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2020年
2月14日(周五)16:30
【会议嘉宾】
陈鹏|数知科技董秘
【会议主持】
王林|通信首席研究员(S0570518120002);赵悦媛|通信研究员(S0570519020001)
疫情对公司影响,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影响较小,首先从BBHI的业务2018年收入体量占比为三分之二,全部是境外业务,疫情的影响较小。另外,国内的业务上看,与武汉直接相关的是湖北分公司,从事通讯铁塔生产销售,但通信铁塔销售业务逐步转型,目前在业务收入中占比较小,目前体量较小,所以该业务带来影响也较小。从人员方面,公司总员工数1700-1800人,境外人员有1200-1300人,境内500人左右,且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几乎没有疫情重区。复工情况来看,公司复工从2月3日下午开始,其他的业务复工从2月10日开始,采取弹性工作、远程工作、以及同现场结合的方式,目前来看公司整体业务均在正常运行中。
同时,疫情造成了不利影响,一季度情况来看会对国内业务造成影响,大部分客户由于一季度商业销售无法推进,很难有商业类型的业务,对于广告和智慧城市类的业务均有影响。另外是关于年报的影响较大,此前公司公告年报发布时间为4月3日,但由于大量业务在海外,审计机构需要在印度、迪拜、美国履行相关的程序,而目前国外对中国人入镜有更多的限制,所以受影响较大。目前公司考虑境外和境内审计结合方式,或者通过远程方式实现审计工作,尽量保证在原先的4月3日左右可以正常披露年报。
年前公司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大概整体的公司利润5.7-7.6亿,相比去年2018年同比的增幅-10%-20%,这其中包括有1.5亿商誉减值,主要集中在境内公司,按照业绩预告中位数来算,公司2019年净利润6.7亿,若扣除商誉减值1.5亿,净利润达到8个亿以上,同比2018年业绩实现较大增幅,得益于四季度业绩大幅提升,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向好发展。
公司同河南国资控股权转让方面,在2019年11月份公告,目前处于商量方案阶段。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进展有一定延误,后续会给资本市场更明确的信号。
另外,关于公司拆分上市方面,不管是财务还是业务情况,以及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都符合上市公司拆分上市的要求。公司整体计划把基础设施业务单独拆分上市,目前进展受到疫情的影响。
Q:请介绍下BBHI业务在产业内的核心地位?
A:从2018年整体财务指标来看,BBHI营业收入5亿美金,核算人民币为33-35亿元,公司整体营业收入54.5亿,收入占比接近三分之二,利润角占比接近100%。2019年完成业绩对赌难度不大,但由于审计还未结束,结论无法给出最终结果。
BBHI是广告技术领域全球第二的公司,自收购以来,BBHI 2016年收入为1.6-1.7亿美金,2018年已达到5亿美金收入规模,增速较快。主要原因是其在美国,以及全球市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目前来看业务的70%以上来自于移动终端,30%是PC端,公司抓住了移动端替代PC端趋势实现快速增长。业务形式上,公司除了传统邮件广告业务,拓展了客户生命周期运营实现广告的投放。同时,公司还拓展了APP业务,以及基于电视的广告,主要是由于Verizon收购Yahoo之后,成为美国最大的TV用户,所以除了文字图片广告之外,公司开发了视频广告等形式,同时也考虑到基于未来5G流量价格降低的趋势来判断。整体来看,公司对于未来收入增长做了充足的工作。
对于BBHI优势,其实最主要优势来自于程序化营销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转化率的概念,BBHI广告展示CTR达到0.9%,而美国平均水平为不到千分之一,RPM即广告价值为6美金,而美国平均美金只有零点几美金,大概是平均水平8-10倍,CTR和CTM两个指标非常客观的反应了BBHI在技术上的优势。这也是BBHI不管是财务指标、人员扩张、以及业务形式都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公司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Q:BBHI在大客户拓展上面,取得了什么进展?
A: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关于单一客户,2016年雅虎占BBHI整体营收比重高达87%,2018年大幅下降到60%+,即在2016-2018年三年时间内,公司将单一客户占比从90%降到60%,主要原因是开拓了很多中小DSP客户,由于美国DSP流量较为分散,谷歌、Facebook,微软,雅虎等前五大头部平台的流量占比仅为60%左右,但是在中国BATJ和头条等头部平台流量占比超过90%,所以公司在美国开发多中小DSP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进而雅虎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较快。从短期来看雅虎还将是最大的客户,我们认为降到50-60%已经是比较安全的区间。
第二方面,公司持续开拓Facebook,Facebook是目前大型DSP中公式唯一没有大量业务合作的,Facebook以前和第三方不做任何广告合作,从2017年开始放开业务,BBHI也是合作的头部供应商之一。但由于因为Facebook涉及到美国选举的事情,使得其跟第三方合作和数据隐私方面业务中断,BBHI虽然每年都有合作,也产生几百万美金收入,但是考虑到Facebook目前的状况,无法进行宣传。Facebook将是BBHI未来最重要的大客户,从业务体量上来看 Facebook是Yahoo的四-五倍,未来很有可能会占比较大的收入份额,甚至有可能取代雅虎变成公司最大的客户,但这以来于Facebook本身业务拓展的速度,公司也在积极进展。
Q:在国内来看,公司未来发展路径会怎样考虑,如何延伸自己的优势和未来商业模式的拓展?
