”。

但陈独秀在文后的按语中称:“这班国故党中,现在我们知道的,只有《新申报》里《荆生》的著者林琴南,和《神州日报》的通信记者张厚载两人。”一个月后,他更是直斥:“林纾本来想借重武力压倒新派的人,那晓得他的伟丈夫不替他作主。他老羞成怒,听说他又去运动他同乡的国会议员,在国会提出弹劾案,来弹劾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学后来取得了主流地位,像《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这样的史著就会直接写道“林纾等人散布的北大驱逐陈独秀、钱玄同的谣言”。

…………


欲读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杨早讲史”,每周二四更新

带你细看清末民初的社会


本文首发于 腾讯大家 Ipress

谢绝一切非授权转载。





讲史


杨早



杨早讲史

搜索yangzao1

周二周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