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夜话,逃废债与穷人思维。第一部分:华晨汽车,不讲武德。第二部分:逃废债的几种模式。第三部分:任正非的格局:寄语荣耀,要做华为最强的竞争对手。
11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的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中,提出了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的几点要求。其中就有,
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什么是
逃废债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它的渊源来自最近发生的几起国企债券违约事件。
纵观这几起事件(公众号前面都有介绍),不可否认,无论是永煤事件,还是华晨事件,都能看到背后某些官老爷
的“穷人思维”:大捞一把,出事后脚底抹油,跑前隐匿财产,丢下一副无赖嘴脸面对投资人。
这种人的思维格局,不仅比不上某省公开
向
债权
人保证
,也比不上
某
省
拿出压箱底的
茅台
来
自救
,更比不上民营企业华为断臂求生,鼓励离开的荣耀
要做华为最强的竞争对手。。。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区别在于,看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应该给这些官老爷们上上课了。
本公众号主要探讨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项目投融资等金融市场业务(也有房地产、政府平台项目的实操讲座),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公众号内容,业务合作请联系小编。
第一部分:
华晨汽车,不讲
武德
11月20日,华晨卒(本文的“华晨”均指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死得很窝囊。
10亿债券违约打倒了这家千亿资产的省属国企,相当于一擀面杖敲死一头大象。
华晨和很多关外企业一样,故事相当精彩。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2年轰动一时的华晨确权案,这个案子非常复杂曲折,结果就是华晨系核心资产国有化,辽宁省国资委VS仰融系大获全胜。
其中最戏剧性的一幕是,
一家国资机构将所持的全部华晨中国汽车股份以0.10港元/每股的价格,转让给辽宁省政府全资所有的新华晨,而华晨中国在停牌前每股1.45港元。
备受瞩目的确权案就此告终,仰融的律师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评价是:“一场闹剧”。
▲
仰融 (原华晨中国汽车董事长)
此时华晨中国最值钱的资产是华晨金杯,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曾经创造一年利润17亿的行业纪录。三年后,大连市副市长祁玉民再接掌华晨时,已经是“临危受命”。集团3年累计就亏损28亿元人民币,外欠经销商10亿元。
2019年祁玉民退休,留下了很多争议。
既有当年就任后“力挽狂澜”的美谈,也有历时三年半、耗资26亿打造的自主车型“华颂7”问世后月销量大都在个位数的奇谈,还有把华晨宝马给“丢了”的怪谈——2018年10月,祁玉民将华晨宝马25%的股权卖给了宝马汽车。
2018年,华晨还号称实现了年收入2000亿元,两年后暴毙,不知祁总作何感想?其中的诡谲,留待后人研究吧。
要出事的消息早在去年就不胫而走,华晨多次公告强调辽宁国资委实控,承诺“履行国企职责”,把中国资本市场的国企信仰用到了极致。
而且,公开信息显示,华晨集团总资产超过1900亿元,截至2020年上半年货币资金超过500亿元。旗下还有四家上市公司,怎么看也是浓眉大眼、身体棒棒的。因此,直到10月份债券爆雷前,评级机构毫无预警。看上去也没毛病啊?
可是,11月13日,一位债权人依法向法院提起华晨集团破产重整申请后,辽宁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华晨集团长期经营管理不善,自主品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负债率居高不下。
2018年以来,辽宁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努力帮助华晨集团解决现金流问题,但其债务问题积重难返。——
1900亿资产呢?2000亿营收呢?500亿资金呢?都是市场的幻觉吗?
最好玩的一幕是“老爹暴卒,孝子鼓掌”——就在华晨破产当天,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申华控股和金杯汽车股价应声涨停。大A股的戏码从来都是如此精彩,反转再反转。
奥秘全在华晨集团负责人的话里:
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
2002年,辽宁地方政府用白菜价强买了涨势喜人的华晨。2020年,又把只剩下一张皮的华晨扔了,顺便甩了五百多亿的债务,还收割了把股市。这手牌打得……霸气。
但是,最值得佩服的不是辽宁国资委,而是股市里坐在辽宁国资委对面的各位。
每一个自以为是镰刀的,都难逃韭菜的命运。真以为债市的雷,就打不到股市吗?
华晨并不是债市里的晴天霹雳,而是滚滚天雷中的一闪。与之最接近的要数河南的永城煤电,差不多的配方、差不多的味道。
在核心资产“避险”方面,河南比辽宁同行更直截了当,采取了临时抱佛脚加霸王硬上弓的硬核操作。
在宣布违约前,永城煤电公告,公司第四届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无偿划出。
然后,11月10日,永城煤电公告10亿债券实质违约,可能带着安详的笑容……
对本轮债市危机,很多评论表示了异乎寻常的乐观情绪。代表性的观点是:这是一轮国企去杠杆,打破了“国企信仰”、“刚性兑付”,这对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这次债市风暴中收到教训的银行系统,今后可能改变重国企、轻民企的偏见。
然而,这种乐观的分析恐怕是一厢情愿的“坏事变好事”。
(摘自:功夫财经 ,作者:关不羽,原题目:
千亿东北国企离奇暴毙,谁干的?
