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方广播电台新闻传播力增强的问题进行研究,立足于地方广播电台新闻传播现状,剖析广播新闻内容、报道渠道、从业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出增强广播新闻传播力的有效策略,力求通过科学规划生产内容、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加强记者“四力”建设这些方式,促进地方广播电台生产更多新颖独特的广播新闻内容,并与网络媒体紧密融合,充分发挥短视频、网络新闻栏目、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的互动交流优势,为地方广播电台发展注入新活力。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进入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的类型更加多元,使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以充分调动,可以全方位接收资讯,收获最佳传播效果。在此背景下,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新闻传播力,其应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基层的既有优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革新自身的新闻生产理念,深刻意识到新闻内容、报道渠道、人员素质等对广播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并制定完善的创新举措,使广播新闻报道与网络媒体紧密结合,促进更多优质的新闻广泛传播,推动地方广播电台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电台都存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新闻内容不够新颖独特,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内容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制作理念落后,在新闻素材选择时不够大胆,不敢跳出传统的选择范畴,不确定新话题或者较为前卫的选题是否会被受众接受,能否为广播电台带来良好的创收。许多电台新闻人的思想较为保守,不敢跳出舒适圈,导致新闻选材始终关注传统话题,缺乏新意。二是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制作人才缺失,生产力低下,盲目模仿中央级、省级广播电台,忽视自身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内容同质化明显。
短视频、多媒体等诞生具有两面性,在为传统广播电台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许多地方广播电台从业者缺乏新闻传播创新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短视频平台、5G等先进技术对广播新闻传播力的促进作用,仍以老旧的广播新闻内容作为传播主体。在广播新闻报道形式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听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老旧的广播新闻播报模式缺乏新颖性和多样性,难以与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广播新闻报道发展趋势相匹配。在地方广播电台传播覆盖范围有限的情况下,现阶段的地方广播电台也未能意识到个性化服务和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性,在难以吸引新听众群体的同时,使得原有的听众群体也逐渐流失,对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地方广播电台受新媒体的冲击较大,受众流失量增加,收听率逐年下滑。上述问题的产生除了受新闻网站、短视频兴起的影响之外,还与广播新闻从业者能力欠缺有关。部分地方电台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全媒体意识,未能意识到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逐渐与时代潮流相脱节,难以匹配新时代对新闻人的新要求。同时,地方广播电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缺失,未能全面开展新闻人才的“四力”培养工作,使得广播新闻从业者的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对新闻事件缺乏独到的思考、敏感性,思考和写作能力也长期得不到锻炼,不但影响了广播新闻作品质量,还阻碍了地方广播电台新闻传播力提升。
地方广播电台的部分内容同质化严重,不够新颖独特,或与本土受众生活相距较远,导致广播新闻传播力降低,用户黏性下降。在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台应注重新闻内容的优化生产,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促进广播新闻内容质量提升。
一是树立全新的广播新闻传播理念,在互联网环境中搭建广播电台的新闻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台应认识到新闻生产传播形式变革的重要性,以树立全新传播理念的方式,将其作为新闻生产传播变革工作开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基于新媒体的兴起发展背景,地方广播电台应搭建更完善的互联网广播电台,将其作为发布和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以此来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与传播。
二是科学规划生产内容,与商业平台合作共赢。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广播新闻生产始终要坚持“内容为王”。尽管一些求“热点”、搞“轰动”的猎奇新闻能够“抓住”用户的耳朵,增加一时的收听率,但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并非长远之计,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使其逐渐对广播新闻收听失去兴趣。同时,还应杜绝各种庸俗、媚俗的新闻内容,加大内容质量审核力度,做到科学规划和生产,将地方广播电台的既有优势突显出来,才有益于其长远发展。为迎合时代潮流,地方广播电台还可主动与商业平台谈合作,发挥自身贴近基层的优势,结合商业平台的技术优势、用户资源优势,更加精准把握目标受众需求,创建更为完善的内容体系,推动媒体融合的深远发展。
三是创新制作新闻内容,基于地方广播电台的特点,以得到听众认可为主要目的,加强对百姓身边小事的关注,取材于民,这样才能够基于百姓的心理需求来吸引更多的听众。地方广播电台应能够立足于本土的民生、社会生活等,走特色化、亲民化路线。例如,2018年3月,常德广播电台对其拥有的“综合广播”“交通广播”两个节目进行改版,将“综合广播”节目的定位集中在“综合新闻+政务”上,以《市场热线》《行风热线》《常德新闻》等栏目为主线,同时搭配其他互动类、伴随类的栏目,使广播新闻内容更为丰富;将“交通广播”节目的定位集中于“交通新闻+服务”,从听众需求出发,以整合好的广播信息咨询来为听众提供服务。
现阶段,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展,产出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对于传统广播电台来说,短视频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抢占短视频“风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台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对此,地方广播电台新闻人应积极创新报道方式,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增强传播力,可利用的渠道具体如下:
一是短视频平台。当前,各媒体都在着力运营移动新闻APP,但地方广播电台新闻APP的用户以本地受众为主,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广播新闻传播需要借助外力,通过拓展宣传途径,让新闻内容被中央级、省级媒体中转发,被更多用户看到。例如,山西农村广播的《市场直通车》栏目曾播出一则新闻《2000万斤茴子白滞销!请大家帮帮忙!》并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伴随着话题快速炒热,河北、河南、广东等地的人员看到信息后,主动联系采购。据不完全统计,新浪微博挂出“#帮昔阳卖茴子白”的词条后,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万,还获得了央视网的关注,开通了专题讨论,使茴子白的销售渠道更加通畅。当地菜农对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二是整合线上线下活动。以打造品牌影响力为主要目的,促进跨界联动,在明确全媒体时代背景地方广播电台总体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前提下,广播电台要明确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制作精良的节目内容和专业的主持团队,塑造地方广播电台自身的竞争优势。例如,2018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战略合作的方式,在广播直播中开展剧本朗读活动,将话剧观众与广播听众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创意线下活动的方式,让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广播电台频道当中,在扩大广播电台知名度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广播电台的品牌效益。
三是利用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台要想优化新闻报道方式,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开设官方微博号等方式,将上述平台打造成地方广播新闻传播的新阵地,由此增强广播新闻传播力。在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广播新闻人可借助公众号,每日推送本地要闻、最新政策文件解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受众可在下方留言评论,开展双向交流互动,便于新闻人了解受众需求,发现群众的麻烦事、政务服务问题等,并及时报道出来,帮助其解决,通过为百姓服务,不断增强受众黏性。例如,某地方广播电台开设民生民情类新闻节目,借助微博、微信平台,帮助听众解决问题,邀请政府负责人到直播间,和民众“面对面”交流,帮助解决群众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使得广播新闻传播效果得到极大提升。
(三)提高从业者素质,助力地方广播电台新闻传播发展
全媒体时代到来后,地方广播电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广播新闻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为增强地方广播新闻传播力,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性新闻人员,创造出更多优质作品,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推动地方广播电台的转型发展。对此,地方广播电台应将“四力”建设全面落实到记者、编辑团队中,提高每位新闻记者的知识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确保每篇新闻都能有好的报道角度、有独特的见解,真正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广播新闻人的使命,助力地方广播电台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