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热搜:
刘擎教授和另一位《奇葩说》的辩手冉高鸣两人就“年轻人应该超拼还是小拼”发起了讨论。
不出意外,选“超拼”的人远小于选“小拼”的人。
一些选择“小拼”的网友给出的解释是,很多时候,竭尽全力的努力“超拼”并不意味着最大意义上的接近成功。
以为靠“绝对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那套“成功学理论”已经过时了。
可见,当年那套红遍大街小巷,相信用绝对努力换取绝对成功的“成功学理论”已经过时了。
那么,曾经风靡各大书店,曾是教育培训机构眼中“下金蛋的鹅”的成功学,究竟为什么不好使了呢?
成功学,源自美国,也在这个以搞钱为成功标准的国家里发扬光大。
1883年,成功学的奠基人拿破仑·希尔诞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城市里。
他在创立成功学之前,仅仅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小镇青年,唯一的特点可能就是名字比较霸气。
大学辍学后,为了维持生计,拿破仑去了一家杂志社打工,专门负责采访美国当时的企业家。按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在某公众号里当小编,专门负责追商业大佬的热点。
25岁那年,拿破仑迎来了他第一个重要专访,那就是采访美国钢铁业巨头安德鲁·卡耐基。
卡耐基何许人也?
除了人送外号“钢铁大王”的雅称之外,他还是一位真正的美国梦践行者:他出身贫寒,从苏格兰移民来到美国。到达新大陆后,他勤恳工作,白手起家,从一个月薪35美元的电报员,逐步发展成了身价2812亿美元的钢铁巨头。
他的发家史,可以说是当年的励志鸡汤营销号的爆款选题。
而拿破仑的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采访机会。
采访的过程相当愉快,第二天,采访的内容被印在了报纸上。印有卡耐基专访的报纸非常畅销,当天的报童也跟着分了一杯羹。
另一位美国年轻人读到了报纸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故事,深受激励,将自己的姓也改成了卡耐基。
改名后的他,名叫戴尔·卡耐基。
没错,正是那个照片被印在各种成功学名著封面上,经常出现在各种地摊和火车站书店的成功学祖师爷。
△眼熟吧?
戴尔·卡耐基同样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如果他生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许也是一位我们横发会的读者,因为他同样是个渴望致富的不安分青年:
他当过推销员,卖过火腿肠和黄油,还当过兼职教师。总之,就是不想当个没有梦想,混日子的普通人。
随着在社会上一路摸爬滚打,他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在于口才。很快,他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一个青年教会的负责人,允许他在夜间给大家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
在这个演讲班里,卡耐基用自己的口才征服了小镇的青年们,课堂上金句名言频出,诸如:
“当一个人的改变起自他本身,他已经不是一个平常人了!”
“只要你自己不认为不可能,你就不会被打败!”
“如果你想要交朋友,就要学会多为别人做些事!”
