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二:
涨得好的,有高PE,还有低PE的;低PE中,有上涨,也有继续下跌的;上涨的股票中,有的公司光涨PE不涨业绩,有的公司光涨业绩不涨PE——所以PE没什么用处。
没错,所以只有少数股票才能依靠PE作为投资参考,而这恰恰是PE估值法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大的优势。
严格地说,估值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自由现金流贴现,
PE只是在盈利稳定前提下的简便算法,把未来现金流的增速折算成当前利润的倍数。
所以,请牢牢记住“盈利稳定”是用PE估值的前提,
下面这几类股票是不能简单地用PE进行估值的:
所有盈利不稳定的公司
(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是这一类)
强周期行业:钢铁煤炭有色石油石化工程航运机械造纸等等上游行业
房地产行业:利润都是几年前的销售,同时受政策影响又大
大金融行业:利润可调节性太强
(你能看到的10倍左右PE的公司都是上面三类)
研发为核心的公司:不确定性太强,比如创新药、部分高科技公司
刚刚起步的高成长股:比如刚刚说的云计算中的SaaS企业
(好公司中,你能看到的50倍以上PE的公司大部分是上面两类)
此外,估值是估的未来现金流,所以
现金流不好的股票,PE也是要打折的。
典型的如环保、市政工程等做政府生意的,靠政府补贴的,还有一些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的。
这么一算。至少八成的公司不能用PE估值。
但还没完,散户缺乏独立调研能力,高度依赖研究机构的报告,所以即使是可以用静态PE、TTMPE估值的,
如果没有机构研报覆盖的公司,也不能用动态PE
。
而且,研究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往往有利益关系,
只有一份研报覆盖的公司,又不是什么出名的大机构,大家也要小心。
还有一个坑爹的事。研究机构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业绩有下滑的趋势,不是出一份“卖出”研报,而是不出研报,
最典型的是公司财报或预报、快报出了后,以前跟踪的机构半个屁都没有放
,同时股价大幅下滑,如果你还沿用上一季的业绩预测,一定会得出估值偏低的错误结论。
这么一来,
能用PE估值的公司,两市加起来最多不超过200家。
这么多例外,大家肯定觉得这个方法适用性不好。但你反过来想一想,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
上面列出各种不适用PE估值的情况,等于是用盈利稳定性、利润可靠性、弱周期性、机构研究覆盖这几个重要指标帮你筛选了一遍。
简单一句话:
不能用PE估值的,就别碰。
投资不是跳水表演,没有难度系数加分,反而要减分。
这个理念不是“猥琐发育”,跟我之前讲的“投资是知识变现”的理念并不冲突。“投资是知识变现”本质上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 “高难度系数”的公司,变成对你而言“低难度系数”的公司,但这些公司对于别人而言,仍然是“高难度系数”的,你赚的是“认知差”的钱。
所以选股的前提就是“低难度系数”,可以用行业特性和“能力圈”去筛选,也可以用加大研究力度去降低。
所有的股票都有合理估值,但大部分股票的确定性太差,并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