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那读四年级的儿子,偶然收到科普大咖汪诘的《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
疯狂沉迷于科普各种稀松平常的现象,还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比如我炒菜时,锅底忽然窜出黄色小火苗,他就跑过来。“你盐掉进火里啦”,我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他又说,“这是焰色反应,不同东西会烧出不同的颜色哦。”
“妈妈,你知道为什么电梯刚启动的时候,咱们心会一沉,感觉身体变重了吗?因为有个叫‘加速度’的东西。”接着又滔滔不绝地说起“什么是加速度”来(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初中物理的知识!)
前些天的超级大月亮,他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月晕的形成原理;重温《三体》的时候,他甚至讲解出“降维打击”的概念……
更神奇的是,一向懒得动手的他,居然还做起科学实验来。比如,看到《从“微波”战争到量子论》中惠更斯和牛顿把刀子放进水里,讨论折射现象背后的原理,他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拿了个筷子放在装水的玻璃杯里观察。
(这是初二课本里重点要做的实验,现在先做,熟悉熟悉,到时候上到那一节课时,自然会比别人理解得深一些)
*左为《从“微波”战争到量子论》的内容,右为初二物理上册内容学伽利略,拿U形管和小球观察“惯性”的原理;拿个三棱镜跟着牛顿学制作彩虹;和物理学家菲涅尔一样,让一束光穿过圆盘,看到著名的“泊松亮斑”……*左为伽利略“惯性定律”实验,右为“泊松亮斑”的发现看着他那探索欲爆棚、愿意接近科学的状态,我暗暗感叹:不愧是汪诘!
以前就常听学霸妈妈推荐过他,说是很受孩子喜欢,拥有500万粉丝的硬核科普作家。看样子,他的这套《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全6册),解决了我引导孩子重视科学课、学好科学的燃眉之急。
落到实打实的教育上,就是国家的相关政策,连年往科学方向倾斜。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为一年级,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就是说,科学课是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必修课,有作业,要算入总分的。
2022年新课标落地后,科学课的课时比重,比英语多;“双减”政策下,国家依然强调必须给科学教育做加法,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
有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三大类,共43个赛事。
近几年,“科技特长生”还成了孩子进入重点名校的新路径。
像遍地牛校的北京,2024年就有超过55所高中明确招收“科技特长生”;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等重点高中,希望能招收到有科研成果或发明创造的学生……
国内985大学实行“强基计划”——孩子在科学方面(数理化、生物、核技术等)有优势,就能以比较低的分数,进入这些顶尖大学。可以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贯穿了孩子整个学生生涯。之前就听说北上广那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霸家长,早就在布局好科学教育。这形势下,想让孩子考出漂亮的总分,争取到更好的学校,家长确实得好好规划。
像我儿子,在阅读这套《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时,就一直缠着我问:“暗物质是什么”、“我们可以跑得和光一样快吗”、“我们可以回到过去或未来吗”、“什么是薛定谔的猫”……我还没来得及查资料解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时,他就自个儿跑到书里,寻找答案。
那些奇妙的科学知识,会让他源源不断地对知识产生饥渴感、好奇心,让他愿意主动学习,不断地加强自驱力。而这自驱力,就是决定他未来能走多远、攀多高的关键。毕竟,咱们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他后边,逼他成长进步,是不是?
