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探讨了《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坚信子孙会按照他的意志移山的原因,以及现实中与愚公精神相似的工程实例。通过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例,说明了人们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所付出的努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愚公移山的寓意和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仅是小说故事,而是历史现实。它代表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良渚水利工程等历史工程的象征。愚公一脉的民族精神在于移山填海的行为本身,而不是简单的意志传承。
关键观点2: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超级工程,旨在解决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该工程从1978年开始,历时45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最为狂热改造地球的项目之一。其目标是给子孙留下一个绿色的中国。
关键观点3: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进展和影响
三北防护林工程分为多个阶段,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程覆盖面积广阔,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有效对抗沙漠化。工程还带来了许多实际的好处,如降低沙尘暴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等。
正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你是否曾好奇过:愚公凭什么认为他的子孙会按照他的意志一直移山呢?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愚公移山》中为什么愚公就认为他的子孙会按照他的意志一直移山?长城,用了 2000 年了,最后一次用是二战喜峰口。(知友指出最后一次战斗是晋绥军长城抗战)良渚古城边上那几个,叫什么扁担山横塘山的,其实是个上下三层的复合式人造水坝,5000 年了还没退休,还在参与春播水稻的灌溉。想想新石器时代末期刚进入聚落国家时代的人类,他们连生产铲子都不太方便,要花多少年集石堆土,才搞出来了一个这么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再想想子孙后代在我们这片大地上连续营造了多少个百年,又连续受益了多少个百年?百年之后还有千年,有那味了吧。你看,不是什么小说故事,这就是历史现实。移山填海多么困难呢,付出的时间和成本多么巨大呢,你渺小的一生甚至都不会有回报。现实里可没有移山的天神啊。为什么工程师要反复疏浚一条河道,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远走他乡?为什么科学家要在去改造沙漠,为什么不放弃那些贫瘠之处?为什么战士要去边界上的不毛之地巩固防线,为什么不直接投降?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在洪水滔天的时候要去抵抗天地的伟力,而不祈祷弥赛亚方舟降临?良渚的水利工程是如此宏大,今天的考古学家甚至需要依靠卫星测绘,才真正发掘出了这个三层水坝的所有结构。这一切,竟是 5300 年前的先辈们拿着木棒草绳构建的。我们祖辈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以我们脚下的大地为画布刻画的那些伟业震古烁今,而我们也在那些奇观面前开悟。因为人的一生是他自己选择的伟业定义的。我们选择移山填海,我们选择成为自己的弥赛亚,我们选择铺展自己行走的康庄大道,并打败拦路的一切内外敌人。所以不是愚公的子孙会去移山。而是移山本身定义了愚公一脉的民族精神,是那些移山填海的人,成为了他的子孙。如果你明白自由不是简单庸俗的懒惰,自由是不向压迫和困难屈服。如果你由衷得感谢那些断头流血牺牲的人,感谢他们挖走了敌人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如果你也决定为自己也为后人,成为那颗投下荫庇的参天大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代中国正在做的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超级工程」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这项工程自 1978 年起,已经施工了 45 年,预计将在 2050 年全面完成,从始至终将历时 73 年,堪称当代人类「最宏大最狂热」的「改造地球」项目。它的目的是彻底解决已困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沙漠化问题。我们历史上曾经遇到的草原沙化、古国消失、黄河泛滥、游牧南移、西部干旱等等问题,或多或少都和水土流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工程覆盖 406.9 万平方公里,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有效对抗沙漠化。这么大面积的地面改造工程是人类历史未有过的。那些从 1978 年开始时,就投入到这项工程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不到它结束时的样子。工程的意义是造福无数未来的后人,给子孙留下一个绿色的中国。1978 年,第一阶段的工程开始,稳固尚未沙漠化的地区,保障北方农牧稳定生产。1986 年,第二阶段工程。构建综合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助力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1996 年,开启第三阶段,国家总投资达到78.57亿元,超过前15年的两倍多。前面提到的毛乌素沙地就是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2001 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第四阶段工程启动。强调防沙治沙,大幅降低沙尘暴对北方地区的影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 20% 以上。2011 年,五期工程正式启动。在已有防护林基础上对成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帮许多林区居民实现了脱贫致富,1500 万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1 年,六期工程开启。引入更多先进的科技和精细化治理方法,预计将持续到 2030 年,届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整体生态系统预期将得到全面改善。截至 2023 年,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和地面植被恢复 4.8 亿亩,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从 1977 年的 5.05% 提升到了 13.84%。累计治理了 33.6 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从 1978 年的 6.8 天降至 2.4 天。工程还累计治理了 44.7 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区。超过 3000 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以北京为例,曾经 90 年代,女生春秋天大风天出门都是要戴纱巾的,否则头发、耳朵里面都是土。从独自赶着驴车进入沙漠种树的老人,到整个国家范围的千百个林场,其实这种跨越七十年的工程,它最初一代的计划实施者,都很难看到最后胜利的喜悦。但依然有一些东西,传承在一个家庭,一片地区,几代人之间。将目标坚持下去。哪怕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很快,大部分都希望在人生中做一些短期内就能看到结果的事。但也依旧有一些人坚信着一些更长远的,依靠血脉和信念才能传承下去的东西,他们相信这代人付出,儿孙坚持,总有一天后人能享受到前人的遗泽。就像种一颗大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