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灯如是
.每天分享可让内心宁静的故事。 .分享国学文化和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 .本账号文章均以故事体裁撰写、请勿当真! .观点仅为文化探讨,仅供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汇学人  ·  严晓星 | “要干些呆事”的汪孟舒 ·  5 天前  
收获  ·  2024-5《收获》| ... ·  5 天前  
收获  ·  2024-5《收获》|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灯如是

神秘老和尚教观照三合一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心灯如是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9-28 06:18

正文


平时很多人私信或留言问我如何观照,我一时半会很难详尽回答,因此把以前所写的几篇关于观照的文章整编于一起,方便对观照不了解的朋友阅读参考。

——————


我照着有灯的方向,伴着蛐蛐声和蛙鸣走了十几分钟,果然来到了如梦寺门口。寺门轻轻的虚掩着,从门缝里透出灯光来。
贾岛说僧敲月下门,我如今却是月下敲僧门。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我轻轻敲敲门,咚咚,须臾,里面传来了梦法师的声音:“进来吧!”
我推门进去,了梦法师正在一盏灯前面,修剪灯芯。


我走过去,先拜了佛。
他把灯弄得亮了很多。把我拉到桌子面前。说:你看你来的正好啊,我这藕田里新出来的莲藕,今天刚刚钝了一锅,非常好的味道。快来吃两碗。
我一看那锅藕,口水也出来了,他那个藕田里的藕特别清甜,上次吃过,记忆犹新。
我一边吃藕,一边和他闲聊。
他问起我最近的工作如何,累不累。我说:很累。不知道为何这么疲惫。其实也不是身体劳动累,我也是坐办公室的,就是接人待物,很多任务,乱七八糟的事和环境,让我一天到晚心很累

他说:累是你在对号入座嵌印自己的感受。

我说:什么是对号入座嵌印自己的感受?
他说:就是当你有各种感受,比如疼,比如累,比如不开心开心,这些感受一生起来,你就第一时间立马抓过来,嵌印在自己心里,肯定它、相信它,受制于它。

这个用佛家术语就是:内随念转、外为境迁。
如果你能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那便是自在了。
我说:哦,原来如此,那你的意思是,感受也是念头?

他说:是的,感受都是念头,因为念头有能量,你疼是真实的,快乐痛苦也是真实的,丢不开化不开,你习惯性的认为这是真实不虚的。因此你就随念转了,念是怎么来的呢,是随外境的变迁而产生的。

风吹草动,人言人语、各种变化,都让你产生感受,眼观耳听身触,全部都是如此入心入肺。因这些感受继而产生反应,比如你不喜欢某人,你就会产生厌离,你喜欢某物,就想占有,等等反应,因此业力流转不息,犹如身在漩涡,不得解脱。

念头堆积不散,就成情绪,因此忧愁疲惫,心累啊,痛苦啊,忧虑啊,都实实在在地压在你的意识上,无法解开。
因此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是要你内外一如的如如不动,所谓如如不动,即是不在动静之相中着任何一头,始终不为所动的那个体性。

我说:你说的不在动静中着任何一头,就是说,不要去找一个安静,去呆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境界是吧?

他说:是的,真正的安静找不到、求不得,呆不住,进不去出不来,能找得到的安静,能求得到的安静,能进得去出的来的安静,都不是永恒的安静。都是依靠特殊的因缘造成的暂时安静。

永恒的安静,是不用进去和出来的,你只需要持守在它那里即可

实际生活中,你的身体和行为和思想都会跟着境界去动,进一步退一步各式各样,因为你要生活,但是你内心里那个安然的本体,是不能动的。无论进退,都别动。

然后,你在不动的前提下,要“知道”,对你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所有的动和静,清清楚楚的知道。知道便可,知道,但是不去干涉、不去判定,不被干扰,只是知道。
这用佛家的术语叫做:觉而不动。
我说:法师,要变成这样,需要怎么样去做呢?