激发探索欲,会让孩子不断去发现问题,但这还不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重复“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总结出规律。科学教育,是要把归纳整合、联想思辨、实验论证等科学思维植入孩子脑中。回答“飞向未来有可能吗”时,书中可不是简单地说“能还是不能”。
它先从飞向未来需要什么条件,让孩子明白这在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然后又进一步分析目前世界发动机的极限,存在的技术难题,告诉孩子在现实中是没法飞向未来的。全面而严谨的论证,会引发孩子辨证地思考,深刻去理解这个问题。
科学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孩子更有逻辑、更严谨地思考。在不断的思考论证中,获得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纷杂的世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抵抗世间千千万万困难事。
“未来只有不会用AI的人和会用AI的人这两种区别。首先,淘汰的是不会用AI的人。”在AI、chatGDP等人工智能野蛮生长的时代,科技、科学早就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说孩子了,连咱们大人,都不得不重视学习科学,让自己别轻易被时代洪流所抛弃。科学教育,关乎成绩升学,关乎认知思维,关乎未来生存,关乎自己的发展上限。
如果你希望孩子学好科学,那我推荐从这套《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全6册)入手。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士,有“嫦娥之父”美誉的欧阳自远,就直言:“(它)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说它:“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鼓励青少年具有大胆设想的勇气,有助于激发青少年读者对于科学的兴趣。”文津奖得主李淼、《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等,也纷纷这套书赞誉有加。
有权威专家把关,内容自然有保障,不用担心孩子学到错误的知识。回到书的内容本身,这套书蛮适合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孩子读的。
它能辅助课内学习,要知道现在孩子学习任务重,能不瓜分到学习时间,绝对是加分项!
↓先点击视频,看汪诘老师讲解《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小学的科学课,主要是带孩子初步认识物质与能量,地球和宇宙以及技术工程。《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讲的就是这些内容,很契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重点。
《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的诞生》讲物质运动规律,《从黑洞理论到引力波》讲能量的转换与释放,《从“微波”战争到量子论》讲微观物质构成与物质反应;《从量子纠缠到量子计算》则涉及到通讯技术与工程的内容,《从提出日心说到测量日地距离》《从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是地球与其他星球、宇宙系统的知识。
而且这32堂课当中,还有不少是一对一延伸和拓展课本重点内容的——比如五年级讲“彩虹”的内容,课本中会引导孩子动手实验,研究太阳光的组合,对原理的解释,放在“拓展与应用”中一笔带过。而《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中“牛顿的微粒说”,通过牛顿的三棱镜实验和猜想过程,一步步解释彩虹的形成过程,论证太阳光的组成,补充课本的内容,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
*左为五年级上册内容,右为《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内容四年级上册《地球 太阳 月球》《影子的变化》,可以在第5册《从提出日心说到测量日地距离》找到内容;六年级下册《“飞向”太空》,孩子可以从第6册《从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拓展知识点……小学阶段的孩子读这套,既可以加深巩固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又得以补充新知识,增长见识,一箭双雕。
初中老师的这句话,恰好说出小学科学和初中理科的关系——初中课程,科学被细分为数理化、生物、地理等多门学科。小学科学,主要让孩子通过动手体验去认知事物,而初中对科学教育的任务,侧重于让孩子理解背后的概念、原理等更复杂的知识点。像前边举的五年级课本里的“彩虹”例子,《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拓展的内容,其实向孩子彩虹的形成原理。
这套就像一座灯塔,让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只局限在实践的感性认知上,而是在一次次实验中,推导总结规律,洞悉事物背后的本质,更快适应初中对于科学的学习要求。
仔细比较,你还会发现里边已经涉及到初高中的理科知识点——比如《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的诞生》这册的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弹弓效应”对应的是初二物理的“力学”和“运动和力”两个必考点。“给空间加个维度”讲的是初三数学涉及到的三视图知识点;“密立根油滴实验”是初中物理的知识;
