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菠萝因子
有思考,有温度的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2025-2030年CRO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 ... ·  3 天前  
drpei  ·  赖氨酸可以帮孩子长高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菠萝因子

双黄连可以抑制新肺炎?​并不是苦的东西,就能包治百病!

菠萝因子  · 公众号  · 医学  · 2020-02-01 18:22

正文

文| 菠萝


(一)


前两天,我刚和朋友说:“中国人好像更理性了,这次疫情居然没有哄抢什么东西!咱们科普有效果啊!”


过了两天,我就被啪啪打脸。


昨夜, 一篇有关“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半夜出现,立刻引爆网络。



不到一个小时,网上的双黄连就全部被抢光了。


没有人吃的药,大家就抢兽用双黄连。
没有兽用双黄连,大家就抢双黄连牙膏。
牙膏也没抢到怎么办?抢双黄莲蓉月饼!

谁让你有“双黄连” 两个字?


网友说,母鸡可能要申请保护了,因为双黄需要俩蛋黄,对母鸡需求太旺盛。


这完全是 一出闹剧


站在药物研究角度,双黄连对于新型肺炎病毒的效果依然是未知的,很多媒体是严重的夸大宣传。


如果真这么有效,国家早就集体采购给每人强制服用了,哪里还需要封城、停课、停工?大家知道每多停一天,国家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么?


国家之所以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在临床被严格证明有效的药物!


再说一遍,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在临床中被证明,针对新型肺炎的特效药,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


没抢到双黄连的大可不必伤心。


全民哄抢双黄连固然让人无语,但真正让我觉得可悲的,是这并非个例。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网上流传的能预防能治疗新型肺炎的神药,数不胜数。除了板蓝根、金银花,还有姜、大蒜、葱、鱼腥草,等等等等。



一夜之间,以前号称能“预防癌症”的东西,现在统统都可以用来预防肺炎了。


双黄连也好,姜蒜也好,大家特别容易相信这些东西的神奇效果,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洗脑了三句话:


第一句:纯天然的最好。
第二句:以毒攻毒。
第三句:良药苦口。


所以,越难吃、味道越重的天然食物,越是容易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姜、蒜、醋、洋葱等,在抗癌领域独领风骚很多年,绝不是意外。 (延伸阅读: 纯天然,好在哪里?


我们兼职辟谣,人家全职制造伪科学。


营销号赚了无数个10万+,赚了好多广告钱,挺开心。


科普作家写点东西,反而被骂个半死:“你就是药厂的利益代表,就是想卖很贵的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便宜又好用,你居然说不好!?”


我承认,我有时真的羡慕嫉妒恨!


(二)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从洪灾,到非典,再到日本地震,每次出现灾害的时候,就是伪科学爆发,大面积交智商税的时候。


纯粹瞎扯的也就罢了,正规机构出来的科研结果被错误宣传,从而造成恐慌和混乱,是最让我伤感的。


我理解科研需要宣传,我也不反对打造科学家网红。但有一点我个人非常反对,那就是 早期的科研结果,通过大众媒体的不准确解读,广泛对外传播!


本该留在专业人士圈里讨论的早期科研,如果通过大众媒体的夸大宣传,从而被老百姓当作临床指导的时候,会造成巨大的误解。


就像当年热炒的小苏打治癌症一样。



本身作为科学研究,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但它本质是一种针对少数肝癌患者的小规模尝试,并不是已经获得专家认可的标准疗法,更不是能治疗所有癌症的新药!


但后来通过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让很多癌症患者充满希望,认定它是包治各种癌症的超便宜神药!


有人放弃正规治疗,天天喝小苏打水,有人到网上骂开发新药的科学家,说他们无能、贪婪!


这就是夸大宣传带来的悲剧。


我相信,这不是任何负责的科学家想看到的。


患者需要希望。但应该是真实的希望,而不是营销的“希望”,宣传的“希望”。


(三)


前面算是吐槽,还是科普一下: 为什么说双黄连研究还比较早,大家不应该疯抢呢?


简单来说, 是因为并没有任何人体的数据,甚至没有任何动物的数据! 站在科学的角度,要对老百姓说一个药有效, 必须有人体数据!


菠萝作为药厂科研出身的人,深知要证明一个药可以“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有多难。大象放进冰箱需要三步,证明药物疗效通常也需要三步:


第一步: 细胞水平研究。


证明一个药能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系统中产生效果,比如能杀死癌细胞,或者能杀死病毒。


第二步: 动物水平研究。


让一个动物得某种病,证明一个药能在活体动物身上产生效果,比如杀死动物身上的肿瘤,或者治疗得了肺炎的动物。


第三步: 人体水平研究。


证明一个药能在人体,尤其是患者身上产生效果,比如控制患者的肿瘤,或者治疗得了肺炎的患者。


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个药物被获批上市,基本都必须完整通过这三步研究。


一步比一步难。


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但这步成功的,只有极少数能在第二步(动物模型)成功,能在第三步(人体)成功的,则是凤毛麟角。


一个新药要做完整个流程,得出科学结论: X药可以治疗YY病,至少需要数年。


这就是为啥新药开发这么难,花费这么高,成功上市的新药这么贵。


现在网上炒作的各种“有效药物”,双黄连也好,板蓝根也好,你猜研究到了哪一步?


答案是: 第一步,细胞水平研究。


整个肺炎被大家认知才不到一个月。而且据我所知,到现在新型肺炎的动物模型都没有建立,除了人,我们甚至不知道用哪种动物来模拟这种肺炎。


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试药?


有人可能会说,遇到肺炎这种严重威胁,同时是双黄连这种已经上市的药物,有可能跳过动物阶段,直接上人。


这确实没错,但即使这样,也不会这么快。


从理论上,证明一个东西能否预防新型肺炎,最快的试验得这么做:

• 找到两组健康的人,一组吃双黄连,一组吃安慰剂,除此之外,其它情况都一样。做得严谨的话,还得是双盲,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双黄连,还是安慰剂。
• 这些人不做任何防护,集体在大街上乱逛,最好集体去医院接触患者。
• 观察一段时间(比如14天),看吃双黄连这一组是不是得肺炎比例显著低。

这是最快的方法,但这显然很不道德。


现实中,真正要做预防试验, 至少需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当年非典的时候,要用来预防病毒的疫苗都还没研究出来,疫情就结束了……


(四)


如果科研刚在细胞水平有点成果就到处宣传药物有效,那治疗疾病未免太容易了。


我是做癌症研究的,以前最常开的玩笑就是:“癌细胞太好杀了,只要是在体外!”


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体外杀死癌细胞。


只要剂量够高!


橙汁、可乐、咖啡、口水、眼泪,甚至耗子屎提取物,都是杀癌细胞的利器。


类似的,要在体外细胞试验中,展示一个东西能抑制病毒,也是相对容易的。


我不怀疑双黄连在体外试验会有一点效果。但是, 体外成功,离“证明一个东西对人体有效”,还差得非常非常非常远!


有时候是因为进入体内会带来各种副作用,杀不死癌细胞可能就把人杀死了,比如用消毒水抗癌;或者是因为体内很难达到杀死癌细胞的剂量,比如有人说吃橙子补充维C可以防癌,但需要每天吃几百个橙子。


大家还记得当年热炒的抗癌神药:M1溶瘤病毒么?


2014年,某实验室在海南找到一种病毒,做了细胞水平的测试,发现对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发了一篇论文。本来是挺好的早期研究,但被疯狂炒作,很多媒体都说中国已经找到了纯天然,能以毒攻毒的抗癌神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