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 被放弃了,阿里牛逼! ·  16 小时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消除隐患获奖!近15万元财物奖励已发出 ·  15 小时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速戳!第三批中级注安师注册人员名单 ·  昨天  
Python开发者  ·  微信 + DeepSeek = 王炸组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学刊

张辉: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 2017《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旅游学刊  · 公众号  ·  · 2017-11-18 19:44

正文


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张辉 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旅游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旅游学刊》编委


很高兴参加这次学刊学会,并做主旨发言。


作为一个从事旅游研究与教学工作35年的人,我亲眼看到我们旅游研究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增多,看到我们的学术研究方向在扩展,看到我们的旅游研究在深入。在去年年会上,保继刚教授有一个演讲,对我国现阶段的旅游学术研究有一个理性分析,得出了一个比较乐观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纵贯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但如果从横剖研究,这个结果是值得商椎的。我国的旅游科学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0年历史了。如何评价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现状,怎样审视和看待在旅游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认识旅游学科与其它学科在发展中的差距,如何推动中国旅游学科的深层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问题,同时,对中国旅游产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志们研究。



我们先回顾一下我国的旅游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


如果按时间划分,我国的旅游学科研究在40年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1978年至1990年,是创立旅游学科阶段。这种创立是建立在引进国外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对世界旅游情况介绍的基础上,由高等院校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80年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出现旅游学科的研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一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作为经济发达国家“飞地”的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实践需要旅游相关理论给予支持;二是旅游教育推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扩大,使许多综合院校设立了旅游学科,高等院校学科教育基地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学科研究。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发展目标的锁定,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旅游目的地为中心的经济以及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运转研究等方面,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旅游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功利主义。


第二个阶段 是在9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国内旅游需求和出境旅游需求的形成,旅游学科研究开始从点向面扩展,旅游研究开始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为主体,向社会学、市场学、环境学、人类学等分支学科方向发展。形成了旅游学科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格局,一方面说明了旅游学科的综合性,仅仅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来研究是难以认识旅游现象的。另一方面,形成这个格局也是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学科调整和学科转向的结果。


第三个阶段 是近几年出现的,随着中国旅游经济体系的日趋完整以及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演进的来临,特别是国内旅游和国际出境旅游的兴起,旅游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生活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旅游深层问题的呈现,推动了旅游学科教育和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在旅游产业实践和旅游学科教育双重需要条件下,旅游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为学科研究日益向多元化、注重体系结构方向发展。大量从事旅游学科研究的新生力量的介入,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溶合,为旅游学科的理论突破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研究者人们开始注意从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来研究旅游现象,与此同时,研究者开始注意了各门类旅游学科的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范式的讨论,如果这种努力能以持续,不难想象,旅游学科的理论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


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学科建设还是处于一个 初创阶段 。虽然国内许多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都在不断地探讨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都在试图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来建立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定来确立类学科的理论框架,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旅游学科无论是从理论概念来说,还是从体系结构来说,都显得十分不成熟。虽然我也不赞同一些人那样的看法,认为旅游学科是没有科学味道的学科,毕竟在多数旅游经济学教材中还是对旅游的某些问题作了一定的研究,而且有些研究也是很深刻的。但是,旅游学科与那些同时创立的学科相比,无论是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学科研究的体系上、还是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上,都显得十分苍白,以致于多数人对旅游学科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方法论的支持,没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正在不断地向一种政策设计和现象罗列方向演化。


通常,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其方法论来说,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五个:一是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二是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三是应采取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四是如何判定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五是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以上五个的问题的学术界形成的共识,是学科成熟的基本标志。从这个意义出发, 我们的旅游学科还远没达到


1. 对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性质的认识,旅游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我们先不说其属性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的争论,就其起源都没有达到认识的一致,有人认为旅游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自人类存在便有旅游,有人认为旅游是商品经济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旅游的属性决定,意味着旅游学术研究的起点以及内在机理的区别。如果旅游是自然属性,那我们就应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其内在的机理、条件以及因果,研究的起点便人类社会产生开始。如果旅游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那么旅游便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制度有关,我一们要研究商品经济制度与旅游的内在关系,研究的起点便从第三次社会分工开始。如果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么旅游便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关,我们要研究资源不同的社会配置方式与旅游的内在关系,研究的起点便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如果旅游是工业化的产物,那么旅游研究便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旅游内在影响,研究起点便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这几种不同属性的认识,不仅表现为我们的研究方式的不同,其研究的断代史也是相差甚远。


2 . 旅游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设,是观察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视野和研究的框架,通常我们称为旅游研究的范式 。它是由一整套的概念和假设所构成。旅游研究范式是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是旅游研究领域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就社会科学来说,其研究范式有机械论范式、有机论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这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来源于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是对这三种学科的机理的模仿而形成的,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目前,旅游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研究范式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3 . 旅游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形成特定学科的概念体系 。旅游学科尚处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概念体系的不确定或者不成熟。一个完整的学科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而概念则成为理论体系的基石。不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还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以科斯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有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核心概念和结论。相形之下,旅游学科的核心概念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我们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如旅游动机、旅游需要、旅游行为、旅游期望、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容量、旅游收入、旅游效益、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决策、旅游活动、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都属于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但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这些罗列的概念无非是借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一般传统学科的核心概念,经过粗加工、有些概念还没有进行加工,只是加上旅游标签便成为旅游这门新型学科的核心概念,不能不让人对旅游学科是否是科学产生怀疑。