小升初的孩子读,提前熟悉初中理科的重要知识点,进入初中理科学习的状态,快人一步。
一页页翻来,检验物理学的数学、探索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关于物质反应的化学、关于宇宙奥秘的天文学……所以,阅读科学读物时,会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善于联系的跨学科思维,在什么都要会一点的时代,这种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不局限于和课内学习挂钩,这套书聚焦在天文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三方面——讲的是科学最底层的根,是孩子走进科学世界的敲门砖。天文学不必多说,就像《从提出日心说到测量日地距离》的开篇所言:20多万年前,可能在同样的星空下,一个智人闪过一个念头:星星是什么?人类文明的曙光正是从那一刻划破了黑暗,浩瀚的宇宙从此诞生了地球文明。
会问“是什么”,也就意味这他们开始对宇宙星辰产生了好奇心,从感性觉知迈向理性思考,会去追问——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日食月食……所以汪诘老师说的:“天文学是科学基石中的基石。”不无道理。
《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的诞生》《从黑洞理论到引力波》讲的相对论,是研究时间、空间和引力,向我们解释的是宏观世界里的种种客观规律。《从“微波”战争到量子论》《从量子纠缠到量子计算》则向孩子展示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这三方面是科学的根基之一。孩子想学好科学,垒好这门学科的基础,绝绕不开先理解这三方面的科学知识。
一套6册,原价168元,恰逢双11,现在不到半价69元就能入手。1册不到15元,就能买到这样的宝藏图书——让孩子可以拓展课内知识,又能铺垫中学理科学习,还能增长科学知识,提升自驱力。
这套书的作者汪诘,在科普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明星”——他举办线下讲座时,现场必定座无虚席,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学霸妈妈想带自家孩子去听他的演讲时,常常会遇到一票难求的情况。
他的书一出版,就会被抢购一空,8年出版20多部作品,累计销量就超过100万册。几乎每一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有8.5以上的高分,广受好评。《植物的战斗》就是豆瓣2022年度科学新知十大好书,《时间的形状》获得过第八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国家奖项。
自己主理的微信公众号“科学有故事”和“科学声音”,粉丝数超500万,在b站、喜马拉雅、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知乎等平台上发表作品,全网点击量超千万,影响力巨大。导演多部作品,狂揽大奖,像《令人惊叹的宇宙》就获得过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影视片金奖”,《时间囚笼》荣获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
看这套《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时,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他科普内容的魅力:在讲科学时,他总是引导孩子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场景,然后将一个个复杂抽象的原理、概念变成孩子有切身体会的故事。比如讲宇宙第一原理的平庸原理(宇宙中没有哪个位置是特殊的)——他让孩子假设自己站在一个广场上,周围所有人都离自己远去,让他联想到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会认为自己就在广场中心。然后他稍加引导,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移动,那这个中心也会移动,联系到“处处是中心,也就是处处没中心”,继而理解“宇宙没有中心,也就是没有哪个位置是特殊的”。
再比如讲解“窃听”的原理时,他就举了快递员送东西的例子——
你要给一个人送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你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过程,相当于你叫了一亿个快递员都从你这里取一个“是”字送出去,然后再叫来一亿个快递员,每个人取个“金”字送出去……那么如果窃听者在半路拦截了几个快递员,抢走了几个字,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是浑然不知的,因为快递员实在太多了。
(哇!很生动了,要是我有一亿个快递,丢了几个,我也不会知道的。)
从火车鸣笛由远到近再远去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变化,让孩子理解多普勒效应;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让他知道什么是电子自旋;用孙悟空翻筋斗,对比光速之快……再难解的知识,只要让孩子代入自身经验,化成很可能在他们日常中会发生的故事,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学明白。
而且,他很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动手实验。
“如果我们把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用绳子拴在一起,从高出向下扔,最终会发生什么?”