A:国内市场跟美国市场差异很大,DSP在美国和国内完全不同。所以在做国内落地的时候,公司最主要的落地主体是中易电通和日月同行两家子公司。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实现在国内落地,但需要一定时间周期。中易电通从2018年6月份在国内逐渐落地,包括DM平台,跟国内BAT和头条等都开展了较好的合作,但由于国内的数字营销结算方式和美国差距较大,美国结算90%都是CPC结算,国内以CTM为主要的结算方式,所以公司会根据资金情况来开展业务。
同时,国内很多新的模式在美国开展也比较受限,比如说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是特别大,但是要求市场理解较为深入,包括网红端和广告主资源的匹配方面,纯粹依赖系统解决,公司从2019年3月份开始跟美国和印度公司探讨国外网红合作,实际上来看美国应用场景主要以健身为主,和国内美妆大有不同。公司目前考虑,一方面在资金充裕保证情况下来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国内付费广告为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会加速把SSP平台在大的里面做推广。同时,国内新生领域拓展,以及跨境业务的拓展。
Q:MCN的业务总体战略部署,以及公司预期或者展望的情况如何,如何实现BBHI的业务落地?
A:日月同行主要是跨境业务,只要对接广告主就可以,主要的技术和系统还是依托美国系统。
中易电通目前的情况跟预想情况基本一致, 2019年实现了几个亿收入,MCN只是其中一部分,收入不到一个亿,其他还包括代理、平台等, MCN实际上在跟BBHI国内落地不落地没有太大关系。另外MCN业务在2018年下半年乃至2019年实现了突破,2020年规划来看,MCN收入增长预期是最高的,包括团队储备70人,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团队扩充至150人,业务从前期策划、导演、拍摄、以及对接广告主、经纪人队伍等均有涉猎,目前触达的达人有两万,还有几十位明星,公司希望把MCN做成体系化业务。
Q:在5G发展阶段,未来小基站和智慧灯杆的占比也会提升,结合河南信产投的进展,公司传统铁塔业务方面,该业务会有什么影响?
A:公司传统业务分成三块,第一是原铁塔制造,主要有两个生产基地,一分别在南京和唐山。第二是通信铁塔运营业务,目前大塔占三分之一,小塔占三分之二,整个经营模式和中国铁塔相似。第三是智慧终端衍生到智慧城市,由物联科技子公司主导。
铁塔生产制造会逐渐缩小,该业务毛利率不高,占用资金较多,而且每年要承受很大的折旧、人员等成本,所以公司从2019年开始逐渐将其进行剥离。
通信基础设施业务计划要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前期要做大量资金支持,商业模式类似商业地产,实现 IRR比融资成本高,加上融资租赁可以不断滚动。目前里看,计划把该业务拆分上市,可以实现融资、授信等能力的提升。
物联科技方面,即智慧城市业务,通过智慧城市运营衍生更多的合作方式,实现公司大数据能力在其更多领域的商业变现。智慧城市业务作为传统业务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能够切实的跟公司大数据业务结合。目前人员扩张和业务扩张是主要规划方向。
Q:目前疫情对于公司数据营销类企业包括大数据行业中长期的判断和利弊?
A:本次疫情之后会改变人们很多方式,比如说智慧城市的管理、视频监控、人脸识别、体温检测等等领域。另外,对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占比会发生更本质的变化,也涉及互联网营销,给数据营销方式未来带来更多机会。公司判断疫情一季度有不利影响,但主要是国内业务,海外不受影响。从长期来看适应更互联网化、路径更短化的特点方式,不管是大数据还是数据营销都有更大机会,这与公司战略方向契合。
Q:
海外和国内的商业模式其实有很大不同,国内BAT、头条公司未来是否会采用谷歌、雅虎这种商业模式,或者说这种竞价方式?
A:目前无法判断,美国市场此前同国内当前情况类似,但是美国市场发展比中国快,由于看重经济效益,使得大家更注重广告投入实际效果,注重精准投放的效果,这是广告行业一个主要趋势,行业都要朝着这个趋势去发展。
Q:
海外是否有对标的企业,对标公司业绩和估值的情况公司怎么看待?
A:完全一样的公司是没有,现在对标两个公司,一个是Trade Desk,年前看差不多100+亿美金,另外一家现在是谷歌子公司,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单独估值。
Q:
中易电通合作网红触达较多,增长也比较快,公司在经营模式上面,有没有特别知名的网红,未来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相对集中产生的盈利或者说业务量的潜在的动力?
A:公司会签一些一线明星,但是从整体策略来说,不会聚焦在某几个明星或者网红身上。因为互联网时代,热度变化较快。对于公司来说,要建立策划拍摄到导演,包括经纪人团队,是希望更多看到行业性机会,而不是签几个网红实现,而且从管理角度来说风险也太大,因为签明星花费较高,但是效果无法保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是特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