4 . 在旅游学科所涉及的主要矛盾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的表述 。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是以其最主要的矛盾展开的,这也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更是学科体系的切入点。如政治学的主要矛盾是权力,政治学是围绕着权力问题展开的;如经济学的主要矛盾是稀缺,经济学是围绕着稀缺问题展开的;如社会学的主要矛盾是群体,它是围绕着群体问题展开的;如管理学的主要矛盾是组织,管理学是围绕。着组织问题展开的;如地理学的主要矛盾是空间,地理学是围绕着空间问题展开的。而我们的旅游学科,不论是旅游学、还是旅游经济学的教材或著作中大都认为主要却是围绕着旅游展开的,这等于说,人的学科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这不是废话一个。从中可见旅游学科的不成熟性。当然,我们还不能完全从事旅游学科研究者的无能,知识与发现知识的力量只有出现在社会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在我国旅游产业还处于一个原始发展阶段,各个旅游现象的内在规律有的还没出现,有的即使有所表现但表现力度较弱,在这种背景下,是不可能建立比较成熟、科学的旅游学科体系。


5 . 从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旅游理论的发现,这些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如旅游地生命同期理论、旅游集聚理论、旅游企业竞争理论、旅游凝视理论、旅游利益相关理论、旅游物权理论、旅游剥夺理论、旅游场态理论、旅游耦合理论、平心而论,这些学术研究尽管很热闹,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是我们旅游领域的本土所形成的理论,无非是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市场学的理论在旅游领域的检验, 我们的旅游研究没有进行多少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发现 ,我们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检验员和试验员的工作,无非是检验相关学科所创造在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普适价值,来证明这些理论的科学性,我们 成了相关学科理论检验的试验田了 。大家沉思一下,我们是否创造了某个理论,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空间领域和文化领域进行了检验,来证明其理论的普适价值吗?如果有,那么我们的旅游研究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一点贡献。检验就是检验吧,我们可以当试验田,为社会科学做点事,但是我们还要去改造,以适应旅游的说法。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变过来的,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理论代表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 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加拿大学者巴特勒于上世纪80年代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改造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较早也传入我国,也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支点,这个理论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产品之所以有生命周期,是由于技术的演进和需求的演变推动的,而旅游地不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由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所构成的一个地理空间,在这个地理空间可以创造和组合多个不同的旅游产品,每个不同的产品都是有不同的经济周期,是不可能出现旅游地整体的同期的,在旅游实践中我们现在也没看到这种周期的出现。


再如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的,1984年弗里曼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的立脚点是企业,那么将它放在旅游目的地,立脚点是谁?没有管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又有何意义?再如旅游凝视,旅游聚集理论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借用的理论来分析旅游现象,其解释力显然是不够,产业聚集理论是建立在物品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个理论,将这个理论用到以劳务经济学的旅游研究,是难以解释众多旅游现象,旅游有集群现象,连锁与联号非常普遍,但很少有旅游的集聚。


6 . 我国旅游科学研究的不成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甚至决定我们对旅游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结论的判断。 近年来,旅游主管部门在加大了旅游推进力度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提法,如全域旅游、旅游+、智慧旅游、旅游新要素,对这些理论或概念的提法,学界要么是一概拥护,要么一概反对,很少有理性的分析,理论的置疑成为旅游学界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学界与政界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学界是对错思维,政界是利弊思维。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不涉及党和国家重大路线的前提下,对一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声音,是一个领域学术研究成熟的表现。然而,在旅游学术界却很少发生。比如我国出入境旅游收支问题,是逆差还是顺差的事实判断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我们学者不用去研究,就到首都机场、白云机场和浦东机场看一看,到国外主要旅游目的走一走,到国外一些品牌店停一停,就可以得出结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事实的旅游问题,我们的研究却有不同的结论,中国旅游研究院出的研究报告15年还说出入境旅游收支存在巨额逆差,16年就变成了顺差。这个结果是统计的调整,还是领导者的意向,都没有交待,我们学界在沉默中接受这个现实,问题是,我们的旅游学界是我国社会科学界的一部分,面对这些事实和常识的问题,我们不发声,叫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他们如何看我们,我们如何以一个学者的姿态向历史交待呢。


7 . 旅游科学研究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最能说明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否是学科研究成果的质量。30年来,旅游学科研究虽然有进展,但与我国旅游产业实践和旅游教育对科学研究的要求,却不能相对应。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实践。旅游研究的成果表现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刊物上,旅游研究只是我们从事旅游教学人员自我欣赏的东西,还没成为主流学派关注的问题,在主流刊物上发表旅游理论的文章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旅游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生存上的危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