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忙别的事,抽空做了肉松,但几次的成果都不太满意,但也不好拖太久,看到有些朋友好奇厨师学校的事,不如就和大家分享分享我的经历。
我在河南郑州长大。客观的说一句,河南并不是一个美食很多的地方。同时,我的父母也对美食兴趣索然,经常用面汤咸菜来对付。这对于嗜吃的我来说,是个很伤感的背景设定。
好在姥姥对食物颇讲究,什么时候该用多大的火,什么原料该怎么处理,这些烹饪中的细节,早就记在她五六十年的经验“账本”上了。
所谓3岁看大,7岁看老。人真的是有天性的。在别的小朋友满小区跑,或是抱着遥控器看动画片的时候,我宁愿坐在高高的橱柜上,静静的看着姥姥翻动炒勺,即使是看电视,《天天饮食》和《夕阳红》的烹饪栏目,才是我的首选。
所以,我在烹饪方面的启蒙,是姥姥和《天天饮食》的刘仪伟给我的。
这么算下来,从我6岁时,第一次站在小板凳上做出一份蛋炒饭,我也有20年的烹龄了。
从6岁到18岁,我做了很多很多次饭,进步一定是有的,但很少达到过期待。没办法,热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姥姥去了小舅家,刘仪伟换成了汪洋、常笑、林依轮,甚至董浩叔叔都来了,我没了喜爱的老师,一个人默默的摸索。
高考成绩一般,刚2本线。我就说去学厨师吧,反正也上不了什么好学校,爹妈也没反对,我就报考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而且只填了这一个志愿。这学校怎么样,我们之后再表。
说起来,我曾经成绩还不错,还拿过奥数的奖项。到了高中,压力太大患了挺严重的抑郁症,成绩眼睁睁地下滑。我有时会想,倘若没有经历这一劫,我更可能去学计算机了,或是我也很感兴趣的社会学,但终归是不可能学烹饪的,毕竟,无论多么喜爱,在大众认知里,这肯定不是一个特别高等级的工作。
我也不知道这个命运的玩笑,最终到底会是个挫折,还是一个奖赏。我希望是后者。
接下来就是大学的事了。
在大学专业里,烹饪不算一个热门的专业,最高学历是本科,全国也就几所学校有,要说最好的,大概是扬州大学的烹饪专业。但如果说川菜里最好的学校,绝对是我们四川烹专了,何况我毕业那年也升本科院校了,说是国内最好的烹饪院校之一,肯定不为过。
而至于很热门的纽易斯特、布鲁弗莱(新东方、蓝翔)这俩学校,属于技校,不吹牛逼,我当年毕业时差点就去新东方当老师了。
这就是刚入学时的我了,第一次穿上厨师服赶紧得瑟一下。现在来看,那时候的刘海怎么这么古怪,一缕一缕的。(刚军训完,被晒黑了)
上课时分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和正常的大学课堂无差别,在教室里上,烹饪的知识、原理这些。也是事无巨细,一道鱼香肉丝的原理,可以讲一节课。
实践课分两个阶段,先是大家坐着,看老师边做边讲。
然后换到另一个实验室,大家就可以正式做了。(图片是《悦食中国》的记者王璞老师拍的,他大概是14年去学校做的采访,我当时给他做了1天助手)
每次做完,给老师打分,然后就可以打包带到食堂,打一份米饭,在其他系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开吃。
川式菜肴和川式点心是必修的,其他菜系则是选修,当然,选修课程还包括西餐西点,乃至日料、韩餐、东南亚菜系等。
大学下来,加起来学有几百道菜肴和点心吧。
说一下我们的老师,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称号基本都是中国烹饪名师、川菜烹饪大师这样,毕竟,扬着傲娇脸说一句,我们也是川菜最强学府嘛。
另外,其他课程也要学的,营养学、烹饪文化、食品雕刻、厨政管理、厨房英语,乃至于马克思、思修这些也都是有的。
展示一张食雕作品,我们班最牛的作品,我技术还差不少。
另外,我们学校硬件也还是挺不错的,新的烹饪实验楼是我大一下学期建起来的,忘了是几万平米了,反正说是亚洲最大的烹饪实验楼,各种各种的教室和烹饪设备。
就是这个样子了,我大二那年,给实验楼办公室主任当助手,当了一整年狐假虎威的实验楼学生老大。(其实,大多数时候就是干些给设备贴牌子,检查学生仪容这样的琐事)
因为有体育系的存在,我们学校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场,敢信?(这是本人蹩脚的身姿,到毕业都没打出过150码)
当然,学校还是会保留一些有历史感的东西,来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
比如这些,它们是磨刀石,它们曾经是平的。
毕业考试,要靠传统川菜,尤其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两道,最检验川菜厨师的功夫,另外就是一道创新菜设计。
这是我当时做的创新菜,哈哈哈哈哈哈。
大专是三年制,我们专业更是2+1制,2年学习,1年实习。
实习我去的是红杏酒家,很多成都吃货大概会知道,算是最正宗几个川菜酒楼之一了。
真的到餐厅工作,和学校里差别还是很大,尤其是红杏这种特别火的酒楼,真是从早到晚不停歇。
那时候正值夏天,厨房里20个炉灶,四五十度,又特别累,第一天脚就起泡了,20天瘦下来12斤。
记得那个时候,最大的享受,就是晚上九、十点钟,下了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吹风扇,嘬一瓶冰可乐,感觉简直要上天。
那种满足感,如今是很难体会到了。
另外,红杏的制度很严,为了彻底防止厨师头发掉进菜肴里,连厨师帽都不让用,要求每个厨师必须理光头。我顶了一年大光头,只有两点感受,一是冬天好冷,而是真的省洗发水。
辛苦的生活很快也就习惯了,人到底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动物,慢慢也就不觉得苦了。而减掉的12斤肉,也就渐渐回来了。
但说起来,这一年真的学到很多东西,不亚于在学校里学到的。我做了半年打荷,半年墩子,也经常能够在师傅的指导下上灶去做做菜。虽然未必比学校里细致,但辛苦的多,所以每天这么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不想学都会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上学时学到的理论,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理解了。
实习结束,我拿到了我的毕业证。
再之后,我去了《四川烹饪》杂志,成了一名美食编辑、记者,这是一家30年的老杂志,是川菜行业杂志中最权威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