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中,常常出现墓志铭和现存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的现象,有的内容甚至是完全相反。墓志铭的可信度真的比史书高吗?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
墓志铭的记载一定比史书准确吗?
| 答主:首阳大君
墓志承担的首要功能向来不是记史,而是满足逝者亲眷故旧的情感需求。
所以,墓志行文浮夸才是历来公认存在的问题。
现在用墓志补史、证史,也并非盲目接受其中所谓「新发现」的东西,都是经过考辨的。
仔细想想,但凡能出现在志文里的东西,都是撰者跟主家之间磨合推敲出来的,跟裁剪史料在某种程度上并没什么区别。甚至于,唐宋之后还有「一人两志」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主家隔了段时间,觉得原来的墓志行文不佳,再请人重写一份志文。
陕西师范大学的唐代史专家拜根兴教授,之前在各种唐代墓志总集里,总共统计出有 28 人存在「一人两志」,这个数据以后随着新发现墓志数量的不断增加肯定还会有变化。
北宋还闹过一场因为写墓志引发的学术论争。
著名古文运动的领袖尹洙(尹师鲁)死后,韩琦、欧阳修分别负责给他写墓表和墓志。然而,欧阳修写的墓志很让尹洙的门生故旧不满,认为其过于简单,根本没有突出尹洙的成绩来。
比如在谈到尹洙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就只评价了四个字:「简而有法」。
这算啥?
议论一多,逼得欧阳修不得不另作一篇《论尹师鲁墓志》,来对这些争议进行逐条反驳。欧阳修解释称,「简而有法」乃是孔子《春秋》才能当得起的评价,用来形容尹洙,难道不是对他的极高赞誉吗?至于墓志字数少,那是因为尹洙的文章本身也是言简意深,自己是模仿他的文风在致敬!
搞笑的是,这篇「论」比墓志本身字数还要多哈哈哈哈哈哈!欧阳修还在「论」的结尾特别不客气地说了一句:
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
我朋友尹洙要是泉下有知,肯定觉得我的志文写的非常完美。我还管你们这群小子怎么想?
考古则发现了另一桩尘封许久的秘事。
仝相卿 《宋代「一人二志」现象刍议:以王安石父王益墓志为中心》指出,按旧说,当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死后,王安石是把写墓志的任务交给了曾巩,这就是曾巩文集里收录的《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巧合的是,2009 年南京将军山发现了王安石父亲王益和兄长王安仁墓。但王益墓中出土的墓志却写明了:「安石以侔友,故来告▢侔▢铭。」
所以,王安石真正放在父亲墓里的墓志铭,并非曾巩写的那篇,而是叫朋友孙侔重新写的。
孙侔此人在《宋史》里有记载:
孙侔,字少述,与王安石、曾巩游,名倾一时。早孤,事母尽孝。志于禄养,故屡举进士。及母病革,自誓终身不求仕。客居江、淮间,士大夫敬畏之。
可见,孙侔和王安石、曾巩都是好朋友。王安石明显是对曾巩所作墓志不满意,才另外托求熟悉自己家的孙侔干这活。
这种行为其实挺背刺的,而王安石当年求孙侔时写的信,还流传至今,就是王安石文集里的《与孙侔书》。
我们因此能得知王安石对孙侔也耍了心机,他在信里跟孙侔保证,曾巩写的墓志虽然有缺憾,但自己决不会不用,现在只是求孙侔另外给他爹写个立于墓门的墓碣而已。王安石还非常肯定地说,就算曾巩知道了这事,也绝不会怪罪他们:
铭事子固不以此罪我两人者,以事有当然者。且吾两人与子固,岂当相求于形迹间耶?然能不失形迹,亦大善,唯碣宜速见示也。
然而,南京的考古证实了,当年王安石收到孙侔写的墓碣后,毫不留情将曾巩版的墓志抛弃了,直接将孙侔的墓碣文改作墓志文,放到了王益的墓里。
一个个为了一方墓志绞尽脑汁、费尽唇舌,你说这材料如果不经过辨析,能拿来用吗?
| 答主:宁南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