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招商食品饮料  ·  【招商食品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创意人|经年累月被误解的中东地区,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杂志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9-01 21:36

正文


当一个地区长期以来被加以太多来自外界的标签,生活在该地区的创意人们要如何冲出误解的重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人们呈现所谓常态之外的区域面貌?


发行于迪拜的双月刊《棕皮书》杂志(Brownbook), 被誉为中东与北非地区的都市指南,由拉希德·本·沙比卜和他的双胞胎兄弟阿哈穆德共同创办于10年前。杂志初衷是为展示中东鲜为人知的、经常被主流媒体忽略的一面:生动的、鲜活的、有趣的。而这十年来,沙比卜兄弟一直都在坚持这份理想。




本·沙比卜兄弟


若我们在了解这本杂志之前,是带着对该地域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去看待,那么《棕皮书》会打破这层无形的隔阂,带给你一份惊喜:它的内容多元且富有创意,从迷幻乐队到有机农场、从德黑兰的城市建筑到努比亚的现代化复兴,包罗万象。最新一期的《棕皮书》主题是“出租车”,通过不同国度的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带来从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海滩的乡村风景与城市日常。


在KINFOLK 夏季刊“关系特辑”中,资深撰稿人Pip Usher 采访了本·沙比卜兄弟,这两位《棕皮书》背后的推手,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职业理想与创作实践。


往期《棕皮书》杂志


沙比卜两兄弟都在阿联酋出生和成长,自幼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二人,博学多才。他们眼中的中东和北非是传统与美感交汇的地方。只不过,无论什么时候阅读新闻,人们看到的都是老套的故事:死亡,毁灭。人们被迫接收黑暗沉重的话题,这些都令兄弟二人感到疲倦。“你阅读它,然后看着它不断被重释、被强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变成了一个回音室,相似的事件与观点来回反复。”拉希德如此评价主流媒体对中东的短浅描绘,“我们总是听到关于宗教、忍耐、不同价值观念之类的话题。毫无疑问,它们自身有着重要性,但这并不是我们想争取的目标。我们在这里的工作是展示这片地区先进和积极的一面。


兄弟二人把自己对城市和社会的角色演变所产生的学术兴趣归功于祖父的熏陶——一位后来担任交通及基础设施部部长的商人。兄弟二人是由母亲独自养育成人的,对于两个孩子而言,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深远,是他们的行为榜样(“她有着宽广的心胸,开放的思想和进取的心态”,拉希德如此评价自己的母亲)。


对于本·沙比卜兄弟来说,阿联酋的民族服饰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提醒,提醒他海湾身份所具有的强大持久力。


《棕皮书》体现了兄弟二人兴趣与价值观的归并,并致力于揭示这片地区的现代身份。“巴林、阿尔及利亚、亚历山大港、的黎波里、阿布扎比、吉达这些城市当然有其常态的一面,”拉希德说道,“不仅有稳定的感觉,还有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不断演变的美感。”比如之前的一期《棕皮书》便向读者展示了巴勒斯坦的文化。在它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短片,视频中有一位伯利兹籍巴勒斯坦政治家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它通过一种深刻透彻而且充满人性的方式,关注那些或平凡或非凡的个人——正是这些人组成了这片地区以及它的流散族群。


《棕皮书》杂志10周年特别版,主题关于巴勒斯坦的生活及文化。


这对兄弟已经见证了迪拜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的转变。正如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带动周边城镇快速发展的历史一样,迪拜的命运也因为1960年代在此发现原油而一飞冲天。随之而来的是疯狂的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业、旅游业和零售业一片兴旺,引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潮。今天,侨民占据了迪拜总人口的83%——这个惊人的数据也解释了拉希德和阿哈穆德为什么希望在这个“后现代及后东方的繁复世界”上标注出他们的身份。


从阅读中感受地域文化


兄弟俩在2006年创办了《棕皮书》, 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尤其是考虑到许多已经发展成熟的杂志相继陷入财政混乱。不过,他们的决定受到了实践力的驱使。正如拉希德解释的那样,杂志这个媒介最能从实际角度实现他们讲故事的雄心壮志。“杂志依然是最先进的媒体,你可以通过它编辑、构造某个特定主题的故事。”他说道。


