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读了半年的港大IDT,感觉被骗了 ·  昨天  
康石石  ·  很多学生找机构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随机应变和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的能力也是德国可以借鉴的”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06-28 11:3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视觉艺术家德克·索尔格在北京的驻留项目经历。他因对规则和人机交互主题感兴趣而来到中国参加驻留项目。在期间,他体验了不同寻常的经历,如遇到年迈的女士和参观半私人展览。他也分享了他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以及在德国可借鉴的中国习惯。最后,他推荐了青岛和上海作为驻留艺术家必游之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德克·索尔格参与北京驻留项目的原因

他对规则和人机交互主题感兴趣,并寻找实践艺术的机会。他也有个人情结,想了解中国自2010年以来的变化。

关键观点2: 索尔格在中国最不同寻常的经历

在雍和宫附近的胡同里散步时遇到年迈的女士,这次相遇非常美好和奇妙。

关键观点3: 索尔格对中国菜的喜好

他喜欢包子等早餐食品以及各种面食,如炸酱面。

关键观点4: 索尔格在中国期间激发创作灵感的瞬间

参观半私人展览时,理解了艺术和新闻自由的珍贵,这次经历也让他意识到不应该将一个国家的人民与其政府混淆。

关键观点5: 索尔格对驻留艺术家的推荐地点

他推荐了青岛和上海,认为这两个地方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当代艺术领域很重要。

关键观点6: 驻留项目对索尔格认知和想象中国的影响

驻留项目让他对中国的了解更加贴近现实和具象,亲身体验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寻找和创造自由空间。

关键观点7: 索尔格希望在德国运用的中国习惯或理念

他提到了数字化方面的习惯,以及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的能力和尊重上一代人的习惯。但他也强调这些习惯必须调整,不能简单地照搬。


正文

德克·佐尔格在北京胡同

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萨克森自由州文化基金会和缓存空间合作的驻留项目的支持下,视觉艺术家德克·索尔格(Dirk Sorge)在798艺术区进行短期驻留。在歌德学院对他进行的采访中,索尔格谈到了他在驻留期间不同寻常的经历、对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观察,以及,他想从中国带点什么经验回德国。


---


是什么促使你来到中国参加驻留项目?
我对规则和人机交互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并且一直在寻找一个将艺术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当我得知北京的驻地项目时,我觉得这个地方可能适合我的工作。而我于2010年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一个学期,所以我也有一些个人情结,想要了解一下从那之后中国有何变化。

你这次在中国最不同寻常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在雍和宫附近的胡同里散步时,遇到了一位非常年迈的女士。她说了一些话,我就不在这里透露了,但这次相遇非常美好和奇妙。

北京炸酱面

你最喜欢哪道中国菜?为什么?
早餐的话我喜欢包子,它适合搭配浓缩咖啡去享用。另外,各种面食也是我的最爱,比如炸酱面。

在中国期间,哪个瞬间尤其激发了你的创作灵感?
我曾经参观过一次不完全对外开放的展览,在半私人的空间里,展览内容可以更有意思。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艺术和新闻自由的珍贵。在德国,我们认为这种自由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必须当心,防止在政客或当局干预文化活动的内容时失去它。

青岛

你会给之后的驻留艺术家强烈推荐中国的哪个地方?
肯定是青岛。从德国的角度来看,它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不能被遗忘。比如,建在德国监狱旧址上的博物馆很好地展示了殖民历史。青岛的火车也很方便,足够周末(从北京出发)去旅行,但你也可以在那儿待上四天。目前,上海在当代艺术领域很重要,而且比北京稍微开放一些。

此次驻留项目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你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
驻留项目让我对中国的了解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象。我亲身体验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创造自由空间。我们永远不应该将一个国家的人民与其政府相混淆,这对于所有国家都适用。

你希望在德国运用到中国的哪些习惯或理念?
肯定是数字化方面。随机应变和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的能力也是德国可以借鉴的。尊重上一代人(至少在理论上)也非常重要,它或许可以化解德国的一些冲突。然而,这些习惯必须加以调整,不能简单地照搬。


🤖🤖🤖


德克·佐尔格 是莱比锡的一名媒体及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探讨标准化、残障歧视和非理性等主题。

图片/文字© Dirk Sorge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近期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