他说:需要你首先要了解这个道理,认同这个道理,信受之后去行持,其实修行的道理,只有在实际的点点滴滴里,去慢慢践行,才能真正感悟到和理解到。光是我们在这里说说也没有什么用。

你现在上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任务很多是吧?
我说;是啊,我现在公司里,我厌恶的人太多,小人太多,领导又很刻薄,做起事来,很多难处。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他笑着说:人啊,怎么可能总是一点违缘都没有,如果你一直要去找一个舒适区,希望自己在舒适的环境里顺畅的做事,那基本是做不成什么事的。

正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成功,你要真正的顺畅,必须先面对不顺畅,你能够用智慧去面对不顺畅,你才有机会走向真的顺畅。
我说:那什么是真正的顺畅?


他说:真正的顺畅是,你对违缘不再害怕不再厌恶,并非你驱赶了你的同事,改变了你的领导,而是你对他们的看法起了根本的变化。

你不再被你自己对他们的定义,牵绊影响。

他们是好是坏,对你好对你坏,与你来说,犹如空影,毫不相关,你可以照常和他们共事,和他们计较,和他们掰扯,无论你怎么处置和他们的关系,你的心里,再不当真,不再较真。

这样,你才能真正的顺畅面对公司的一切,面对以后的一切的发生。可是这个确实难。需要长期的观照。

我说:假设某一个同事,我很不喜欢他,他很多毛病,对我又不友好,你怎么才能不被他影响呢,他干的事是真的很恶心啊。

他说:你暂时不需要去他的身上寻找闪光点来欺骗自己。他恶心,对你来说至少是这样。这个你坦然即可不必去改变。

你要提起观照。你要去观照你自己厌恶他的那个意识,你明朗地观照自己的那个厌恶的情绪,是如何生出来,又走掉,又出来,又走掉。

你要做的是这样的功夫。用不动的本心去观照你的念头和情绪。

好像你在心里面点起来了一盏心灯。本来你心里头是黑乎乎的抓瞎的,你点起来一盏灯,你的心堂就会亮堂起来。

一切的情绪和念头都会清楚呈现,就这么把这盏灯点下去,一直燃下去。直到你明白自己的心光就是这盏灯。你本来就是燃亮的心灯。一切都不过是灯下的尘影。

那么,你就会彻底清楚明白,他恶心,或他很可爱,都不影响你,你那个对他的定义和意识心态,自然就会在一种虚妄和淡然里失去被你关注的价值。

因此你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你对他的观感,只是在观照里让这些自然而然失去干扰你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让你观照的原因。因为即使把道理告诉你,不让你去定义,你一定也会忍不住,控制不了要定义,所以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勉强去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别人或者改变一段关系,你只管去观照这一切,答案自然会来。

因此你不必尝试从事情本身去解决这问题,因为即使你改变了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还有下一个同事下一个领导,还有更多你意想不到的人和事,你无法去一个一个改变。

我说:您意思是说 我们发脾气不开心身心疲惫时,其实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 而不是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引起我们生气的对吗?是因为我们遇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评判对错, 分别,所以心才控制不住生气 发脾气 疲惫。

他说:外界环境和信息的变化是客观因素,主观对于这些变化的反应和判定是主观因素。可是总的说起来,外界的一切,也无非是内心所现。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原因,总以为是我们遇到了各式各样倒霉的事,不愉快的事 违逆自己的事和人,并且对因果没有办法做全面的悉知,所以意识上产生烦恼或嗔恨或疲惫厌恶喜欢等等分别。

所以,更应观照。
你观照世界,便有机会具有如如不动的世界观,这才是最彻底的世界观。

观照的深度和持续度,能决定你生命状态的自由度。用佛家术语来说就是三个字:观自在!

观心有3个层面。分为1.0观心,2.0观心,3.0观心。


第一个层面的1.0观心,其实就是内省,自我反省,人从糊里糊涂任性迷失的状态,逐渐理智启发了,开始自我感知善恶是非,在内心对自我生命的升华有了要求,于是开始观心。

这个观心,是以判别、定义,和反思为角度出发。


比如你今天吃完饭,反思自己是不是吃多了,是不是吃饭的时候,吃相很难看,是不是把老和尚的菜都抢掉了害他没吃饱,洗碗的时候是不是没洗干净等等。

自省,也是儒家的修心方法,一定程度的自省,其实是很有好处的。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自我检查自我观照,实际上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是非善恶,对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作出有效的管理。

比如自己是不是常常动歪念头,贪欲是不是特别胜,情欲是不是常常控制不住。所以古人提出了一套君子的行为道德标准,一般儒家的人,这几千年来都是靠这样的标准来鞭策和管理自己的心性和行为。

