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其实每个来访者内心深处都潜伏着重建的力量,因为我们都不甘于命运的审判,都渴望好好地活着,都渴望好好地去爱。」今天的#来访者说栏目来自春草的投稿,曾经的 Ta 被精神疾病所困扰,但似乎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 Ta:「你的一生不会一直被疾病束缚」。2009 年,我 22 岁,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当时我还太年轻,还未能完全意识到这个疾病对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但我很清楚一点,我的人生不要被疾病打败。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读研的时候,需要服药,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专注学习,还有强烈的病耻感。那时候我也找过几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我记得他们的观点确实给了我启发。有一位老师跟我说,「你会生病可能意味着以前的生活方式需要改。所以你现在不需要完全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你完全可以多去玩多去参与社交。」这让我开始接受自己对于学习不能够像以前那么专注和执着,然后放心地去参与更多的社交,拓展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我跌跌撞撞,一路坚持到毕业开始工作。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疾病的困扰,但在一次需要长期备考的考试中,它又复发了。
这次复发后,幻觉伴随了我整整将近两年,周围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异常是由于疾病导致的,直到后来我完全不能工作,才慌忙把我送去医院。
幸运的是,医生精心地治疗我,两个多月后,我恢复清醒出院了。
但是因为两年的幻觉发作,我即使恢复了清醒也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我在产生幻觉时跟同事爆发了多次争吵,人际关系已经降到冰点;我删除了自己所有的微信好友,许久没有跟以前的朋友们来往;当时工作上的领导们已经知道了我身患这个可怕的疾病,对我是否还能胜任工作表示怀疑;
出院后我自己也很容易紧张焦虑和激动,状态非常不稳定……
但很明显,在这样巨大的危机面前,我自身的力量太弱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又想到了心理咨询。这一次考虑到实际情况,我想找一位更成熟的咨询师做更长期的咨询。
我最终锁定了一位咨询时长高达 1 万小时的咨询师 C 先生,他看上去很儒雅,一脸温和的笑容。我仔细阅读了他发表的文章,读完之后感动不已,原来在他看来疯狂与正常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的,被大家称呼为疯狂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我想 C 先生应该是对人生有深刻了悟之人,他肯定能帮到我。果然不出我所料,第一次咨询,他先是默默听我倾诉,通过询问了解我这些年的奋斗挣扎,快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你的一生不会被疾病束缚,你会复发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系统的治疗。」他这一番话让我如释重负。不过这还不够,我小心翼翼地向他申请低价咨询。他一开始有点犹豫,因为他属于价位较高的咨询师,他有点担心我在他这里做咨询,经济上会有压力,但是他看到我非常肯定地坚持要在他这里做咨询,他接受了低价咨询。而且之后即使我偶尔跟他抱怨经济上的压力,他也没有拿来说事,而是很客观地根据我的状态来调整咨询的频率。接下来我开始跟他保持一周一次的咨询。其实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只有几千块钱,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拿出工资的一大半来做治疗。虽然我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是每一次咨询之后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我相信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刚开始那段时期,糟糕的同事关系,缺少朋友,跟父母沟通不畅等情况时时让我极度焦虑,他听完我的倾诉,又告诉我:「你的问题的形成已经有两年的历史,你要恢复到病前的状况至少也需要两年,不过只要你坚持做有利于康复的事情,一定会好的,不要着急。」随后他针对不同类型的焦虑和担忧等情绪,给我推荐合适的放松方法,调整认知的方法等等,我也很认真地实践了这些方法。
我不知道他是属于哪个心理流派的,但是每次的咨询,我都能够感受到智慧在流动、在传递给我。比如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担心我还会复发,因为我情绪非常不稳定,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担忧得难以静心工作,甚至失眠。针对这种情况,C 先生建议我坚持做冥想,他让我每天冥想一段时间再去上班,然后做动禅,锻炼等等。
他还教我写全貌证据日记,让我学会梳理自己的思绪,从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来分析发生的事,通过分析发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而且,每一次咨询他都会根据我的日记开展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他发现我爸妈的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到我,就主动跟我们全家做了好几次咨询,他告诉他们我好转了,让他们不要太担心我,而且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我,坚持倾听,鼓励而不提建议,因为很多时候我比他们更懂得怎么做,我只是需要他们的支持和接纳。后来在沟通中,爸爸妈妈对我越来越包容尊重,我深深感激。就像 C 先生预料的那样,刚开始的前两年,情绪还是经常有波动。我曾以为这辈子就是这样了,不会有大起色。但是没想到,现在坚持做咨询坚持快四年了,这几年来,我已经养成了冥想,写全貌证据日志,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按时服药的习惯。我不仅数次在单位的比赛获奖,跟同事们逐渐有说有笑,有时还能帮更年轻的同事排忧解难。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交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曾经对父母充满怨恨的我,越来越能够轻松愉快地跟父母交流。我记得大概咨询一年后,咨询的频率改为了两周一次,咨询三年后,改为三周一次。C 先生也越来越肯定我的康复效果。不过就在我有点陶醉于自己的康复,开始想要频繁地参加活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时,C 先生抓住一个我几乎忽略的细节,刨根问底,让我发现,我会因为他人的关注而产生很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一度以为他人会嫉妒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想法明显超出现实的尺度,他诚恳地对我说:「你能康复到现在这个状态很不容易,你的生活节奏是经过反复的试验慢慢摸索出来的。从目前来看,你还不适宜接受太强频率的生活节奏。就像当年,你在考研的时候过度使用你的大脑,承受了过多的压力,这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即使想要承担更多的任务,也要慢慢来,要让自己有足够的独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思绪,要让自己的大脑保持长期的放松和平衡。」他这一番话让我醒悟过来。我真的太容易陷入到狂热的执着中了。现在的我,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让自己慢下来,保持相对平稳的生活节奏。在我回顾过往的时候,我也意识到,以前遭遇这疾病的困扰,跟我不良的思维模式也有关,我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想,那种过分理想忽略现实的特质,那种不断逼迫自己追求成功的欲望……都使我不能够长久平和地与人相处,非常容易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而且容易透支自己。C 先生曾经跟我说,人要改变自己是很难的。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稍不注意仍会偶尔陷入过去的思维窠臼中,但我也看到自己因为积极配合治疗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系统深刻地了解疾病的规律,慢慢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我重建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其实每个来访者内心深处都潜伏着重建的力量,因为我们都不甘于命运的审判,都渴望好好地活着,都渴望好好地去爱。所以今天我分享自己的故事,期待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相信经历过这些心灵的磨难之后,我们的生命会更加柔软、坚韧和顽强。如果你当前面对一些心理困扰但不知如何解决,或者压抑的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我们的「首次咨询」(心理评估)服务 可以帮助你。「首次咨询」(心理评估)利用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评量表系统和 50 分钟的 1v1 线上深度访谈,帮助你明确定位情绪感受与需要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