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喜欢做一些在年轻人看来似乎是‘没苦硬吃’的事情,文章从需求层次理论、节俭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等角度进行了解释。同时,文章也提醒人们尊敬老年人的这种行为,并希望老年人在晚年不仅能创造幸福,也能享受自己创造的幸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老年人的节俭行为实际上是在满足安全需求。
作者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老年人的节俭行为是在满足安全需求,这种需求是在基础生理需求之上的一种需求。
关键观点2: 年轻人可能无法体会物资短缺和饥饿的恐惧。
作者提到,在物资丰盈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可能无法体会物资短缺以及被饥饿和寒冷支配的恐惧,因此可能无法理解老年人的节俭行为。
关键观点3: 老年人的节俭行为可以看作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的反应。
作者认为,老年人通过节俭的方式找寻安全感,因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熟悉的人的离世,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
关键观点4: 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行为,并希望他们在晚年能享受幸福。
文章呼吁人们尊敬老年人的节俭行为,并在他们晚年不仅创造幸福,也能享受自己创造的幸福。
正文
你是否总能从生活的缝隙中感受到老一辈人的勤俭?不舍得倒掉剩饭剩菜,剩饭剩菜要吃个两天;上完卫生间喜欢用存着的水冲马桶,怕浪费水;夏天怕用电不舍得开空调……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喜欢做一些在年轻人来看「没苦硬吃」的事情?一起来看看答主的回答吧。除去哪些表演给别人的「为你好」形式的「没苦硬吃」,老年人的节俭,实际满足的是安全需求。而我们觉得那些更应当去追求的,享受生活,情情爱爱,完善自我什么的,都是在安全需求被满足后,才能体会的。在物资丰盈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物资短缺,以及被饥饿和寒冷支配的恐惧。甚至,你可以将这种「没苦硬吃」,理解为一种PTSD。那是大约上世纪 60 年代末的样子,那时他读初中,每天上学前,总爱会去一位邻居的早点铺子里帮忙。他去帮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早起,或是热爱劳动,而是每次帮忙,这位邻居都会给他一根油条吃。那个年代,能吃上一根油条并不容易,只是这位邻居给他的,永远都是隔天的油条。并不是这位领居抠门,他给自己孩子吃的,一样也是隔天的油条;而他自己更是会吃放过更久的油条。谁都知道,油条肯定是刚出锅的最酥脆,最好吃。那位邻居自己就卖油条,当然更是了解。这位邻居告诉他:吃隔天的油条,至少总是会有多一天的油条吃,可如果刚出锅就吃掉,万一第二天没有面了,那就吃不到油条了。吃东西,首先要保证有得吃,能吃饱;享受美食这个概念,就没有刻印在他们的观念中。这是老一辈经历过困苦年代人的心态,我们也许无法共情,这很好,我希望我们,我们的后辈们,永远都不要有共情这种心态的机会。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之上,才是我们今天最多讨论的享受生活,情情爱爱,完善自我。他们老了,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下去,能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少,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开他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会让他们更加依赖通过节俭的方式找寻安全感。我希望所有「没苦硬吃」的老人们,在他们的晚年,不光可以创造幸福,也能享受自己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