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到香港的物价相对较高,尤其是交通、餐饮和住宿等方面,相较于平时所在城市,价格大约是三倍左右。
作者分享了香港的一些独特之处,如性交易的合法性、语言的多样性、纸币的发放等。作者还提到了香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开放程度。
作者通过亲自到香港体验,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繁华景象,如维多利亚港夜景、星光大道上的明星印记等。作者认为旅行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拓宽视野。
作者提到自己正在学习英语,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时代。作者鼓励大家不要自我设限,勇于尝试新事物,去征服世界。
凌晨1点,香港的兰桂坊在各种流行的音乐声与众人的欢呼声中显得格外热闹。
兰桂坊这是香港的一条酒吧街,这里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我也穿梭在人群其中去默默感受。
要说好不好玩,我也不好评价,毕竟喝酒在哪里都能喝,和谁都能喝,每个人能感受到的不同而已。
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由,包容,体验,随性。
路边打了辆的士回到酒店,付钱的时候的士司机说要现金,我说抱歉,忘记带现金了,能不能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司机用粤语说了我几句,我大概听懂了意思是没现金你做什么的士,然后找了一会找了一个支付宝的收款码,我付了190港币下车。
可能是因为下午睡了一会,也可能是这两天给我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新鲜感,也可能是脑子里想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总之到了房间以后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打开电脑,想着也来了香港两天,记录一下这个过程,也算是边玩边“工作”了。
其实我很多年前都想来香港了,但一直没有行动,总会有各种的理由去推脱,比如工作太忙,又或者去陌生的地方很麻烦,比如等忙完XX就去,反正就是从来没有去。
我是一个特别怕麻烦的人,自从听说要办通行证,还要签注,还要准备各种不同的东西,对于我来讲都太复杂了,我不想去考虑这些小事,觉得会耽误我的时间。
而且我总觉得去香港或者出国是一个很高级的事情,需要的资料一定很复杂,直到去年的6月份,心血来潮办了个港澳通行证。
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在“移民局”小程序上可以直接预约,然后到指定的地方填写资料拍个照片,等邮寄过来就可以了。
再然后我又发现,原来做高铁可以直接去香港,不需要坐飞机或者转机,直接搜香港西九龙站就可以了,所以心里也就知道了这个事情。
上月底刚好到厦门出差,见了一些朋友聊了聊天,想着刚好都国庆节了,公司也都放假,去干点啥呢?发现厦门可以高铁直达,索性就直接定了个票出发了,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了。
虽然我没做任何攻略,但我还是准备了必需品。
一个是网络,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上买境外流量,但由于我是电信的,要在app买漫游流量,但由于我的电信卡是老卡开不了漫游,需要升级新卡才行,还好找到了一张移动的卡,不然可能就要失联了。
另外一个就是英标的转换头,因为在香港的插头需要转换才能给手机充电。
解决了电和网络的问题基本就OK了,其他的到地方再说,我不喜欢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什么都提前规划好,这样就完全少了体验感。
于是在10.3号我高铁到达了香港,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要提前检查一下港澳通行证背面的签注时间,如果过期了就进不去,我是去年6月办理的,今年6月过期。
过期了需要重新签注,本来以为去不成了,但好在不复杂。提前一站在深圳福田下车,出口到平安金融国际中心,2楼自助签注,然后重新买深圳福田到香港的高铁票。
在下午五点的时候顺利到达香港,我就不记流水账了,主要是分享一些自己觉得不一样的感受给大家。
一;香港的物价
如果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我会关注是否安全,另一个肯定也会关注当地的物价,因为物质是生活的基础,我对香港的物价第一感觉就是贵。
1)首先就是交通,出去任何地方肯定不能靠走路,打车或者做公共交通肯定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全国各地都有人接送当我没说。
平时在城市里打车一般都二三十块钱,远一点的也就四五十?我在杭州打车有时候四十多公里,大概也就在100块钱左右。但是在香港,打车是真的贵。
基本上十来公里就在150港币左右,一天出行两趟,来回四次,打车要花500块!很夸张。
当然在香港可以做地铁和巴士,巴士我不太能看懂怎么坐,也没花时间研究。地铁的话住的地方步行到地铁站也要十来分钟,还容易找错,所以我觉得打车会更方便点,但贵也是真贵。
2)吃饭价格大概是我在杭州的三倍左右,比如我点了一份车仔面,是76元。
其余的吃的也是差不多的逻辑,比如平时炒个菜20左右,在这里要60左右,基本上人均百元是正常。点外卖起送费也是60元起,在咱们平时基本20块钱就没问题,所以我算下来在吃饭上物价是3倍左右。
3)住宿,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住宿贵是肯定的,由于是国庆原因加上我没提前预定,看了下很多酒店都在2000-3000。
我住在荃湾稍微偏一点,3号1500左右,4号1000左右,平时看了下500左右,但配置和咱们平时200的差不多,所以平均下来也是三倍左右。
