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钢印
雪球2020年度十大影响力用户,私募基金经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牛叔科技  ·  13199元的安卓机皇来了!2K屏+2亿像素 ... ·  6 小时前  
牛叔科技  ·  13199元的安卓机皇来了!2K屏+2亿像素 ... ·  6 小时前  
机智猫  ·  春季手机市场格局或将出现逆转 ·  昨天  
机智猫  ·  春季手机市场格局或将出现逆转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钢印

用PE选股,这个思路其实大错特错

思想钢印  · 公众号  ·  · 2021-04-18 20:33

正文

关于PE估值的三个常见误解


原文首发于2019年08月,删除重发。





1 /4

动态PE没有用


上两周连续写了关于PE估值的理论篇和实操篇,我发现评论中有很多关于PE的误解,所以本周特意增加一篇“关于PE的三个常见误解”。


误解一: 动态PE不适合季节性盈利差异大的公司


股票软件显示的“动态PE”的算法是,用一季度业绩乘以4、半年乘以2、三季度乘以4/3,来推算全年业绩。 这显然不靠谱,因此很多人索性不看动态PE。


但动态PE提供的是投资目标,不能因为计算不科学就放弃,所以现在动态PE的计算规则都是用机构的预测数为基础计算。


下图是东财网站提供的今后三年个股预测利润与动态PE,比较重要的是2019年的预测,后两年的数字本身意义不大,主要是看增长趋势是加速还是放缓。



机构的预测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事实上常常有出入),但肯定比之前按时间推算的方法科学多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的基本面。


比如图中PE最高的广联达和用友,80多倍的动态PE,其中广联达2019年的利润几乎没有增长,看上去似乎很离谱,但再往后看几年就明白了,那是因为云计算是把一年的软件费变成了几年的服务费,费用成本被前置,利润释放被延后了,所以SaaS企业在转型期都是算“市销率”的。


此外,机构经常调高和调低预测利润,或放弃跟踪,这就 克服了静态PE一年变一次,TTMPE一个季度变一次的弱点,方便我们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结果进行量化。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研究深,也可以自己做业绩预测,计算动态PE,不过大部分散户能把机构的业绩预测依据看懂就不错了。


可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机构研报覆盖较多的个股,即使是有研报的公司,很多最近的一份都是半年前的。


怎么办呢? 这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2 /4

PE估值经常失灵


误解二: 涨得好的,有高PE,还有低PE的;低PE中,有上涨,也有继续下跌的;上涨的股票中,有的公司光涨PE不涨业绩,有的公司光涨业绩不涨PE——所以PE没什么用处。


没错,所以只有少数股票才能依靠PE作为投资参考,而这恰恰是PE估值法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大的优势。


严格地说,估值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自由现金流贴现, PE只是在盈利稳定前提下的简便算法,把未来现金流的增速折算成当前利润的倍数。


所以,请牢牢记住“盈利稳定”是用PE估值的前提, 下面这几类股票是不能简单地用PE进行估值的:


所有盈利不稳定的公司

(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是这一类)


强周期行业:钢铁煤炭有色石油石化工程航运机械造纸等等上游行业

房地产行业:利润都是几年前的销售,同时受政策影响又大

大金融行业:利润可调节性太强

(你能看到的10倍左右PE的公司都是上面三类)


研发为核心的公司:不确定性太强,比如创新药、部分高科技公司

刚刚起步的高成长股:比如刚刚说的云计算中的SaaS企业

(好公司中,你能看到的50倍以上PE的公司大部分是上面两类)


此外,估值是估的未来现金流,所以 现金流不好的股票,PE也是要打折的。 典型的如环保、市政工程等做政府生意的,靠政府补贴的,还有一些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的。


这么一算。至少八成的公司不能用PE估值。


但还没完,散户缺乏独立调研能力,高度依赖研究机构的报告,所以即使是可以用静态PE、TTMPE估值的, 如果没有机构研报覆盖的公司,也不能用动态PE


而且,研究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往往有利益关系, 只有一份研报覆盖的公司,又不是什么出名的大机构,大家也要小心。


