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nowYourself”上看过这样一个概念——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假性自我关怀”,由精神病学家Pooja Lakshmin提出,指的是:
那些表面上看似在关爱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满足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甚至给人带去压力或以其他方式侵蚀了健康的行为。
有四个标准,可以让你自查,是否正在进行“假性自我关怀”:
①你做这件事,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吗?
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盛行,常常是利用了人们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迎合外部期待,或通过和他人比较来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心理。
就像为了发条朋友圈,让对象开好几个小时的车给自己买根一米糖葫芦、一米玫瑰花。
这种跟风、从众的“自我关怀”,其实是建立在低自尊基础上的讨好行为,很难使人从中获得与之匹配的快乐。
②你执着于要通过这件事取得某种成就吗?
比如,模仿别人骑行,原本是为了好玩、证明自己青春有活力。
结果为了到达目的地,却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好几天都缓不过来。
骑行这件事就不再能给你带去任何松弛、乐趣,反而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指标。
③审视现实:你的生活实际上是因此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一米糖葫芦,拍完照发完朋友圈,真的能一口气全吃完吗?血糖会升到什么程度?
打着“爱自己”的名号给自己买的一堆好看却鸡肋的小摆件,除了放着积灰,真的给你带来其他作用了吗?
④你会在事后感受到焦虑、愧疚或是不安吗?
草莓塔、瑞士卷、一米糖葫芦......很多人孜孜不倦地试图赶上每一个潮流。
只要另一半有一次没有给自己买,就陷入了精神内耗之中:
他不给我买一米糖葫芦,是不是不够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