是否有用?当然有用,但是主要效果看个人,这个人能够真心相信道德这一套,是否真的相信,而不是表面上相信。内心只深信丛林法则动物世界。

这都要看个人,古人说衣冠禽兽,就是表面上讲君子道德,内心里私底下全是禽兽行为,这些人其实就是内心从不自省从不观心,只纯粹跟随自己的欲望活着。
所以这个1.0的观心,一旦自发启动,其实这个人就值得赞叹,这种人能够在这样的世道里,还能观心自省,这很难得,极其难得。这是对自己的灵魂有要求的人。
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人,要尊重他学习他赞叹他。


1.0的自省和观心,其实造就了很多的正人君子,也造就了很多人高贵的灵魂。我们不要觉得,世界上没有高贵的灵魂,真的有,而且很多,这些人从不在社会上同流合污,做人做事与人为善,对得起天地良心。

虽然有时不免有点瑕疵,但是却能保持人生一辈子高贵纯净的灵魂。
古人说,聪明正直,死而可以为神,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聪明在于,不随着自己的欲望乱走,秉持人的正直和善良,这也是靠观心而修来的程度,很难得。

2.0的观心,是观念头,也是佛法修行里的一种法门。


这个观心法门,可以叫做观照,也可以叫做觉照,也可以叫做观心。为什么说是观念头呢?
因为我们的心,所谓心,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以一个又一个的念头生出来,来感知生命的存在,来驾驭生命的行为。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念头,一个念头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修行的人,有时候一打坐,妄念纷飞控制不住,那时候就知道,念头真的很大力量,干扰你起来你会心乱如麻,遇到事了,烦恼来的时候,念头变成了烦恼和情绪,更加缠绕你折磨你。

所以我们要修行要观心,观念头,这个观念头,却不是要你做判断,不是要你像1.0的那样去判断自己念头的善恶好坏,相反你不要去判断,不要去干涉,不要去管理它。
你只需要客观纯粹的观照它。


当你客观纯粹抽离式地观照你所有的念头,你其实就已经活在了觉照真心里。你的真心就已经出来做主了。这就是觉而不迷。

你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做到不刻意、不紧张 ,不管理、不干涉、不总结、不判断、不分析、不纠缠这八个不,你就达到自然的观照了。

自然的观照,就是不与任何念头做纠缠,不和他纠缠他就不纠缠你。
这是一种任其来去自生自灭的随缘任运,也可以叫做无为吧,因为你一旦和念头计较和它较真,只要你稍微关注在意它,它马上就发起作用。本来它是幻有,可是因为你的在意,它变成了真实不虚的干扰。

所以我们2.0的观照,必须保持纯粹的客观,这也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理智,是归于道体的,什么叫做归于道体,就是契合心经所说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无明无无明尽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的道体。

你归于这样的佛性道体,不在任何一端投注心思,那么念头才能不干扰你,你才能保持那个清净本心如如不动。

我问:法师啊,假如我有很不好的念头来了,也不管它吗?
他说:很不好的念头,这就是定义和判断,你有这样的想法已经迷进去了。念头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它只不过是你藏识里包含的种子,你看到它生出来走掉即可,清楚知道就好。

好像房间里打开一扇窗,阳光照进来,你看到很多灰尘在空中,可是你不要觉得这些灰尘是不好的,没有阳光的时候,你就是呼吸它们和它们同在的。
它的好与不好,都是你在定义,这是瞎定义。

所以你要有如如不动的定力,就要修习这样的客观观照,观照的时间越长,活在觉照里的时间越久,你才越有定力,智慧也跟着会出来。

2.0的观心,很难,因为说起来没有任何的奇妙和玄妙,很多修行人甚至看不上这样的事情,认为一定要打坐入定,感应神奇才是学佛。

这是一个误会。真正修行这是绕不过的一个门槛,因为你如果没有定力,心随着念头胡乱走,那就是能坐一百年也没有用。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一块来。


实际上祖师们说的对境不生心,去销习气,断烦恼,佛陀在楞严经所说的心能转境则同如来,这都是要从念头上解决的。行住坐卧一切的念头,都能细细自然观照,时间长了必然自然功效有成。

我问:那这个3.0的观心,难道还有比这个观心更深层次的吗?