还有一个坑爹的事。研究机构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业绩有下滑的趋势,不是出一份“卖出”研报,而是不出研报, 最典型的是公司财报或预报、快报出了后,以前跟踪的机构半个屁都没有放 ,同时股价大幅下滑,如果你还沿用上一季的业绩预测,一定会得出估值偏低的错误结论。


这么一来, 能用PE估值的公司,两市加起来最多不超过200家。


这么多例外,大家肯定觉得这个方法适用性不好。但你反过来想一想,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 上面列出各种不适用PE估值的情况,等于是用盈利稳定性、利润可靠性、弱周期性、机构研究覆盖这几个重要指标帮你筛选了一遍。


简单一句话: 不能用PE估值的,就别碰。 投资不是跳水表演,没有难度系数加分,反而要减分。


这个理念不是“猥琐发育”,跟我之前讲的“投资是知识变现”的理念并不冲突。“投资是知识变现”本质上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 “高难度系数”的公司,变成对你而言“低难度系数”的公司,但这些公司对于别人而言,仍然是“高难度系数”的,你赚的是“认知差”的钱。


所以选股的前提就是“低难度系数”,可以用行业特性和“能力圈”去筛选,也可以用加大研究力度去降低。


所有的股票都有合理估值,但大部分股票的确定性太差,并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



3 /4

误解三:用PE选股


误解三: 既然PE这么重要,那我先用财务指标、估值指标把个股筛选一遍,再进行研究不是更好吗?


PE没有高和低的普适性标准,不像ROE有个15%的公认指标,只能“先研究,再估值,最后交易”,千万别弄反了。


上一篇我以沪电为例,讲了业绩与股价共振的一些规律,有人留言说,制造业五十倍的PE,难道不是爆炒吗? 某某公司连续两年利润增速都在30%,PE只有12倍,难道不是低估吗?


其实文中写得很明白,机构预测沪电今年的业绩增长60%,明年也不会低于30%,当时的价格对应到2020年的业绩,其实才25倍(这是两周前的数字,现在已经到30倍了)。 而他说的某某公司,之所以连续两年增长,是因为16年的业绩基数特别低,今明两年大概率不会增长,整个行业的PE也就这个水平。


但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我想他一定不服气: 凭什么我要相信机构预测的今年增长60%,明年还能增长30%? 某某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为什么我要相信增速会下降?


这就是研究的问题了,如果你研究的深度到不到位,那你自然不知道当前的PE是高还是低。


研究不深的另一种结果是你选择了难以研究的公司 ——有些公司的业务很复杂,行业很冷门,董事长看上去又不太靠谱,研究员都看不懂,干脆放弃了。


所以难得碰上行业走上升周期,竞争格局又好,公司业务纯粹好懂,管理层没有劣迹,高增长且能见度又很高的公司,市场就有可能给出高估值。


很多人有个坏习惯,刚刚接触一支股票,先看股价历史涨幅,再看PE,一看PE很低,股价又腰斩,技术上构筑长达一年的三重底。再翻翻基本面,八大利好支撑估值业绩戴维斯双击,就下手了,后市一旦继续下跌,心里总觉得估值很低了,还能跌到哪里去?一咬牙连补三次仓,最后就把一只典型的周期股全仓买在了半山腰上。


一定要记住“ 先研究、再估值、最后交易 ”的铁律。 估值就像车的速度表,如果确定是好车,100码才是正常速度。好公司你才拿得住,你才能上得了仓位,你才能发现业绩拐点,而不是只看PE。



4 /4

什么叫合理估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丁香医生  ·  吃鱼补脑,越贵越好?
8 年前
周国平  ·  人的尺度可以有多大?
7 年前
清南师兄  ·  什么人容易被催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