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4 小时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4 小时前  
武志红  ·  常说这几句话,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  14 小时前  
武志红  ·  不幸福的婚姻,大多败在这1点 ·  昨天  
壹心理  ·  童年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戒这3种瘾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两个柠檬能发电” — 兴趣班那点事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这样很容易毁了一个孩子,不要再贴标签了!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7-08 12:24

正文

来源:慢成长 (ID:manchengzhang123)



我家孩子胆子特别胆小,我怕他以后受欺负,怎么办?

我家孩子被宠坏了,特别霸道,爱打人,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黏人,离开妈妈就不行,怎么办?

你怎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啊?这样以后上学成绩能好吗?

……


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孩子,或是与孩子对话。 微信上经常有妈妈找我咨询,常见开场白就是 “我家孩子太……我担心……怎么办?”


虽然关于“怎么办”的答案千差万别,但每次我都会强调同一点:


亲爱的,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容易,孩子要撕下却难。 所以这些话不要再对孩子说了!




Chapter  1


标签效应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 (Labeling theory) ,是指 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 (也就是贴上标签) 时,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标签效应”都得到了验证。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 M. 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 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和社会评价有关 ——


“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 ( I do these things because I am this way) ”。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贴上的标签,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其中, 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




Chapter  2


标签化如何影响孩子


1. 让孩子迷失自己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谓「 成长 」就是不断探寻自我、融入认同的群体、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体验和思考,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然而,标签化却可能让孩子错过这份礼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说: 标签化能让社会与他人更快的认识到自己,是为了快速寻找到认同感与存在感。


可有时候,过分着迷于自己的标签,会逐渐迷失真实的自我,让你找不到未知的自己。



“妈妈说我太胆小,我就是胆小啊,我没有妈妈不行。”

“老师说我太调皮,说我总欺负别人,反正我就是那么坏。”

……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权威,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 ——


“我就是这样的。”


2. 限制未来的发展

昨天我和果果唱英文儿歌,教她几个身体部位的单词,明明跟着我重复时很好,过一会儿再问就记不清了。


反复几次后,我有点儿生气,点点她的小脑袋说 ——


“怎么又忘了呀?你这小脑袋是不是空的?”


我又教了她一遍。


过会儿我再问她时,Head这个词她记成了“ead”,这次还没等我发话,她就指着头笑嘻嘻说 ——


“我脑袋是空的呀!”


我忽然警觉,自己无意中一句话,却是给孩子贴标签。


因为觉得“脑袋是空的”,所以不愿再努力。这和前面提到的实验中,药物成瘾者说“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啊”


不是如出一辙吗?


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理想和目标正是前提条件。


但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就会用我们赋予的这个标签来定位自己,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靠近。


被说成“书呆子”的孩子,可能原本想做一个体育运动员;


被贴上“好动”标签的孩子,也许接受了心理暗示,放弃了尝试安安静静拉大提琴的音乐家之路。


3. 限制思维方式

孩子是一张白纸,最先在纸上留下印记的是父母的投影。


如果家长习惯给孩子贴标签,不仅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向,也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


孩子有可能会学习大人标签化的思维,对他人和事物也贴标签。例如 ——


“小男孩就是很调皮,我不和他们一起玩儿。”

“女孩子就是特别娇气、爱哭,我讨厌她们。”

“天黑了就是很可怕,我不要自己睡。”

“胡萝卜就是很难吃,我不想尝尝。”


这些例子只是一些“孩子气”的标签,最多给父母造成某阶段的困扰。


但这种思维模式如果陪伴孩子长大,未来也许就会扩大到种族、肤色、国籍、性取向等等,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Chapter  3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1. 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一直觉得,能“共情”是为人父母的基础。


一个家长做父母的能力,说到底是他/她追溯童年的能力。


那些能和孩子“共情”的家长,往往能回想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和感受,并为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


我小时候有没有被贴过标签 (起外号是最常见的了)

那些标签怎样影响了我?

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

我是心里是什么感觉?

对那些给我贴标签的人,我怎么看他们?


这些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贴标签」的警醒。


2. 永远就事论事

不去评价人 包括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是只讨论当前这件事。


像我之前发牢骚,说果果“脑袋空的”,就是在评价人。


如果换成说 ——


“这个词并不难,我们多说几遍就记住了” 或者

“你已经记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记得更牢,一起加油哦!”


会好很多。


比起说孩子“懒”,

不如说“你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


比起说孩子“淘气”,

不如说“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对的”。


不仅是有负面情况发生时, 我们应该就事论事,

积极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


比起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一直都这么棒”,

不如说“你学会了滑滑板车,妈妈很为你高兴。”


3. 弄清背后的原因

要做到就事论事,其实需要我们当家长的能抛开表面看本质。


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是否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发表意见呢?


一个被说成“总是扔东西”、“总是撕书”的孩子,

可能正处于成长中的 敏感期

这是她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个被说成“总是弄坏玩具”的孩子,

可能是因为 好奇 ,总想将玩具拆开,

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很强。


这样多思考一层,不仅能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还能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孩子发挥天赋。


4. 三思而后行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故意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说话时并没有意识到。


很多妈妈都像我一样经历过这种「有口无心」。


那如何改善呢?


首先,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尊的。


总有人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恰恰相反。


孩子的心纯洁又敏感,连听不懂的词汇都能从语调中揣摩出含义。


其次,说话前思考十秒钟。


有时孩子做错了事,妈妈脾气上来会先指责一通,很容易发生“口不择言”。


不妨每次给自己10秒钟冷静时间,组织一下语言。


不要嫌麻烦,要知道对孩子来说,任何评价都不是小事。


如果孩子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认真讨论、剖析,提出忠告,但不能粗暴指责。


5. 使用积极词汇

在引导孩子的行为时,避免使用消极的、负面的词汇,而是多用 积极的语言 和孩子说话。


例如 ——


孩子大哭大闹时,

比起说“你在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不如说“妈妈喜欢你自信快乐的样子,非常可爱,让我看看好不好?”


比起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如说“宝贝再大胆一些!”

比起说“你不要这样黏人”,不如说“宝贝你可以更加独立哦!”

比起说“你也太贪玩儿了”,不如说“今天的游戏时间结束了,我们该去睡午觉了。”

比起说“你别这么任性”,不如说“妈妈爱你,妈妈愿意听听你因为什么原因不开心,你告诉我好吗?”

比起说“你怎么脾气这么大”,不如说“宝贝冷静一些,我们一起放松一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