是不是很有现在成功学讲座内味儿了?现在的成功学演讲稿,像什么“听懂掌声”之流的,都是跟祖师爷卡耐基这儿抄的。
随着卡耐基的名气逐渐大起来,找他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卡耐基也随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搞成功培训,
“成功学”的概念,也至此被卡耐基凭空发明了出来。
后人还将他上课的语录收集起来,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性的弱点》。
在成功学界享受“副论语级”待遇。
从卡耐基开始,成功学的培训就此在美国开枝散叶,并逐渐传播到了其他西方国家。
卡耐基的这种金句频出的教授方式,也给以后成功学定了调子。来回那么几句片儿汤话如果落到笔头上可能不过尔尔,但是伴随着演讲人热情澎湃的演说,在座的观众很难不会热血沸腾,把心底的阴霾一扫而光,踏入追寻成功的新征程。
随着成功学版图的不断扩张,成功学进入了中国。
目前就究竟是谁把成功学引进中国这一事尚有争议。但是,第一个在中国把成功学弄出大动静的“中国成功学第一人”,则是著名的咆哮教主、鸡血大帝——陈安之。
这位从美国“没拿学位而学成归来”的成功学大师的发家地,既不是北上广深,也不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而是来自我国当时最早接触“西方那一套”的宝岛台湾。
而他来大陆推广成功学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为了授业解惑,也不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人成功。仅仅,只是因为他在台湾混不下去了——2000年,这个被誉为亚洲成功第一导师的美籍华人陈安之,在台湾被几名债权人联合起诉以致恶性破产。
同年,陈安之踏入中国大陆。
中国成功学元年,也从这一年正式开始。
之后,中国开启了近十年的成功学风暴。
从北上广白领到小镇青年,从企业老板到厂弟厂妹,无数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这场风暴影响。
不少人甚至花大价钱购买陈安之的图书、DVD,以及演讲现场的门票,只为能够感受到陈安之老师饱含台湾口音的心灵冲击波。
所以陈安之都说了哪些金句呢?最著名的有以下几句:
弱者用泪水安慰自己,强者用汗水磨炼自己。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只向最顶端的人学习,只和最棒的人交往,只做最棒的人做的事。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通篇正确的废话。
但是这些废话可不便宜。
买书买DVD以及演讲门票那都是小钱,这些成功学活动真正的挣钱项目,在于演讲结束后,等待满脑子鸡血的听众进行冲动消费:
小到几万元,大到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的“大师一对一创业指导班”才是成功学“大师”们的大头收入。当然,指导后的效果,大师是不会负责的。
当然,废话说一万遍还是废话,假的东西包装得再好也不可能是真的。
那些交了钱的学员们,即使砸了再多真金白银进去后仍不见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此,成功学大师们的回应往往都一样: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直到学员们“努力”到破产,“努力”到成功学大师们财务自由后跑路,很多人才发现,
光靠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学了成功学的人不一定真的能成功,但是成功学的讲师们,倒是赚得盆满钵满。正所谓:
成功学最大的成功,在于成功发明了成功学。
很多时候,所谓“成功学”的本质,就是强调“人只要拼尽全力,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这套说辞,一个人的认识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认识是,成功学是励志好文,让我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第二个阶段的认识是,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有道理,但是没法应用。
而第三个阶段的的认识则是,
成功学是伪命题。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赛道不同,付出努力所换回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此外,努力虽然重要,但是有些时候,正确的选择其实比努力更重要。
因为现实世界不是一道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数学题,而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你想怎样获得幸福的一生。
成功学的公式在这里,应用范围并不大。
回到我们一开始讨论的题目: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应该是“超拼”还是“小拼”?
其实,当下的年轻人,每一秒仍然很拼。
因为随着广大90后、00后离开院校步入社会,80后们逐渐面临赡养父母的重担,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但与此同时,作为独生子的他们,身边并没有能够依靠的兄弟姐妹,遇事只能自己扛着。
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断面临着不同媒体渠道宣传、家人的过度关注,全民都在鼓励拼尽全力、品牌营销鼓吹成功学。来自内卷的乌云,早就将新世代的年轻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可是压力同样也会产生动力。当今年轻人内在自我驱动力很强,抗压能力也很强。他们很努力却也很容易满足,所以你能看到很多这种反内卷却又不失热血的
“小拼生活哲学”
:
“拒绝996又没有拒绝奋斗。”
“找到自己最棒的地方,哪怕是逗猫棒。”
“不能让理想长草,那就把理想清单拔草。”
“如果早起那么难,先试试早睡吧。”
“怕什么秃如其来,大不了重头再来。”
拼搏有很多种方式,“小拼”也是拼,为当代年轻人缓解社会压力。
“拼到财务自由之前,先拼到车厘子自由。”
我们无法避免生命之重,但可以让灵魂变轻。人生所有大成就,都由一次次小拼组成,每一份都要拼得值。
“小拼”,不必过于焦虑,慢慢来,从小拼开始。
正是基于这样的“小拼哲学”,腾讯小鹅拼拼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小拼”新态度新哲学“小拼一下,就很开心”,并出版了一本3厘米的小小书:《小拼哲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小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