)
第二部分:逃废债的几种模式
自
从11月10日永煤违约引发债券市场地震以来,关于逃废债的话题一直在被热议。那么,大家讨论逃废债,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
第一种模式是就是转移资产,将
原企业的高质量资产划转到新企业
,但债务仍然保留在原企业,原企业并不破产关闭或注销,而是适时躺倒,留下一副空架子来应付债务。刚刚违约不久的永煤,11月3日,永煤集团公告,将其持有5亿股中原银行股权无偿划转给河南机械集团,6.5亿股划转给河南投资集团,转移股份价值超过10亿。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解读为转移资产。此外,华晨违约时,华晨集团把上市公司申华控股股权转让给子公司华晟汽车零部件。这种将资产转至三级子公司的方案也可以加大债权人处置难度,不利于进行财产保全。往前看,天威集团在违约前两年,其母公司兵装集团发觉天威集团难以挽救后,便开始将天威集团优质资产打包转移,资产转移结束之后,天威集团很快便宣布破产。
这种模式简单粗暴,而且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瑕疵。根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批准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应该审查划出方的债务处置方案,划出方未有妥善处置方案的,不得实施划转
。按照《合同法》相关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因此,一旦资产划转行为被认定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可以被认定为无效。
不过如果像天威集团那样把资产转移的时间提前,债权人仍然很难追偿债务。
第二种模式是利用
破产重整
规避债务。最典型的例子是青海盐湖。19年8月,泰山实业以青海盐湖不能清偿到期债务439万元为理由,将青海盐湖告上法庭,要求对公司进行重整。当时,青海盐湖尚是一家持有现金14亿、每天经营净现金流入1200万元的地方国资支柱企业,绝不可能协调不了一笔400多万的债务。但为保壳和保住青海国资委的控股地位,青海盐湖悍然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进入破产重整后,青海盐湖图穷匕见,拿出了
重整方案-债转股
。重组方案经过双方反复角力,最终在今年1月盐湖股份提议10股转增9.5股,转增26.5亿股份,用于向债权人分配抵偿债务及支付重整费用。超过50万元的非银普通债权可以选择以每股13.1元的价格获得股票抵债,亦可选择留债,按对应债权金额的60%-100%在2-5年内分期偿还。
法律层面上,一旦被法院认定“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便可以通过技术性破产达到债务重组的目的。由于国企破产重整需要国资委审批,因此拍卖核心资产清偿债务的方案很难通过。此外一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单独债权人便不能向法院申请冻结资产,也不能够被单独受偿。因此债权人等于被捆住手脚,整体上容易陷入被动,很难在重整中获得有利的清偿方案。
第三种模式是利用设定了质押权的债权优先于普通债权这一法规进行逃废债务,这也是实践中非常常见的一点。最近的华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晨除了上面提到的将申华控股股权转让给子公司外,还临时成立一个新的子公司辽宁鑫瑞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华晨中国30.43%的股权至这家子公司。子公司刚收到股权后的11月6日,
就将华晨中国的股份全部用来质押融资。
如果此举被认可,这部分华晨最有价值的资产将不可用于偿还普通债务,如此普通债权人的受偿率很有可能只有个位数(传闻)。
这一操作方式是否违法得看操作细节。目前华晨质押融资资金去向和用途不明。如果,极可能涉及“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或者“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如果涉及,根据破产法第21条规定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如果能够证明融资资金确实到账并已经投入“生产经营”,则该行为在法律上很难被明文定性为无效。
第四种常见的逃废债模式是主动设计“被诉讼保全”模式,通过关联方或其它关系较好的债权人起诉发行人,自导自演一出诉讼把戏,通过打官司,使欠债企业的核心资产得以先行“合法”转移,使其它债权无法追偿这一部分核心资产。这一模式如果其他债权人没有及时申请债务人破产,一旦法院判定资产偿债,该资产就彻底无法进行追偿了。
由于中国债权人的弱势地位,一旦发行人开始策划逃废债,债权人除了制造舆论压力之外很难有效阻止发行人的种种操作。而逃废债后一旦违约发生,哪怕及时进行诉前财产保全,债权的收回也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对于非秃鹫机构来说都已经是一种失败。因此尽早发现逃废债苗头并赶快平仓几乎成了减少损失唯一的选择。只有先人一步才能在卖盘踩踏价格腰斩前出逃,这也是研究逃废债的意义所在。
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会议重点提到: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要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
,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九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波逃废债风潮。1990年全国工业企业不正常的拖欠高达2000亿元,而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8000多亿元,大家你不还我我不还你,形成了著名的“三角债”。为解决三角债,朱镕基铁腕改革,国有企业重组也就成为必然,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引发
下岗潮
,银行也承担了巨额坏账,四大国有银行直到1998年不良率仍为31.38%。可以说,
国家对于逃废债以及信用崩塌的后果绝对有清晰的认知
。
因此尽管逃废债的方式多种多样,法律仍然牢牢把握着“逃废债”的解释权。
破产法第33条规定
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无效。
这一条文没有具体解释
,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解释“
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
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