他说:3.0的观心,是不需要观心了,心观与不观,都是一如,念头来去都是妙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到达自然无为的普及态,还需要去观什么心,谁能观心,又要观谁?观的是什么无有之心,观来干嘛?观与不观又如何?

一切都已经自然,正所谓佛陀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连观心二字也不住,在这个基础上生任何心都是灵明妙心,都是佛心。
我听到此处,不甚欢喜,抓耳挠腮喜不自胜。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点燃自己内心的心灯。

这盏灯有几种意义,第一个意义是,古圣先贤曾经也同样点起过,他们依靠这盏心灯,照亮了他们智慧解脱的道路。
我们学习他们点起来,也一样有机会照亮我们的解脱之路。

第二个意义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心的光明,这个光明,无论你点不点灯,它都恒常常在,从来没有消散也没有隐藏过,只不过我们被一些东西蒙蔽,无法看清,享受不了这亮光的照耀。

因此,我们借这盏心灯的点燃,接通我们自心的光芒,所以这样的灯,点地久了,便和自性光融成一片光芒了。

第三个意义是,这盏心灯只要你点起来,它是不会灭掉的,也许它的火苗断断续续,一开始还很微弱,还无法完全驱散你的黑暗,可是,只要你有幸点燃了它,它便可以照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脱离蒙昧。

我说:心灯原来这么厉害!
他说:厉害不厉害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点起来这盏灯。

我说:我不懂怎么点起这盏灯。

他说:点燃心灯,首先是要你有这样的心愿,当你这个心愿产生的那一刻,心灯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点燃了,比如一个人走到一个暗室里,或者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幽暗的地方,那么如果他适应了习惯了另当别说,

如果他不适应不习惯,想要光明想要看得清楚,他一定会有一个心愿,就是找一个火苗或者点一盏灯,把自己周围照亮,把自己的世界照亮,让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永远在晦暗里盲行。
当你有了这样的心愿,你便会去付诸行动,


  • 点燃心灯的行动,是你尝试着把生活中捆绑你的那些东西一一解开;
  • 是你尝试着,把你内心中的那些泥沙一一沉淀;
  • 是你尝试着把你思想当中的那些偏执一一化解;
  • 是你尝试着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用一种固定 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 是你尝试着改掉自己任性妄为,狂乱焦躁的心性,朝着那个平静内敛理智的心性出发;
  • 是你尝试着万事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随顺着世间的无常变化,去感悟生命应该有的自处方式;
  • 是你尝试着 放下那颗狂热执着追求某样事物结果的狂乱,悟到面对成败得失一笑而过的潇洒;
  • 是你尝试着不对过去依依不舍,不对未来辗转反侧、永远踏实的着眼于当下;
  • 是你尝试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在声色犬马当中,让心追随感官奔逐外境外缘;
  • 是你尝试着,不一味追求浮华的所谓灵魂成就,而是落地到柴米油盐的平凡当中,不再因自我的高高低低好好坏而喜怒不已。

当你尝试这些事情而转变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心灯已经点燃,并且在你呵护之下慢慢的光量变大,慢慢的和你自性的光芒融在一起。
那时你才明白心灯,就是自性的灯,就是菩提的灯,本来就无需特殊刻意点燃,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不清楚,因此依然要先去点燃它。
你的心灯点燃了吗?
了梦法师这样一问,我刹那间觉得内心有一团微弱的小火光亮起来了。
我问:法师,我这些日子以来,按照你上次嘱咐的,观照自己,觉得那个抽离于小我的自我,逐渐有点影子了。我还有很多不明的地方,要问你老人家。
他说:问吧,问吧。
我问:这个观照自己的心,是第三人称吗?
他笑着说:你这个问题问的真好啊。

这个观照自己的心,绝对不是第三人称,不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一人称。

你觉得他是第三人称,是因为你听我上次说要客观观照,要观照那个妄我,那只是个权宜的说法,真我心来观照自己,是一体的,是走向圆融的,不是走向分裂的,不然你观着观着变成了人格分裂,那就麻烦了。
你要知道,真我也是我,假我也是我,真我妄我都是我,只不过你一直在忽视真我,所以告诉你执着的那个是妄我,要你用真我来观照。
其实那个妄我在观照起来的时候,已经失去意义,当你执着它是自我,它就是你的自我,就在影响你,让你喜怒哀乐,但是你一旦在观他,他就是幻花水月了,知幻即离,你就只有一个我了。
观照不是要你分裂出一个人格,而是要你融合分裂的狭隘自我,回归生命本来的宽度深度和高度,本来你就一米七八,你却喜欢跪着走,总觉得自己也就一米五,所以一旦你站起来走,你才发现自己跪着走是个傻乎乎的行为,