打理《棕皮书》的同时,两兄弟还对他们发起的“文化工程学”项目进行长期探索:它具有多种外在形式——出版、展览,以及都市发展计划。两兄弟都曾在波士顿的萨福克大学就读经济学和地产开发,并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关于都市化的学位。母校的宏伟建筑和悠久历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引导着他们的思想。“不管你喜不喜欢,波士顿就是波士顿。”拉希德这句话特指的是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新英格兰暴脾气,以及壮观的乔治亚式建筑。“当你回到迪拜的时候, 你会开始思考历史的美感。”


《棕皮书》杂志位于迪拜的办公室


他们着迷于公民空间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并因此进行了第一次建筑工程的尝试。大约在《棕皮书》创刊的同时期,他们选定了迪拜大型工业区Al Quoz 里的一家旧钉子厂,决定将其改作他用。Al Quoz 曾被《纽约时报》报道为“耀眼迷人的对立面”。兄弟俩把一个仓库改造成联合办公园区,并起名为“庇护所 shelter”。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将小型企业聚集在一起, 并通过减免租金,营造休闲环境,打造开敞式平面布局,定期举办社交活动等方式吸引本地企业家和自由工作者入驻。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这是为了构建社群


“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创造空间来聚集人群,让他们成为一个地区性集体当中的一员,不管这是物理场所还是非物理的。”阿哈穆德说道。他指的是他们近期在Al Khazzan Cadillac 公园进行的项目, 那是一块市中心的绿地,他们在那里建造了一间公共图书馆,由《棕皮书》发起策划。此项目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有意义的互动,阿哈穆德希望这样的交流能够发生在迪拜无所不在的购物商场之外。“它让人们聚在一起,进行富有成效的社会体验,”他说道,“人们得以见面相识,创办工作坊,设立市场等等,不被消费需求所束缚。”


兄弟二人在经营杂志的同时,还创办了迪拜首家独立书店——杂志店(The Magazine Shop)


谈到迪拜的质变,兄弟俩温柔地自嘲道:“日程表里总是填满火腿蛋松饼、蛋白质奶昔和羽衣甘蓝沙拉。”拉希德开起了迪拜的玩笑,这座城市对外来事物十分钟爱,而这又和他们所寻求的真正的文化运动相左。“如果是一场真正的阿拉伯文学运动,或者关于装饰工艺的运动,”他补充道,“那将会更让人耳目一新。可惜并没有发生。”


但这对双胞胎并没有感到失望。他们知道迪拜的现代化发展、文化遗产及传统观念之间的调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阿哈穆德来说,阿联酋的民族服饰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提醒,提醒他海湾身份所具有的强大持久力。“这个国家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所以我们进入现代社会后,往昔依然历历在目,”他说道,“如果你去看G20峰会的照片,你会发现每位领导人都穿着西服或者裤装,只有一个人依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冈都拉’。”


用自己的角度看中东,并把经由自己解读的中东呈现给更多人。


此外,阿联酋人和侨民之间的彼此宽容也深深鼓舞着阿哈穆德。“我觉得迪拜孩子们的国家性节日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都要多,”他说道,并引证说明过去这个世纪有大量阿拉伯人、伊朗人、印度人和黎凡特人涌入迪拜,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习俗。“这种融合迫使人们具备更强烈的同理心去对待他人,这是我之前在这片地区没见过的。”


保持开放,充满希望。这样的词汇或许不常用在中东。但话说回来,西方媒体倾向于不去关注他们主观理解之外的地方。在这场平衡进步与传统的斗争中, 拉希德和阿哈穆德并没有尝试用简单的回答来记录这片地区的复杂性。他们知道类似的现成方法并不存在。“《棕皮书》和我们的其他项目都是为了向世界强化我们的身份,因为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是这么做的——不时地重申身份。”拉希德说道,“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内心再次进行自我身份的肯定。” 




- THE END -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KINFOLK夏季刊


WORDS by Pip Usher, Ladong

PHOTOS by Alexander Wolfe

EDITED by Ladong



你是否对某一国度深深着迷?又或者你有了解、拥有来自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有趣的独立杂志?欢迎留言分享给KINFOLK,我们一起搜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