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体外诊断观察原创整理,24小时后先留言申请后方可转载,并需完整标注来源和作者,否则严究!
近日,达安基因最新研制的
3款呼吸道感染核酸检测产品
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正式上市!
毫无疑问,这批呼吸道新产品的获批,将成为达安基因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有力砝码。
达安基因创立于1988年,前身是广东省科四达医学仪器实业公司,2004年8月9日,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为广东省高校校办产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达安基因是国产IVD企业当中成立最早,也是上市最早的一批企业之一。
达安基因以
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
业务涵盖了
免疫诊断技术、生化诊断技术、医疗器械、临床应用、检测科研服务、优生优育、食品安全和产业投资
等诸多领域。
经过近三十年的经营积累,达安已成为国内分子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在行业内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
“达安基因”
品牌,以及在行业内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
“达瑞生物”
品牌、区域优势品牌
“中山生物”
和在生化诊断领域着力打造
“达泰生物”
品牌。
达安基因聚焦于临床诊断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形成了
以科研创新结合产业投资
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使公司的产业布局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地保持一致。
达安基因的主要产品包括,分别用于临床和公共卫生的荧光定量PCR系列产品、测序系列产品、化学发光系列产品、时间分辨系列产品、酶联免疫系列产品、生化系列产品、质谱系列产品、POCT系列产品、仪器类产品、样本采集系列产品、核酸提取系列产品、检测服务产品、科研服务产品。
达安基因已经拥有
以达安基因为核心的仪器及检测流水线、病理产品、化学发光免疫产品、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产品(TRF)、公共卫生、传染病、优生优育、精准医学、血筛、科研服务等众多产品线。
前段时间,达安基因发文称,
全面进入化学发光市场,
其全资子公司广州达泰生物获得了广州药监局颁发的
化学发光检测注册证45个。
此次从传统生化领域全面进军化学发光领域,既是一种拓展也是自我的迭代。
自2022年开始,达安基因积极在免疫诊断布局产品,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达安基因已经获得45项化学发光产品的注册证,
涵盖甲功、心肌、炎症、细胞因子、类风湿、凝血、骨代谢、肾功
等系列产品,
并在自免、肿瘤标志物、性腺激素等领域也在筹划新的产品,同时补全已获证系列的检测菜单。
尤其是在化学发光检测分析仪上的持续更新,随着
DAC480、DAC2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之后,再次推出
DAC 12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用达安基因自己发布的信息,达安基因全面进入化学发光平台,升级先进的诊断技术,在免疫学诊断方向可进行更多层面的健康评估给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并为临床带来更多检测资源与技术上的选择。
现阶段,整个IVD行业仍面临着两大挑战——
集采政策影响范围变大,扩大到全国
对中标企业来说,短期内会面临盈利冲击,特别是业务单一的企业将会遭受更大资金风险。对非中标企业来说,竞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企业不得不调整产品价格来迎合市场,因此对企业盈利产生较大影响。
长期看来,随着中标产品价格的降低,市场规模与产品降价幅度同步萎缩,未来产品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头部玩家,强者越强。
市场上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产品是空白
我国IVD种类相对集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虽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总体比例还是不足,普遍在10%以下,与国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新形势下,常规项目重新成为IVD行业公司的竞争领域。但国产产品整体原创性不高,重在模仿成熟产品,产线重合,加剧竞争程度。而高端创新产品领域则是空白。
同时,在资本市场,各类基金更倾向于成熟期和上市前的企业及项目,早期创新项目举步维艰。
对此,
达安基因副总经理汪洋
表示,“单个技术的创新,前期投入非常大,比如原料耗材、人才储备等,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要5~10年。达安基因选择在原有技术上创新升级,作为下一个产品的突破口。
现在很多企业都处于抢'入场券'的阶段,就看谁先突围成功。未来很可能强者越强,弱者入行门槛会越来越高。”
达安基因以“产品力”驱动全品类布局,立足于自主创新,积极建设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已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构建了核酸诊断技术平台、测序诊断技术平台、生物芯片技术平台、免疫学诊断技术平台、细胞学诊断技术平台、生化诊断技术平台和其他新兴先进的诊断技术平台并行发展的技术及产品研发体系。
自2004年上市以来,达安基因一直注重技术产品研制和市场开发并举,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公司持续以国际化视角积极探索和布局“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径,PCR产品已经出口140多个国家,达安基因目前有充分的产能,有以
核心原料—试剂—仪器—配套耗材
组成的完整贯通的产品链,未来将继续不断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达安基因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将更多先进的技术带到普通大众面前。
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是创新,这也是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则是要对原来的产品进行技术改进,以降低成本、做大规模,这既能让企业生存下去,也能让公众享受更具性价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