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当代
我知道,打开一本书很难,但你需要了解“当代”。《当代》关注现实,尊重读者,支持原创。每日发布文坛最新消息、连载原创文学、与读者真诚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亲爱的故乡,别来无恙 ·  昨天  
理想国imaginist  ·  明月,乡愁,情与美丨白先勇共读活动回顾 ·  2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明月,乡愁,情与美丨白先勇共读活动回顾 ·  2 天前  
当代  ·  纪念 / 鲁亢诗歌小辑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当代

一家之言 / 蒋一谈:一堂给孩子的诗歌课|《当代·诗歌》2024年第4期

当代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0-09 08:30

正文


点击上图查看目录

《当代·诗歌》

2024年4期


一堂给孩子的诗歌课


蒋一谈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在座的是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我想你们听过这样的表述: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请问同学们,孔子所说的“诗”指的是什么呢?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某位同学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孔子说的“诗”指的是《诗经》。)
这位同学回答正确。孔子所言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作品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我想接着问同学们,《诗经》的“诗”和唐诗的“诗”,含义一样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某位同学说:我爸爸对我讲过,《诗经》里的诗是配合歌舞表演的,唐诗不需要歌舞配合。另一位同学说:《诗经》里的作品,作者是无名氏,唐诗的作者有名有姓,是个人独立完成的。第三位同学说:《诗经》里的作品是四言诗,唐诗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同学们说得很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这么多。的确,《诗经》的“诗”,是诗、歌、舞的综合体,更像是歌舞之词,诗官从民间采集,汇编成册。随着时间的发展,那些歌舞之“词”渐渐从“歌”中独立出来,成为后来的诗。请同学们记住:《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和叙事系统,这是《诗经》的伟大之处。《诗经》的“诗”为歌、为舞,而唐诗则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是为了歌和舞,而是为了朗读和默读。
“词”从“歌”中独立出来成为“诗”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就是屈原。屈原有两部代表作,一部是《九歌》,一部是《离骚》。《九歌》是用来歌舞的,这是《诗经》的延续,而《离骚》则是完全脱离歌舞而自足存在的诗,是诗人情感世界既真实又升华的写照。从纯粹的诗创作而言,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块丰碑。屈原之后,差不多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同学们肯定知道他们是谁。
(同学们说:李白,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双璧,是唐诗的两根擎天柱,缺一不可。读大学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选择其一,我喜欢李白多一些还是杜甫多一些?我喜欢李白多一些。所以,我想引用《静夜思》继续下面的交流。在中国,《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五言唐诗,是李白二十六岁时写的作品。我们一起读一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这首诗的语调。语调对一首诗非常重要,它呈现了诗人的心境和作品的氛围。《静夜思》适合低吟,不适合高声快读。我们读这首诗,眼前有画面,会想到这些:一个人身在远方,看到月亮忍不住思念故乡。远方和故乡是空间对应关系,距离越远思念更深。我当年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也是这样想的。
读大学之后,文学课老师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这首《静夜思》。这个角度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个人,那个看见月亮思念故乡的人,真的在远方、在他地吗?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他没有离开故乡,他就在故乡,但他看见了那晚的月亮,开始思念过去的故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最首要、最普遍的原因有一条:眼前的故乡跟记忆里的故乡不一样了,眼前的人和物和记忆里的人和物不一样了,他思念过去的那个故乡和那个空间。
 

我出生在河南商丘,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古城,三十多年前那里还有古老的城墙和城门。我外公对我说过,多年前,商丘老城发大水,四个城门关闭后,大洪水进不了城内,进来的水深度最多到小腿肚的部位。那些好奇的大人会带着自家孩子坐在城墙上面看外面的洪水,试着把脚放进水里晃悠,洪水淹没了房顶和树木,动物和人的尸体,还有各种杂物,在水面漂浮。我对老城墙老城门有记忆。所以,当我站在新城墙上面,头顶上的月亮,真的让我想念过去的老城墙,想念外公的身影,想念过去的商丘。或许有一天,同学们身在故乡,会思念记忆里的那个曾见证你成长的故乡身影。
在这里,我想告诉同学们,当我们谈论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一种联想,一种看待、思考事物和空间的另一种眼光。你要在大家(包括你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和空间里,发现新的体会和感觉。或者说,诗是一种换位思考。
诗歌离不开感觉和思绪,而语言是诗歌的生发器,更是一个容器,你可以试着把感觉和体会放在语言的生发器和容器里,在日常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扩充你的词汇量。字生词,字词生句子,句子和句子生段落,段落和段落生篇章。没有句子就没有诗,而句子又是为整首诗的意蕴和意图服务的。
我们继续读《静夜思》:
这一次,我想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哪个文字有点不舒服?同学们可以大胆举手。
(某位同学说:在这首诗里,“明”出现了两次,感觉有点重复。)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我看很多同学在点头。李白是大诗人,不会轻易在这么短的诗行里重复用词。或许你们的语文老师说过《静夜思》的老版本,我想给同学们读一下宋代版本《李太白文集》收录的《静夜思》文字,这是最早收录《静夜思》的文献版本。我们来对照一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我喜欢第二个版本,感觉更有韵味。一个“看”字,一个“望”字;一个近,一个远,这是汉语空间视觉距离的表达区别。另外一点,月亮有明月,有暗月,有朦胧隐约的月,有迷离的月,有时隐时现的月,有干燥的月,有湿润的月。在这首诗里,“明月”过于单一了。思乡是一种安静、隐晦的个人情丝,是独享的氛围。如果身边有背景音乐,曲调应是低缓的,过于亮丽的曲调不适合。有学者专门写过这方面的考据文章,指出明代成化刻本《诗法》之所以把之前的版本改成两个“明月”的版本,是因为明朝的邀宠文人想歌颂明朝帝王的伟大。我想请同学们留意“山月”这个词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里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我们现在依旧使用的“山岚”也是美妙的文学意象。
月亮与中国人关系密切,与人类的关系同样密切。我想给同学们读一首由译者曹逸冰翻译的印第安人描写月亮的诗歌:

每一个温暖的夜晚
在月光下入眠
用一辈子的时间
让那光亮进到你体内
然后你就会发光
终有一天,月亮会觉得
你才是月亮

人仰望星空,与月亮共生。我们读这首诗,仿佛看见一位先知在教诲他的族类,也仿佛看见一位有耐心的长辈和他的子孙促膝夜谈:一个人要尊重大自然,要好好地活着,终有一天,你会变成你想成为的那种生灵。《静夜思》是句式固定的古诗,而这首印第安诗歌作品由自由的长短句组合而成。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的长短句把《静夜思》描述一遍。
好,哪位同学先来。你们刚才举手回答问题,说得很棒。你们可以这样想,当你用现代汉语的长短句重新描述《静夜思》的时候,其实是把李白诗里的那个人拉到了当代,与你聊天交流,你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变近了。

   (第一位同学的描述)
我站在床前,凝视月光,
洁白的月光仿佛一层霜;
我抬头望着山上的月亮,
当我低头,忍不住思念故乡。

   (第二位同学的描述)
床前的月光
真白啊,像铺了一层霜。
我抬头望着山顶上的月亮,
我低下头,默默思念故乡。

   (第三位同学的描述)
我看着床前的月光,
某个瞬间,我觉得床前铺了一层霜,
我慢慢抬头,看着窗外的山月,
我缓缓低头,默默思念故乡。

同学们,你们的描述很好。你们运用的语言,也是你们写作文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离你们的生活很近。人类离不开艺术,艺术家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和方法。你们刚才用现代汉语,把李白的《静夜思》重新描述了一遍,这样的行动其实是艺术的模仿,也是诗歌写作的模仿方法。这个实践,能帮助你体会诗的内容、节奏、措辞、韵律和语调。同时,也能让你感觉到诗比散文更有跳跃性,诗的语词之间有那种敲击的感觉。

同学们,你们的课本里有不少古诗,我建议你们用现代汉语,把那些古诗重新描述几遍,把古诗当成想象和叙事的原型,添加你的现代语感,重新生成一首现代诗歌。这样做,能有效地训练你的写作胆量,同时积累属于你的最初的现代诗写作字词语料库。
对中国人而言,唐诗是传统经典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是,对国外的汉学家和诗人来说,中国唐诗所承载的汉语,反而提供了新鲜的诗学想象空间。这些汉学家和诗人,用现代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翻译唐诗,创造出另外的阅读和体验感受。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寒山是唐代诗僧,也是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他喜欢寒山的诗,翻译了很多寒山的作品。我们一起欣赏两首诗,先看寒山的原作: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诗人爬山行路,眼前景物让他感叹,不知不觉间迷了路。这是诗的内容。溪流、峡谷、叠嶂、露水、草丛、山风、松树、迷径、身影。这是诗里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也是诗人视线转移的角度,先是远景,接着是中景和近景,最后追问自身。诗人斯奈德将这首诗翻译成了英文。对诗人而言,翻译一首诗,也是在创作一首诗。后来,中国译者柳向阳又将斯奈德的这首英文译作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一起来欣赏:

通向寒山那地方的路,令人发笑,
一条小路,而没有车马的痕迹。
峡谷在此汇聚——曲折得难以追踪
杂乱的峭壁——险峻得难以置信。
一千种草因露水而弯了腰,
一山的松树在风中鸣响。
如今我已迷失了回家的小路,
身子在问影子:你怎么跟上的?

