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观察】2024俄罗斯油料作物产量回顾 ·  10 小时前  
寿光报  ·  火爆!远销40个国家…… ·  2 天前  
寿光报  ·  火爆!远销40个国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雷刘功: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5-02-25 08:55

正文

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刘功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智慧农业作出系列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数字化、智能化新动能。

深刻理解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

智慧农业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正以新技术突破、新工具应用、新要素组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从国内外情况看,当前必须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下大力气推动智慧农业加快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发展智慧农业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然面临着诸多压力。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供给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解决这些两难多难问题,除了用好传统手段外,更要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通过智慧农业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品质、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精细化水平。

发展智慧农业是提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 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仍然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分散的主体、细碎的地块、琐碎的农事,如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详细记录每块地的性质、权属、边界、用途等信息,实现土地的精准化管理;可以根据位置、气候、作物品种、环境情况等,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事指导和农技服务;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区域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信息,实现重大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救灾的指导;可以对农户精准画像,实现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精准帮扶。这些都为我们转变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方式、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提供了新手段。

发展智慧农业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从国内各产业比较看,农业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2023年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78%,显著低于第二产业的25.03%和第三产业的45.63%。从国外发展情况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纷纷布局推进。据有关专家估测,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整体还相差10年以上。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农村领域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加力推动智慧农业赶上来,以智慧农业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加速农业强国的建设进程。

准确把握当前智慧农业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先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等规划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政策文件,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建立起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合力。成立了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战略研究,把准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初步建立智慧农业创新体系,支持建设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和分中心34个、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35个,基本覆盖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领域。组织科研单位、企业开展智慧农业技术攻关,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累计立项行业标准122项、发布实施26项,有力促进了智慧农业规范健康发展。

新场景新模式涌现,部分装备普及应用。 先后支持建设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16个,深入开展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推广应用,探索形成了一批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节本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智能农机加快推广,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约200万台,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超过4.1亿亩。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加速融合,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等逐渐普及。支持浙江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探索智慧农业技术装备从研发到制造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共享逐步推进,信息服务惠及农民。 政务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在线办理。大数据平台和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启动建设,数据整合共享工作持续推进,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基础模型算法、通用软件工具等加速研发应用,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朝着更“智慧”的方向转变。“农事直通”APP注册用户已达108万,“全农码”实现“地、人、物、财、事”有效关联,累计赋码超22.76亿。通过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方式,9年累计培训受众超过2.7亿人次,助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总的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下一步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但智慧农业从“盆景”走向“风景”,大规模推广应用还面临关键技术装备支撑不足、应用成本总体偏高、硬件基础存在短板、标准规范不健全等瓶颈制约,需要我们集中力量,逐一破解。

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大规模落地应用

当前,加快农业现代化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强化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手段。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智慧农业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以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为主要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应用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大幅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一是用好存量、争取增量,细化实化政策举措。 进一步深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细化实化支持政策,加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现有项目政策对智慧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政策支持,形成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聚焦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十五五”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统筹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

二是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抓好主体转型升级。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在政策创设、机制创新、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继续深入实施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组织开展智慧农业技术人才培训,重点支持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智慧农(牧、渔)场。丰富拓展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场景,发布一批管用、好用的智慧农业主推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总结推广一批大面积单产提升数字化种植技术方案。

三是应用导向、规范发展,提高技术供给水平。 紧盯国际发展前沿,聚焦产业亟需,制定智慧农业重大技术攻关清单。建强用好各类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大数据、大模型等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培育一批智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引导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加速技术装备熟化应用。瞄准行业痛点,尽快制修订一批行业亟需标准,推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测中心,推动成立智慧农业推进联盟,引导智慧农业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