那个矮的你是幻的,真的你就是站起来走路的你,就是那个观照的你,那才是真的你。也就是那个你,没有第二个你。
当你的观照形成,你的自我才算完整,并不是要你另外找一个什么我来观照自己。如果你认为这是另外找一个什么心来观自己,那还是一个幻象错误的认知。这个要注意啊。
没有什么另外的心,一切的心都在你这里,就是这个能观照,能知道你所有,能看到听到也能感知世界的你。一切的都在这里,一切的发生也都是因为它,它便是无生池,莲藕莲花都是它,波纹也是它,风浪也是它、泥污也是它。
我说:哦,原来如此,那么,观照的时候,不必去想这个所谓我是哪里来的对吧?

他说:是的,观照就是纯粹观照,默默地,静静地,属于你自我的,当你安静下来,你的自我其实自然就在了。

他说着指向那无生池,他说:你看这个池子,里面的水刚才是不动的,现在有人在挖藕,它所以动了波纹,你说,这个波纹是不是池子?
我说:是的,是池子。
他说:波纹散后,等一会池子又恢复了平静,这个平静是不是池子。
我说:是的,这个平静也是池子。
他说:那你为什么要对波纹产生喜怒哀乐情绪,被它干扰呢?你静下来,是不是池子的本体就自然在那里,从来没有动过。
我一听,恍然道:原来如此啊。
他说:观照,就是体认池子不生波纹的本体相,看着波纹涟漪生和灭,无论生灭,都是一时的聚散,不必被这些一时的波纹聚散之相搞乱你的本心。
所以观照其实是在用无生池的本心,观波纹涟漪的起灭,这个是不是一体呢?
我说:当然是一体。
他说:那哪里来的第三人称第二人称?

我说:我明白了法师,你老人家说的这个道理很明确,只是我还有疑问,我觉得在观照的时候,很容易丢失那个感觉。遇到了事情,就是说涟漪波浪来的时候,根本就不记得自己要观照了。那是为什么?又要怎么办?

他说:当你不记得,被涟漪波浪干扰大乱截断了观照,那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人就是这样的习性,无法一直活在觉照里。

所以你不必觉得懊恼、觉得自己功力不够,这些想法统统不要有。观照的时候,断也好,不断也好,都不要再对它进行思维分析总结感想,这些都是自己在继续造风浪造波纹,要自然去保持它的纯粹。
它断了,是你的误会,等你记得了,它自然在,是因为它从来不会断,你看这池子的水哪里会断哪里会干,它一直都在,莲藕拿出去了,又生出来,水永远都在,你只是被莲藕采摘走的表相而干扰了。
所以不必在意,你要知道它一直都在就对了,自然你记得,它就在了,你就全然了通透了圆融了。
只需要体会观照的那个心,是如何默默一直都在的。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消失过,也没有增长过、改变过,一切的改变都是水镜中的影像,了无可得。
在你的生活中啊,有许多的烦恼,有许多的执着,都是因为被采藕引发的波纹涟漪,被一阵风引发的波浪,你执着它们的实际和长久,
它们是一下来一下走的,可是你却抓着不走,不动,所以你才会迷失在这些涟漪波纹里,看不到无生池的本体。
当你知道无生池的本体从无来去从无生灭从无变化,而它却明明白白清清朗朗的承载着这些波纹变化,那个时候,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妙用,妙有。

那么,烦恼其实就是菩提这句话你就明白了,等你明白了,烦恼二字还有意义吗?焦虑二字还有意义吗?执着二字还有意义吗?全部都会像空中的一朵幻花忽然消失地无影无踪无可拿捏。
你便在这些所谓的尘世烦嚣当中,成为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成为一个不被任何境界扰乱的沉稳沉静的人。
到了这时候,纯净的莲花就在你心里一直开放,皎洁的月光会永远照着你的生命。
(本文为故事,不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