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
24楼影院
ID:movie24luo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简介 受够了烂片?来“24楼影院”吧。聚集最多影评人的微信公号,每日推送一条独具视野的原创观影指南。 |
今天来聊聊楼主最喜欢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时,《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只是一部不为人熟知的小众电影。之后,口碑一路飙升,到现在,大众评分网站IMDB和烂番茄网都给出了高分:
并且在评分苛刻的在影评人网站也拿到了96分。
该片剧本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而该片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则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一殊荣。
风评很好,实际如何?以下是楼主的测评(涉及轻微剧透)。
如果只是听故事大概,《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什么惊艳的元素。
在波士顿做清洁维修工的Lee,突然接到电话,他的哥哥因心脏病离世,他必须赶回他的家乡: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曼彻斯特,处理他的后事。
死亡是导演(同时也是这部片的编剧)肯尼斯·罗纳根的作品里常见的元素。在他的前两部作品《You Can Count on Me》、《Margaret》里,主人公都生活在死亡的阴影和羁绊下。
只是Lee早已活在一种更巨大的悲伤中。在电影的中段,导演通过不断对过去回忆的闪回,向我们揭示了Lee黑暗、骇人的往事。
电影的核心也在于此:一个人如何承受不可承受之悲痛?当生活被巨大的悲剧撕裂之后,你将如何修复?
这个许多伟大的电影尝试回答的问题,在这部电影里,答案藏在Lee的眉蹙之间。
Lee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的确贡献了近年来非常难得的动人的演技。他要展现出内心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煎熬,同时又必须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隐忍、克制、正常——他依然能够每天正常的工作,扫雪、通马桶、修电路:
只是他对向他表示好感的住户麻木无感,也对觉得他服务态度不好而投诉他的事情不关心。他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没有更少,也不能更多。
被撕裂的生活没有被修复,只是活下来这件事情推着生活继续而已。
在电影里,当Lee因为哥哥去世而又被迫回到那个悲剧发生的空间时,所有与那个糟糕回忆有关的事情同时发生:他偶遇自己的前妻、以前的朋友因为那件事后再也不愿与他有过多的来往....
但同时,他还要处理哥哥尸体如何安放(天气太冷无法动土,尸体无法下葬)、不愿搬家的侄子怎么安置等等问题。
被撕裂的生活无法被修复,只是这些日常琐事推着生活继续而已。
在电影的最后,Lee向自己的侄子坦诚,他无法留在这里,因为他无法打败过去。
是的,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也不是所有困难都能过去。
但承认无法和解,不是一种解脱,而是痛苦的自我觉醒。那个说着“i can not beat it”的Lee既是在逃避,也是在面对。
按照罗曼罗兰的标准——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Lee显然不是英雄。他知道破碎的心不能修复的真相,恐怕再也无法热爱生活,他更脆弱,也更平凡,更真实。
感谢导演和演员们,有耐心去究索人性的复杂,富有同情与热情的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平凡故事。
最后,楼主有一点补充。
这部电影在刚上映时默默无闻,如今却风头最盛,恐怕也与当下美国的政治环境有关系。
电影故事的主角,Lee和他身边的亲友,正属于这一次支持川普的白人劳工阶级。他们被认为是在美国全球化进程中失落感最强的一群人。
(医生和身为蓝领的Lee尴尬相处的时刻)
在过去三十年里,他们的收入基本停滞,与精英阶层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与之同时,多种身份族群的诉求呼声日益高企(同性恋婚姻合法、友好的移民政策等等),而曾经掌握话语权的他们却被忽视。这种失落感在电影里也很明显。
Lee在波士顿只能住在地下室,并且拿着最低标准工资。小镇里的渔民也多在为生计犯愁。
《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失语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它讲述这群人故事的方式——有耐心的、同情的、真实的,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与尊重,彻底的站在了已经席卷了美国一年的、粗暴的、扭曲的、煽动的川普式风格的对面。用《纽约书评》的话说,看这部电影是一次疗伤,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那种因为政治理念的差异而各说各话、甚至丑化对方的对立心态。毕竟多少时候,你看得到他人背后的悲伤,而多少时候,你又把他们隐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