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时间就是金钱——吗? ·  6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人都是NPD?|《新疯狂时代》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小心,反社会人格者可能就在你身边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08 20:00

正文

作者 | 会飞的安琪拉


在阿拉斯加州西北部,因纽特人的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作 “kunlageta” ,意为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不去做的人” 。“kunlageta”可以形容一个人“说谎成性、偷窃成性、不去打猎”等等,即 “不可救药之人” 。在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来形容这类人,而现在,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人叫作 “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称“病态人格低劣”、“悖德症”,在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中,大约有 4% 的人属于这种障碍。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我们更为熟悉的心理障碍,如厌食症(3.43%)、精神分裂症(1%),在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反社会人格者”。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反社会人格者”。



而更令人恐慌的是,这种在人群中占据不低的比例的“反社会人格者”常常拥有以下的特质: 狡诈、情感淡漠、不负责任、具有犯罪高风险 。“反社会人格者”可能就“潜伏”在我们的四周,在过去、当下或未来给我们造成伤害。因此,了解如何辨别、对待“反社会人格者”就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图源网络,侵删)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这样描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的:



1. A. 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5岁,表现为下列3项(或更多)症状:

1. 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2.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 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4. 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5. 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6. 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7. 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B.个体至少18岁。

C.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5岁之前。

D.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



一个缺乏良知的人


在现代电影电视中,“反社会人格者”通常被塑造为一个冷血无情的杀手、高智商的犯罪者、或者手段残忍的变态杀人犯。但在现实生活中,“反社会人格者”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呢?



在本书中,作者玛莎·斯托特用了四个字来描述“反社会人格者”:



/ / "缺乏良知"


绝大多数“反社会人格者”都不是电视剧中的杀戮狂或连环杀手,也不一定拥有“高智商”或“商业精英”的“人设”。玛莎认为, 他们大多数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认出。 他们和正常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社会人格者大都 “缺乏良知”



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在某一瞬间有过 “违背良知” 的念头和行为,例如“打碎了妈妈的花瓶却假装是爸爸做的”、“早八不想起床谎称生病逃课”、或者在被生活压垮的时候也悄悄许愿过“地球爆炸”。因此我们通常认为, 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 ,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然而,我们似乎在用一种“绝对的恶”形容反社会人格者,这是因为 “良知” 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 :当你在撒谎时看到妈妈失望的眼神、在逃课时看到舍友谴责的眼神,在许愿“地球爆炸”时看到你的小狗“依恋”你的眼神,你“沉睡”的良知也许就会被情感唤醒。而 在心理学的语言中,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不具备“建立在情感依附基础上的约束感”,并且因此“缺乏良知”,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人格者情感淡漠,不能共情别人的痛苦,并常常以操控他人来取乐。许多人玩过一款名为 “汤姆猫” 的手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操控者可以随意对待这只叫作汤姆的小猫,可以抚摸、喂食它,也可以捉弄、欺负它。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设定下,有些普通人也会选择不停地殴打汤姆,直到它放声大哭。这是因为汤姆并不是 真实生活中 的小猫,我们与它不存在 “情感依附” ,汤姆的哭声并不能唤醒他的良知。然而,在“反社会人格者”的眼中,真实生活中的人与这只名为汤姆的电子小猫并没有任何区别。



如同玛莎在书中描述的那样:反社会人格者想要的东西、激励他们的东西,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范围;他们会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人际游戏上,耗费在“赢”上,耗费在为了控制而控制上。“反社会人格者”的内心不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却将他人的眼泪、恐惧视为自己的“勋章”。



反社会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玛莎在书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的成因,她认为: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皮层处理情感信息的能力明显失常,他们缺乏拥有和感受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关系。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皮质机能显然异于常人。



她提到,有研究发现,正常人的大脑更容易注意、记忆与情感相关的词汇,例如,相比于“看”,我们能更快地认出“爱”,因为“爱”字似乎包含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信息。然而对于反社会人格者而言,辨认“看”与“爱”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似乎“看”与”爱“并没有什么分别。还有的研究发现:当反社会人格实验对象在努力辨别情绪词汇时(这对正常人来说可以在瞬间完成),他们的生理反应与求解困难的数学题目差不多。这些研究均指向一个结论:



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因此也不可能拥有良知。



上述的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表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大脑器质性的异常 有关;遗传学上的研究则发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遗传 有很大的关系。这似乎表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在我们的人群中,有些人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具有成为“反社会人格者”的“潜质”。



不过,玛莎认为, 反社会人格或许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神经脉络”与“终身生活在其中的广大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和日本这些东亚国家中,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值4%(这真是一个令人安心的结论)。玛莎对此提出一个观点:“某些文化可能具有压倒性的信仰体系,能够让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者从认知上来弥补自己的信仰体系”。



与西方文化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 “集体主义” 、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这种文化影响对群体中反社会人格的发展(与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天然地无法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强调“人际情感”的文化也会让他严格地从认知上逐渐理解人际间的责任。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尽管反社会人格者仅占据人群中的百分之4,他们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尤其是我们身边那些“隐身”的反社会人格者。玛莎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 许多辨别和对待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的方法 ,值得我们学习。只有找出隐藏在人群占的“缺乏良知”的人,才能保护大多数有良知的人免受其伤害。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时间就是金钱——吗?
6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人都是NPD?|《新疯狂时代》
5 天前
THLDL领导力  ·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给予而是引路
7 年前
跟大厨学做菜  ·  ✅外国女人的床上功夫,太厉害了!
7 年前
搬砖怪谈  ·  【短篇惊悚】黄泉路上等不到恋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