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智慧保
用智慧讲好保险故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A智慧保

周评|穿越年报:不仅是紧日子,也会是苦日子,但我们想的是过好日子

A智慧保  · 公众号  ·  · 2024-03-31 20:14

正文

继中国平安之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在过去一周相继公布2023年财报,传统的A股五大上市险企年报数据得以合计和比较,从中亦可管窥保险业的起伏与变化。
2023年并不容易,中国经济处于波浪式发展和曲折中前进,内嵌于基本面中的保险业,同频共振,负债端受到不断走低的市场利率拉拽,投资端则苦于“资产荒”而收益率疲软,饱受“夹心”的压力。
感性永远不如理性直接,数字不会说谎:五大上市险企合赚1655.17亿元,同比下降23.25%。与此同时,五大上市险企的投资总收益3844.7亿元,同比下滑15.24%。
可以说,五大上市险企度过了极为艰难的一年。这种情况在2024年是否得到缓解,随之而来的一季报会给我们答案。但无论如何,保险可以而且也应该是一个赚钱的行业,而非为了利润而瑟瑟发抖的行业,这绝非是正常现象,也绝非是新常态。


市场重要,信心更重要

很明显,2023年上市险企的年报,利润下滑是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 尽管去年因为3.5%利率产品的炒停售,大多数险企在七八月间就完成了全年的保费规模目标,但销售费用过高,也使得这番热闹景象更像是“虚假繁荣”。

规模归险企,利润归银行,这样的“市场选择”游戏再也玩不下去了,也被监管所不能忍。

如果说负债端的风险是肘腋之忧,那么投资端的“危机”更像是心腹大患。长期低利率、资本市场动荡以及“资产荒”,一方面使得险企投资收益率不断下挫,这直接损害了险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上述情况使得负债久期和资产久期的适配愈发复杂和困难,而保险面临的竞争从来就不只是内部,而是面临着与银行、基金等的混业竞争。尽快活跃资本市场,尽快让企业和个人恢复对未来收入及财富的预期,这一点对于险资殊为重要。

事物都是辩证的,这是我们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居安思危和居危思变,有时候就是预期自我实现的自驱和引导。在上市险企的业绩说明会上,互相打气和传递信心,成为高管不约而同的动作。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保险市场之一,人身险行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期。而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直言,“是金子总会发光”


紧日子、苦日子到好日子

上市险企处于整个保险业的塔尖,即使下滑仍能保证盈利,但非上市险企的盈利形势则变得严峻,通过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中小险企特别是中小寿险公司,压力山大,亏损者众多。
原因也不难推测,自从两三年前个险不好卖了,银保重新崛起成为从头部险企到中小险企的发力方向,即使冠之以“新银保”,但增收不增利、赔本赚吆喝的固有印象并未得到改观。一方面是银保产品和预定利率3.5%产品不断破圈和冲量,另一方面则是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不断敞口,倒逼监管直接下场干预,降息降费和“报行合一”几番操作下来,风险和泡沫都挤了出来,全行业再次面临思考,何去何从?
事实上,整个金融机构都在适应“紧日子”和“苦日子”,国有六大行虽然合计实现了1.38万亿元的净利润,但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也日甚一日,招行、中信、平安等股份行的翘楚,纷纷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局面,零售增长乏力甚至见顶。至于中小银行,更是在存款长期化的压力下,逆势“高息”揽储,以及形成短期和长期利率倒挂。
基金和券商更是身处降薪降费的聚光灯之下,降本增效席卷整个行业,头部券商的年报普遍营收、净利、薪酬“三降”,可见面临的中观压力,势大力沉。
这是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不能逾越的“历史进程”。时移世易,险企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做好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摆脱大规模同质化竞争的沉疴窠臼。而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创新。在负债端,险企要对标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加大有效供给;在投资端,险企要发挥长钱优势,充当耐心资本,对表科技金融,赋能资本市场建设。
低垂的果实早已采摘完毕,现在需要搬梯子了。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不得不说,现是不仅是紧日子,也会是苦日子,但我们想的是一定要过上好日子、坚信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这需要耐力、智慧、信心以及运气。

一周回顾

#

华安保险总裁闪辞,火速公开招聘总裁及副总裁

#

百万医疗险变局!首款“终身保证续保”新品何以破题?

#

“数”说年报⑪中再集团:净利转盈!产寿再保业务呈现“跷跷板”!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