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启发,多功能仿生软体机器人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具有高度的顺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各种
软体驱动材料中,液晶弹性体(简称为
LCE
)以其大致动和可逆致动、高可加工性和可编程性等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大多数现有的
LCE
纤维执行器仅限于单轴或有限变形模式,无法实现多功能任务所需的复杂运动。利用
LCE
纤维等一维材料实现三维可编程
变构,是软体机器人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
从
“
结绳记事
”
开始,基于编织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纤维等一维材料构造出复杂的二维或者三维结构(图
1a
)。然而,传统编织的几何图案通常是有限的,对纺织专业知识的依赖,复杂的制造工艺和特定的设备限制了纤维驱动器在软
体机器人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徐彦教授团队提出了受绳结技艺启发的
LCE
纤维软体驱动器设计策略
(图
1b
)。采用预先设定的编织样式和手工编织技术,能够实现多维变形结构。基于该设计策略,研制了四种
LCE
纤维软体驱动器。
建立了软体驱动器的变形能力表征模型
,并数值和试验验证了各种驱动器的变形能力(图
2
、图
3
)。采用编织
LCE
纤维软体驱动器,构建了可编程机器表面、受心脏启发的软体泵、爬行机器人和游动机器人等一系列软体机器人,
验证了该设计策略可以采用一维材料实现复杂的三维可编程
变构
运动
。传统绳结技艺固有的设计灵活性使其能够构建各种三维拓扑结构,表明该设计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宽其在多功能驱动
器和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此外,虽然电驱动
LCE
纤维是本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材料,但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并不局限于这种材料。气动肌肉纤维、形状记忆合金纤维等各种一维材料可以无缝集成到该设计框架中。
2025年2月19日,该工作以
“Weaving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 fiber actuators for multifunctional soft robotics”
为题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
Sci. Adv. 2025, 11, ads3058
),并入选当期的
Featured Image
,以
“Weaving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 fiber actuators”
为题刊登在期刊网站首页。文章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
杨虎啸
,
徐彦
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472166, 91748209
)和浣江实验室专项项目的支持。
图
2 DTWA
驱动器和
CFWA
驱动器特性表征
该工作是团队近期关于可编程和可重复编程变构系统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由于运载平台搭载空间的限制和在轨制造技术成熟度不高,现有的航天器结构难以实现超大尺寸。传统的刚性机器人难以实现大工作空间和器件小型化,在复杂的航天操作任务中柔顺性和适应性有待提升。为此团队致力于大型可展开空间结构、空间机器人等复杂刚柔耦合系统
的力学机理和创新设计方法研究。近年来,提出了刚柔耦合结构可编程宽幅变构
/
变刚度设计方法(
Sci. Adv. 2025
, 11, eads3058; Chinese J. Aeronaut. 2022, 35, 7; Smart Mater. Struct. 2023, 32, 8; Sensor. Actuat. A-Phys., 2025,
382, 2
),探究了其力学特性可重复编程和机械性能调控机理(
Nat. Commun., 2023, 14,4329
; Int. J. Mech. Sci., 2025, 286, 109889; Cyborg Bionic Syst.,
2024,
5, 0111
),发展了变构过程
的
复杂力学行为建模和仿真方法(
Chinese J. Aeronaut., 2024, 37, 4; Adv. Space Res., 2024, 74; Structures, 2024, 61, 106082; J. Aerospace Eng. 2021, 6672177
),力图突破航天器结构和空间机器人在构型、尺寸、刚度、适应性等方面的设计边界。
链接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s3058
欢迎有志于可展开空间结构、软体机器人和折纸结构研究的航宇、机械、力学专业同学联系团队报考硕士生、博士生。同时常年招聘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包括软体机器人、航天器结构机构、新型飞行器设计、智能材料与结构等。实验室将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与一流的研究平台,协助申报博士后相关项目,并根据兴趣与需求支持个人的职业发展。
根据浙江大学博士后资助标准,提供
25-45
万元的年薪,缴纳社保及公积金,并享受浙江大学博士后相关福利待遇。
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和浙江省博士后择优项目资助的,杭州市给予
1:1
配套资助。对出站留杭(来杭)工作的博士后,杭州市给予每人
40
万元补助。
相关进展
东华大学熊佳庆课题组 Adv. Mater.:光热-湿双模响应的全纤维自感知软体机器人
北理工赵扬研究员ACS Nano:自润滑纺丝水凝胶纤维用于软体机器人制造
新型机器人可编织玻璃纤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