寒山的文字是古意的,斯奈德的文字是现代的,那是两种不同的语境,但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有一座相互认知的桥梁,我们在这座语言的桥梁上,既可以探古,又可以触碰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的古诗有独特的文学之美,这样的美是诗人经验和记忆的浓缩,也可以说,中国古诗有浓缩之美,而现代汉语诗则有展开性的美学特征。我举这个例子还是想提醒同学们,用现代汉语重新描述课本里那些古诗,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活学活用汉语的有效方法。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活生生的人,那么活学活用我们的现代汉语,并用这样的语言记录你们的感受和思想轨迹,会有非凡的益处。

我们坐在教室里,窗外有很多树。地球的年龄有四十五亿年,植物在地球上存在了四亿年。植物吸收地球的养分和太阳的能量,我们拥抱植物,也在吸收地球的养分和太阳的能量。植物构建了大自然,是山峦和河岸的四季衣裳。中国古代杰出的艺术家,那些画家和诗人,本质上是山水诗人,他们描摹抒写了很多大自然的诗作,并让大自然在中国的笔墨和汉字记忆里留存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站在大自然里,而那些用优秀诗句描写大自然的诗人,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观察角度,值得我们尊敬。玛丽·奥利弗是描摹大自然的优秀诗人,她喜爱东方文化,并能将东方山水化入她的新思考。我很喜欢她的这首作品:《寺庙在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这首作品是翻译家倪志娟翻译的,我给同学们读一下:

有些事物你无法触及,但
你能接近它们,一整天。

风,飞走的鸟。上帝的理念。

它能让你像其他事物那样忙碌,变得更快乐。

蛇溜走了;鱼跳跃,像一朵小小的睡莲,
跃出水面,又落下;金翅雀歌唱,
在不可触及的树梢
我看着;从早到晚,我从未停止观看。

我说的看,不是只站着,而是
敞开怀抱似的站着。

并且思考:有些事物也许会降临,一些闪亮的
风的线圈,
或者,老树上飘落的几片叶子——
它们都在其中。

现在,我将告诉你真相。
世上的万物
降临。

至少,更近了。

并且,真诚。

就像吧嗒着小嘴,眼睛如金箔的鱼;就像慢慢舒展的蛇。
就像金翅雀,金色的小玩偶
飘扬在上帝天空的

一隅,在蓝色的空气中。

优秀的诗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觉:诗人有三头六臂,身上有很多眼睛,身前身后的事物的姿态尽在掌握,诗人懂得清晰和轻盈。这首作品只有二十几行,读完之后就像看了一部大自然的诗意电影,那些画面栩栩如生,在眼前晃动,读者想伸手抓住却又触碰不到,即使触碰不到心里也没什么遗憾,因为那些跳跃感十足的清晰诗句,留下很多想象和感受的余味。
同学们,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睛的余光看到一些同学在点头,我能感觉到你们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带来了美好和愉悦感,那些词语、短句和诗的格式,经诗人的选择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鲜的活生生的大自然。朗读或默读这首诗,你能感觉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认真,同时还有诗人放松的心灵。认真和放松,是非常好的写作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心态。同学们,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好好读书、认真学习的时期,但每个人都要生活,都活在日常生活里,而在日常生活里,懂得自得自乐是一个人重要的放松能力。
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这样说过,那些物理和数学方程式,非常简洁,像诗一样美。诗是语言简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美的。同学们,你们之前学习数学,现在开始学习物理。那么,物理和数学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后来,我是这样想的:物理是飞机,数学是加油站。我还想说,诗是你的飞机,语文是你的加油站。
我听见了下课铃声。今天这一课就讲到这里。能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诗歌,我很高兴。谢谢你们!

作者附记:2017年5月,北京十一学校的刘伟老师约我为同学们讲一次诗歌课,这是我第一次给中学生讲诗歌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自身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同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提醒:现代诗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是什么?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启迪方法?诗,尤其是现代诗,不仅关乎孩子的灵性教育,同时还是思维方式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在 AI 年代,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思维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创意能力。
 

作者简介:蒋一谈,诗人、小说家、出版人,生于河南商丘,曾获“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短篇小说奖”等,著有《鲁迅的胡子》《给孩子的截句》等作品多部。

发表于《当代·诗歌》2024年第4期



“当代•诗歌”

欢迎您的订阅和投稿



订阅及投稿说明


2024年《当代》创刊45周年之际,推出诗歌版,即《当代•诗歌》,立足中国诗歌的当代书写,以对国内、国际诗坛的兼容并蓄,尽显当代诗歌的活力、重力、实力、魅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当代·诗歌》衷心期待得到文学界同仁与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关注与批评指正。

全年六期,每逢双月出刊

每期定价:25.00元

全年定价:150.00元

邮发代号:80-561

订购《当代·诗歌》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当代微店。


稿件初审:郑世琳、袁梦颖(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李义洲

稿件终审:李红强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新刊
《当代》微店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新刊
《当代》微店




订阅《当代》:
1.《当代》邮发代号/2-161
2.《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邮发代号/80-194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当代·诗歌》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