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26QS引入新指标!利好英国院校和留学生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港八大的王牌设计学博士,在香港理工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和金匠的老师1v1面试25分钟,心脏骤停好几 ...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我的保研成绩:211背景拿了10张985保研 ...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拿40多个设计大奖,我从211跨级保研上交(第一名

康石石  · 公众号  · 艺术  · 2025-02-10 23:00

正文


说来我今年保研跟往年从学长学姐口中听到保研经历有很大不同。

比方先是申请保研夏令营阶段,接到了 同济、上交、浙大、北师大、北理 这5所学校的入营资格,但学校反手就来了个 参营时间大撞车 ,防的就是我们“广撒网”和“当海王”。

再比方我进了 上交和北师大 的夏令营, 上交继续发话:25届保研夏令营两大变化! :)


好在我也成功卷上岸了,从 北师大优营、上交优营第二 走到 上交预推免第一 ,下面就跟大家详细聊聊 我的保研经历和今年各院校保研夏令营的具体情况 ,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点借鉴经验~


本期分享人:M 同学


H·ART 24届学员
本科  211大学  视觉传达
成功保研 上海交通大学 设计学


获奖经历 (截至发稿前)
米兰设计周 2项国家二等奖 1枚 国家三等奖
Gcross国际创意奖 1枚银奖 9枚铜奖
中国品牌设计大赛 全国二等奖
NCDA未来设计师大赛 6枚省级奖项
...共计 40+ 国内外设计大奖



01
选对保研夏令营,是成功上岸的第一步

从24年参加保研夏令营来看,虽说各院校都在想方设法的精准要人,避免学生拿完一波优营后鸽导师的情况,但我们保研人嘛,还是免不了要见缝插针的参营,毕竟有些学校的优营效力,大家懂的都懂。 多几个平行志愿,无异于为自己的升学多上几道保险。

而这么一来,我们这届保研情况就成了, 学生要“卷”,院校也要“卷”。 像我报名的那几个夏令营办的就叫一个热闹。


先看我们学生阵营的情况:为了参加保研夏令营,我手握 绩点第一和40+竞赛奖项、专利 ,然后一头扎进保研大军中,却发现 高绩点、高排名只是基操,各种国际竞赛大奖也是人手一抓一大把。 大家把这些材料往导师面前一摆,几乎没有物以稀为贵这一说,因为人人都是本科院校里的尖尖学生。

筛选我们入营的重头戏就转移到了作品集上 ,导师们通过几个项目考察学生的 设计能力、师生匹配度 等,相当直观。


之后,我拿着入营资格,进入下一步骤:因为各校时间撞车, 保研人们多了一个做选择的环节

比如我收到同济和上交两个梦校的入营资格后,它俩的夏令营时间完全重合,意味着必须要提前做出抉择。这不仅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问题,还有 如果押错了宝,将会给我今年的保研结果带来重创。

因此, 我赶紧找朋友算了一副塔罗牌,看看是选同济还是选交大:


开个玩笑,咱们还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吧~

当时我之所以选了上交,是 H·ART主带钟老师 跟我分析,同济的设计氛围注重创新性,像那些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同学比较吃香,而我个人更擅长落地性强、实际应用型强的设计项目,选上交就能够扬长避短。因此, 选择的底层逻辑是个人与院校、导师的匹配性。

当然,以上这些算不上真正的难关,一切准备就绪后, 开营那天才真正进入“卷王决赛圈”。


02
上交和北师大保研夏令营,各有花样

就我参加过的 上交和北师大两个保研夏令营的情况 是这样的(以参营时间为序):

在北师大的夏令营中,我和大多数同学都是首次体验这类保研活动,虽然有备而来,但是 当满满的斗志与满满的紧张融为一体时,那氛围相当焦灼。

比如, 北师大给的题目比较开放,难度不高,工作坊的时间是一天一夜 ,同学们随机组队完成一个小体量的设计项目即可,剩余大部分时间基本都被安排给了讲座环节。

为此,大家摩拳擦掌储备下的设计技能没有得到完全展现,只能继续在讲座提问中高高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 好为自己多争取点印象分。


然而,到了 上交夏令营 ,类似现象没了。

不是大家卷麻了,而是它的安排太“干”。完全不符合学长学姐们口中的“用黄浦江游船给学生破冰”、“仪式感”、“细节控”...

我们在第一天举行了朴素的开营仪式,第二天上午简单介绍完各个专业方向,就直接安排了工作坊的设计题目。之后是 紧锣密鼓的赶项目、与工程师交流、完善项目、汇报、面试。 几天没日没夜的熬下来,整个人都“肝”出一种灵魂飞升的感觉TT。


并且,必须要跟大家提一下, 24年参加 上交夏令营有两个新变化:

其一, 工作坊通常以合作为主,但分组方式变了。

根据我了解到往年的分组情况是把各个专业的同学全部分散,再随机组合,像MoD和机械那边就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每个小组中基本都能保证有一名视传学生、一名数媒学生、一名产设学生等。

而我们这边, 改为先把视传和数媒的同学单拎出来组队 ,再将其他专业与工设、产设的同学组队。听起来好像 视传和数媒“被孤立了”? (本视传人自行脑补出一场“上交弃子”的画面,bushi


其实真正体验下来,感觉这安排合理且幸运。因为这样的改变 让视传、数媒的学生有了更多崭露头角、发挥自己功能的机会。

像工作坊的题目围绕 航空发电机 展开,产设、工设的同学擅长用产设、写代码、做服务系统的思路做项目,假如与之组队,我们视传生大概会拿到一个辅助角色,完成些汇报排版之类的工作。

况且通过参营情况来看,现在产设、工设的同学在排版能力、平面能力上也很强,那么视传和数媒的学生想出头就难了。

而两个专业单独组队后,我成为了小组leader,做的是本专业擅长的类似科普、宣传的设计项目, 最后拿到了 相当好的优营成绩。


其二, 上交本校的学生也需要参加保研夏令营了。

虽说与本校生一起“卷”的压力更大,毕竟有点搞心态嘛,但不得不说,上交的端水功夫了得,从最后的成绩评分来看, 哪怕是上交亲学生,能力不够也得往后排,如果是外校同学有实力,照样占据前几名。

总之,上交的宗旨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要专业水平、面试能力够强,各专业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


03
保研路上,别忘了拿奖

其实我拿奖不像H·ART其他同学们那样,用作品集顺带手一投就能抱个大奖回来。而我这奖是 提前规划、提前“预谋” 出来的。说到底,还是为了 拿到保研资格 想出的门路。


因为我们学校的专业课程通常喜欢安排小组合作完成,那么一旦有作业项目获了奖,就会按参与同学的人数来分割加分。比如一个可以加5分的合作项目,而小组成员有3人,我们每人也就只能加1.6分左右。

积累下来,大家发现 这均分涨幅完全跟不上保研变化的速度 ,最优解法只能是拿 个人奖项 ,像我悄悄在 H·ART独立拿下的米兰设计周-国家二等奖,有望一口气加4分。


如果学弟学妹们对 拿下这类加分多的奖项感兴趣,我有一点小小的经验之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