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境和变化,包括裁员、品牌认知度下降、新营销方式的出现以及经销商体系的调整。文章还提到了保时捷中国总裁兼CEO潘励驰的举措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时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不确定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保时捷在中国裁员并引起关注。
保时捷因为裁员的消息引发了朋友圈的刷屏,其中“N+6”的补偿方式引起了广泛讨论。文章描述了保时捷裁员背后的原因和背景。
关键观点2: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受到挑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时捷的品牌影响力有所下降。新品牌的有效营销方式使得保时捷面临压力。
关键观点3: 保时捷中国总裁兼CEO潘励驰采取新措施应对挑战。
潘励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增设技术部门以及调整经销商规模等,以应对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
关键观点4: 保时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不确定性。
文章探讨了保时捷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在保持品牌一致性的同时适应中国市场,以及面对新品牌竞争和电动车市场发展的挑战。
正文
昨晚,保时捷裁员的消息算是刷屏了我的朋友圈。其中能让打工人狠狠共情的点,是“N+6”。毕竟有极越暴雷、拖欠员工社保的范例在前,向前追溯更有些汽车品牌在倒下之时,员工们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的忍受着当下比以往更甚的寒风。保时捷这种“送温暖”般的补偿,更是让人难以平静。而从另外一个视角看,躺在床上刷手机的我会错愕:一向如此坚挺的保时捷为何会横生变故?让自己上热搜的水平和极越对齐。带着这些问题,我竟然陷入了梦乡,梦境里,我端着刚整理好的个人物品,手里捏着签好了字的补偿协议,站在世纪大道826号的楼下……
此时此刻,自己居然会有一丝庆幸——现在毕竟是一个实打实的行业寒冬,能够拿到符合自己预期的赔偿已然不易,至少要比不少在新造车品牌的同行幸运不少。当然了,也不像是外界所传的“N+6”那样遭人“眼红”,估计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裁员的时候能够一碗水端平,以最高标准赔付每个离职员工。
回头再看大楼顶上的PORSCHE大字,在冬日斜阳的照耀下已然有着足够闪耀的光彩。这座大楼的13层,绝对是国内汽车文化氛围最浓厚的车企总部。这里最惹眼的布置是一进大厅就能看到的一台1:1比例的2017年919 Hybrid赛车模型,毫无疑问,贯穿保时捷历史的赛车血统就是这个品牌最值得骄傲的底色之一。赛车,让更多爱车之人从懵懂幼年就爱上了保时捷这个品牌,进而将它当做为止奋斗的人生目标之一。当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培养忠实消费者最好的方式。
只不过在国内,尤其是这两年,过去诸多行之有效的“魔法”似乎失效了。几年之前,如果你的爱车是一辆保时捷Macan,身边人会羡慕你事业有成,风光又有品味。而如今,劳斯莱斯在抖音的出镜率远高于它销量的时代,一辆保时捷所能带来情绪附加值在不断稀释。
说起抖音,我们内部员工也爱看各个经销商中心的直播。当然,绝不是为了看颜值和专业能力都比同行出众不少的销售顾问,而是我们也想知道,现如今想买保时捷的潜在消费者们,最看重保时捷这个品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好奇的不只是我们这些基层。到任刚超过百天的新老板——保时捷中国总裁兼CEO潘励驰也是相当感兴趣。记得他在前段时间走访市场的时候,看到保时捷中心的销售顾问们拿起手机做直播,这个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30年的老兵发现,居然直播也能卖车,还能卖保时捷时说:“这对我来说特别新奇。既然中国市场有这样的特点并行之有效,我们就得做。”