其余的买水啥的也都差不多,干啥事总感觉要花出去跟平时差不多3倍的价格,大概这么个逻辑。
二;在香港感受到不一样的地方
咱们出去走走肯定不是只感受物价贵和便宜,肯定是为了感受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这种不一样在下高铁出站了以后就感觉到了不一样,平时虽然也经常去不同的省和市,但是总感觉其实没啥太多的差异,无非就是吃的不一样,地方不一样,但是总体还是一样的。
但刚下车各种过关的流程,看到了简体中文变成繁体,看到了渣打银行的理财广告,看到了周围不同肤色的人,就感觉你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种感觉和过去完全不同。
1)我之前去过最繁华的城市是上海,是我从外滩看到的东方明珠。但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看到的夜景更震撼,感觉有七八个东方明珠这么大。
我这张全景的照片应该没拍完,大约对岸还有三分之一的高楼大厦没拍到,你们想象一下。
2)在星光大道的栏杆上看到了许多明星的手印或印记,有李小龙、成龙、周星驰、刘德华、周润发、林青霞…..等所有已知的天王巨星。就是感受到了群星璀璨,感受到了香港影视过去的繁华。
3)相比城市里的四大银行,香港国际银行比较多,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亚洲银行等。
4)香港的国际友人也比较多,黑黄白皮的人都看到,感觉这里的文化会更开放。
三;文化差异有哪些
去一个地方除了感受到吃的不同,物价不同,更重要的是感受文化有哪些差异,去了解背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发现会比较有趣。
1)性交易是合法的
到庙街吃夜宵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站街的妓女,了解到在香港“一楼一凤”的卖淫嫖娼行为是合法的,一楼一凤就是自己接客自己服务。
但如果是有组织的属于违法行为,比如拉皮条,组织起来收保护费等。补充一条,房间里也不允许出现第三个人,如果有第三个人也是违法的。
对于这种文化我们不用站在道德上去评判对和错,而是去了解这种文化是怎么形容的。
我去走了几段路观察了一下,有一部分妓女其实都是中年妇女,听说有的都是妈妈,需要照顾整个家庭,而做楼凤时间自由,收入也还比较可以,所以在她们有些人的感觉里,就是一个职业。
2)香港的主要语言是粤语和英语
我惊讶的是他们竟然不是和我们一样学普通话的,但是相当香港的特殊历史情况,也能理解。不过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会讲普通话,除了一些年龄偏大的阿公阿婆,在平时的生活中用普通话还算比较顺畅。
3)纸币竟然不是政府发放的
香港的港币同样的面额竟然有十几种不同的我图案,且是三家银行代发的,有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我一开始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但正如前面所说,遇到不了解的事情先去了解下原因。
后来查了以后大概理解成这些银行发的钱是“代金券”,就是这些银行发钱需要到香港金管局存入同样比例的美元,比如汇丰银行想发7.8港元,就要在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存1美元,所以港币的背后是跟着美元走的。
这么做大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更开放,毕竟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
4)还有一些大家已知的,香港是左舵车,开车也是靠左走,平时走路也是要靠左走,在楼层指引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LG2 =地下二层、LG1=地下一层、G=ground 即1楼大厅、UG =up ground foor 地上一层也就是2楼、L1=3楼、L2=4楼,一开始真的不太适应。。
这次出行给我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说不上来有什么用,但突然就更想去其他地方看看,比如其他的国家。
不是有句话这么讲,先去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有很多东西他是无法在书上或者从别人的口中感受到的,是必须得亲自体验的。
我前几天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听到的是一种样子,看到的是一种样子,亲自己去做又是一种样子,每个样子可能都是真的,但只有你去经历感受到的是属于你的”。
总之,还是推荐大家来香港去感受和体验一下的,蛮不一样的,至少对于我来讲,他会构建一些我对这个社会的整体认知。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最近有在自己学英语,不为别的,就觉得这个世界有60亿人,而我学的中文只覆盖大约地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不到,学英语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和可能性。
而且我觉得,未来肯定是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边学习边成长总归不会出错的。
最后我觉得大家想做什么就去做,就像去香港这事至少五六年前就有想法了,但受限于各种理由而不去行动。
甚至潜意识觉得办通行证,护照是离我很遥远的事情,可能有些兄弟姐妹无法理解,反正我从小就觉得出国,护照,这样的词与我无关,会觉得门槛很高,很麻烦,懂我的应该懂。
但后来发现也就是蛮普通的一件事,所以别自我设限,去试着征服世界,征服不了再说征服不了的事。
扫码加狗哥微信,围观朋友圈,领取赚钱必修课+万人社群体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