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柏蓝  ·  连亏五年,这家药企或将退市 ·  昨天  
丁香园  ·  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更新! ·  昨天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器械临床一起学】知情同意书的设计规范及知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打造创新医疗急救模式,加速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浙江省胸痛中心规范培训项目正式启航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20 19:35

正文

胸痛中心作为创新的医疗急救模式,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成熟,成为了衡量AMI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2017年6月18日,由赛诺菲公司赞助并大力支持的浙江省胸痛中心规范培训项目在杭州顺利举行。浙江省胸痛中心总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广州军区总医院易绍东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绍兴人民医院彭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其渊医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胸痛中心建设之重要工作:唤醒院内职工的觉醒度

王建安教授致辞时表示,胸痛中心是面对患者,真正解决患者需求的民心工程,中国近几年的胸痛中心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虽然浙江省的胸痛中心虽然起步迟偏晚,但是发展迅速。浙江省胸痛中心建设的迎头赶上,首先得益于浙江省卫计委对于胸痛中心建设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其次离不开全省各家医院的共同努力;再者浙江省良好的经济基础给予了很强的支撑,现在很多县区级医院都已经建立了导管室,为AMI病人救治打好硬件基础。作为区域胸痛示范中心和省内心血管学科领头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急性胸痛诊治上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了非常规范高效的流程,同时依托挂靠的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浙江省临床研究中心和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必将有力推动我省胸痛中心的建设。建设胸痛中心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医院内的所有职工对胸痛中心的觉醒度唤醒,胸痛中心的建设不止是心内科的责任,更是整个医院的责任。通过胸痛中心的建设打通各个关节,也有助于其他急重诊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和中心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医疗诊治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胸痛中心建设之核心内容:时间节点的管理、流程制定与执行

易绍东教授表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各地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胸痛中心体系建设是短期内提升全国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办法。胸痛中心建设是借助于当前医院的资源条件,进行高效、规范的流程、制度管理。从而达到对胸痛、心梗的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将临床技术植入到胸痛中心体系中,可以很好地促进胸痛中心体系的快速发展。当然这离不开社会、政府、医院、急救体系等各方力量的支持。胸痛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真正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即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的治疗”的体系;政府建立本地区各医疗机构共享的急救平台;政府或委托学术组织制定本地区急性胸痛的急救预案;从PCI医院主导转变为120主导,实现现场分诊;建立可评估的体系和机制。胸痛中心的核心工作是对于时间节点的管理以及流程制定与执行。在我国未来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要推动省级胸痛联盟建立,把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向纵深化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之中国标准

王斌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 医院领导层理解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明确承诺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金、流程优化、院内外协调等方面的行政支持;2. 成立了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包括医院层面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及任命的总监和协调员;3. 制定了胸痛中心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数据库管理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4. 心血管内科专业基本条件要求:心血管内科在区域内为优势学科,能为本地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和支持;配备有不少于6张床位的冠心病监护室(CCU)具备急诊PCI能力,导管室基本设备能满足急诊PCI的需要,并常备急诊PCI所需的各类耗材,导管室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导管室过去1年PCI手术量不少于200台,急诊PCI(包括直接PCI及补救性PCI)不低于50例。5. 急诊科基本要求:急诊科主任愿意承担胸痛中心建设任务设置了胸痛中心的功能分区:包括分诊台、急性胸痛诊治抢救室、急性胸痛观察室等区域;建立了指导急性胸痛快速分诊、快速诊疗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规范诊疗的流程图,并已经开始执行上述流程图;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开展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6. 已经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开展工作,并持续改进;7. 已经完成在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网站注册过程、正式启用与平台数据库,开始填报急性胸痛数据。


胸痛中心建设之浙江经验


张邢炜教授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经验向与会者分享了关于急性胸痛快速诊疗院内绿色通道的建立。张教授表示,对于急性胸痛的处理原则是“时间就是生命”。对急性胸痛的早期快速甄别,所有医院和医疗急救系统必须记录和监测时间,努力达到并坚守下列质量标准,即首次医疗接触到记录首份心电图的时间≤10分钟;确保在首份心电图完成后10分钟内由具备诊断能力的医师解读,若急诊医师不具备心电图诊断能力,心血管内科医师或心电图专职人员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确认,或通过远程12导联心电图监护系统或微信传输等方式远程确认心电图诊断。此外,无论是急性胸痛患者还是ACS患者,在院内建立合理的救治流程对于整体救治都非常有帮助。尤其是针对STEMI的再灌注流程,要特别注意是否有规范的溶栓筛查表以及规范、制式的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而且对于基层医院的STEMI患者的再灌注流程要特别注意转运等事宜。


李长岭教授则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例分享了关于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系统的无缝衔接的操作经验。李教授表示,胸痛中心与120要紧密合作,医院应围绕急性胸痛救治与本地120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协议必须在正式申请认证之前至少6个月签署生效),另外,院前急救系统培训也必不可少(包括培训计划、急性胸痛的急救常识、高危患者的识别、ACS及心肺复苏指南、远程心电图采集与传输、提交内容、培训计划、讲稿、签到表、培训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等)。为更好地提高急性胸痛院前救治能力,调度人员熟练掌握胸痛急救常识,能优先调度急性胸痛救护并指导呼救者进行正确的现场自救;从接受120指令到出车时间≤3分钟;能在FMC后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ECG;能识别STEMI的典型ECG表现。通过这些方式,浙江省心肌梗死救治情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李长岭教授最后表示,在2017年8月31日到9月3日召开的第十一届钱江会上将有胸痛培训专场及胸痛中心投票。


彭放教授通过绍兴市人民医院的经验分享了关于胸痛中心建设要点。彭教授表示,现场核查的目的是为了核对材料是否真实可信,考察是否符合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流程是否落实;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现场核查的内容包括认证标准的全部内容,重点是基本条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设备条件、人员资质、标识与指引、工作流程及流程图。当然在这过程中,相关人员、医疗设备及重点区域的时钟要完全统一,没有时钟统一方案的胸痛中心是不可能通过认证。现场核查的关键指标有:急性胸痛患者先救治后收费原则;10分钟内完成12/18导联心电图检查,0~10分钟出心电图报告;急诊科护士或医师或其他急诊检验人员熟练掌握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的方法,确保能在20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建立了30分钟导管室一键激活机制;是否执行流程;是否在流程的目标时间内;操作时否符合指南要求。


蒋峻教授在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痛中心的日常运行时表示,浙医二院的胸痛中心平均的D2B时间基本都在七十几分钟,整个心内科以及急诊科都非常重视胸痛中心的工作。对于ACS患者的救治,有一套规范的救治流程,且患者入院后,只要诊断为ACS,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若按照流程诊断患者的危险评分为出血高危,在救治过程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还是需要特别注意,需要平衡缺血和出血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如75 mg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波立维 ® )等。蒋峻教授强调,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后,若要长期保持高效运作,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


最后,徐其渊医师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的经验分享了申请胸痛中心认证需要准备的材料及相关的工作流程。 徐其渊 医师表示,申报材料包括五大要素(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仅书面材料就有180余项。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详细解读认证标准剂评分细则;认证标准剂申报材料的整理、分工。 徐其渊 医师强调,数据库材料需要至少6个月云平台数据,且数据真实可靠,具备可溯源性,看重的是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后各项指标逐渐改善的趋势,而非一味地只追求各项达标的现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