这也不怪他惊奇,估计当他知道劳斯莱斯的销售们也在做直播的时候,怕是能透过他那蓝色的眼眸看到更讶异的神情。
就像是潘励驰之前所说的,在国内靠社交媒体、靠KOL、靠KOC,靠车主做口碑的宣传,这些“才是真实有效的触达”。坦白说,这些不只是国内品牌在做的事情,保时捷的一线销售也早在做这些尝试。只不过没有从大局出发的体系化支撑,大多数也是靠着以往的经验和同行做法,尽可能贴合自己在保时捷的经验来做微调。这个问题对于新老板来说也是个挑战,因为难点就在于过程中如何做到“要保持保时捷品牌一致的调性”。
就像是前段时间,在上赛办了长达10天的保时捷“锋芒跑车典范”,在现场不仅能看到很有保时捷风格的“大手笔”——比方说好多辆从斯图加特保时捷博物馆运来的经典车,但更吸引普通人的,还有那些我们平时只能透过手机屏幕才能见到的网红和明星到场,甚至其中还有谷爱凌,这自然是新老板来了之后所做出的改变。一直以来的保时捷,必然少不了明星的车主,但是在过去,保时捷会更加考虑所谓的“隐私”。毕竟按照顶豪品牌固有的思路,车主是不那么喜欢抛头露面的,顺应这种想法就是对他们的尊重。
但现如今,时代已经变了,更多年轻的车主希望展露自己,尤其是在一个足够盛大的场合显露自己。这种变化,恐怕也是德国人不来国内实际走一圈,很难看到的变化。
当然还有那句出圈的标语:“广告里谁都可以说赶超保时捷,上赛道就不一定了。”
过去这两年,保时捷出镜频率最高的地方,反而是各家友商的发布会。你说它们这么做稀释了保时捷的销量?我觉得未置可否,但是不得不否认的一点,这些新品牌真正能够让保时捷感到难受的地方,就是在于稀释了速度带来的价值。毕竟在电动化时代,马力变得更加廉价,对于驾控的感知,也更加的模糊,通常当你摸到400匹、500匹马力的车时,已经是至少人生中的第二辆或者第三辆车了。而现在,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可能就是零百三秒内的车,当然会让人觉得“保时米”们比保时捷更新锐。更何况,还有更加符合国内消费者用车习惯的智舱智驾。
所以除了更接地气的营销之外,新老板上任三把火的第二把,就是国内借助本土研发力量,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追上在国内市场表现得好的品牌。为此还专门增设了新的技术部门,整合了保时捷中国工程技术、保时捷中国数字科技和保时捷研发在国内的分支部门。花真金白银去做本土化。
可能之前打辅助的部门,突然间变成了保时捷在国内技术转向的主力军,这些同事的境遇当然能让我羡慕不已。不过新老板也说了,保时捷不可能为中国打造一辆从车到车载系统完全是中国化需要的车型:“毕竟我们的车型要面向全球市场,要保证中国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市场车型上都能够用得上,这是魏斯阿赫对我们技术部的要求。”
或许全面拥抱国内这个特殊的市场,需要总部做更长时间的思想工作。但是从以往其他的品牌经验来看,对于智能化的紧迫感想要准确地传达到最顶层,恐怕没那么容易。
不过有一点是能够大刀阔斧改革的,就是经销商体系。就在潘励驰走访完全国的保时捷中心之后就明确宣布,经销商的规模要从现在的150家削减到100家左右。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心里一沉,隐隐已经料到自己今天的处境。别说是豪华品牌,哪怕是国产品牌,也没有哪家在初次宣布缩减经销商网络计划的时候,就直接抽出这么长的大刀。也许,当老板看到经销商车库里的库存是那么的惊心动魄之后,才下得了这么大的决心。前十几年突飞猛进的惯性,已经让他们有了“经销商是万能的,总会有解决办法”的认知错位。
那么销量增长已然保不住,不妨让合作伙伴的日子过的更舒服一些。也许保时捷重回年销10万辆的巅峰,几年之内是看不到了,但是纯电的Macan的上市,以及明年的新款911,还是能够让经销商们有些盼头的。
我并不知道现在的市场环境对于保时捷来说是不是已经触底,而真正重新迎来春天又需要多久也尚未可知。对于保时捷来说,顺风球打了这么久,突然遇到困难的环境也实数正常。只不过,未来的保时捷,未必再会是很多人心目中“孤傲的、不可一世的”品牌,而更加本土化,或者说更加顺应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保时捷,还会让那些消费者视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么?
这个答案,恐怕当下谁都难以给出。而留给我的选择,是去那些将保时捷视为PPT上超越目标的新品牌,还是索性换个行业?至少,曾经历经过保时捷辉煌的履历,还是能够加分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