“宇宙就像一个气球,而这个气球正在不断地被吹大,如果你再气球表面随便画上一些点,那么,当气球不断膨胀时,所有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都会增加,无一例外。”
在讲解概念原理时,他会用日常能找到的东西先描述实验过程。孩子感知到做科学实验不需要很复杂的器具就能做,自然会有兴趣动手开始做。像开头说的,我儿子就是因为看了他的《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后,会去做“光的折射”、“泊松亮斑”等实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亲自动手实践,孩子对知识点的印象会记得更深,理解得更加透彻。这是汪诘老师科普的技巧,也是咱们家长在给孩子解惑时可以用到的方法。
他每讲完一个科学知识点,一定会启发孩子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从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那册中,有一章讲“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通过讲哈勃在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是非常恒定的结构”的情况下,提出宇宙在膨胀的观点,伽莫夫预言宇宙大爆炸,最后两位无线电工程师证实预言——一步步引导孩子顺其自然地理解“非凡主张需要非凡证据”的科学精神,启发他们:如果看到让自己震撼的消息,一定要去寻求是否有同等级别的证据。
像“杜绝窃听的量子通信”那章,让孩子领会科学研究是对现象的还原;“大地的形状”中,最后让孩子学习“思辨不能取代实证”的道理等等,都是要孩子学会求真求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学会不轻易下判断,重视事实和证据,有种“不找到真相不罢休”的状态,才能在真假难辨的世界里,不被忽悠,始终清醒思考。
“我希望你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有一颗好奇心,多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汪老师要孩子重点领会的另一个科学精神:敢于突破自身的局限。从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教导孩子不要预设教条;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中,直言“思想不能有禁区”;从量子论的提出中,领会科学排斥求同存异;从爱因斯坦与伯尔的两次交锋,学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不要禁锢僵化自己的思维,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突破认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将来,或许会出比相对论更好的理论,好像相对论是比牛顿理论更好的理论一样,但是这不代表旧理论是错误的,只代表新理论能够比旧理论适用的更加宽广。”“是否能回到过去,这依然是一个科学谜题。少年,我期待着,在我的有生之年,你用科学找到答案。”整套看下来,你会发现汪老师在每个故事、字里行间里,藏着他对孩子的鼓励: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感,保持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不要停止学习。只有永葆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永远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不被淘汰,走得更远。69元,相当于32场别人一票难求的汪老师科学讲座,买了一张满是奇妙知识的科学世界入门券,还在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精神”的种子,有多划算不言而喻了。
书中配有300幅全彩插画,出自新锐插画师庞坤之手。她为国内不少童书绘制过插图,在业内得过不少赞誉——像独立绘制插画的《资本论(少儿彩绘版)》就获得过新浪阅读微博童书榜2017年度“主题图书,参与绘制插画的金波诗集《我想变成一棵树》入选国际白乌鸦奖。她很擅长用浓墨重彩吸引孩子的眼球,让孩子一翻开就立马沉浸其中,愿意看下去。在绘制的时候,她会吃透书中的内容,辅助孩子看图,就可以理解那些高深的知识。比如书中在解释“单个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才能把电子从原子砸出来”,她就配合文字内容,画出一个比原子大好几倍的光子,拿着大锤子用力打下去。孩子看到这幅插画,立马就能明白。
↓解释黑洞可以吞噬一切时,就把黑洞画成类似“吸尘器”的样子,生动表现出吞噬的特点。↓把地球和太阳拟化成两个打架的人,帮助孩子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
内页选用了华夏太阳高白胶板纸,柔软厚重,更好呈现出插画师浓墨重彩的风格,细节处为孩子提供更加舒服的阅读氛围。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为书里的内容录制和解说了对应的配套视频,一共30堂。
每一堂视频课,讲解的知识点、呈现出的生动画面,极度契合书里的内容,而且汪老师的声音舒缓温柔,很容易让孩子一点开就愿意看进去。比如在讲“时间旅行可能吗”时,提到“虫洞”可以连接时空——光看书,孩子可能会想不明白,配合视频讲解,他很自然就可以理解虫洞就像多啦A梦中的时空隧道一样,在里面连接不同时空。
如果孩子实在不想看书不妨就打开视频,用生动的画面抓住他的眼球,学习的效果也不输直接看书。
69元,既能买到处处精致的好书,又能买到爆火的音频课,还能让孩子爱上科学,何乐不为?
“希望你能从中体会到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出蒙昧,拥有理性,最后让科学得以诞生。”
最后,就以汪老师给孩子们的祝愿结尾吧。
科学,教会孩子从种种杂乱无章中,寻得线索,总结规律,教会孩子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教会孩子求真务实的逻辑,也教会孩子不断探索,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你家孩子对理科学习不感冒,先让他从这套看起,说不定他可以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体会到科学、理科的趣味;
如果你的孩子焦虑于学不好理科,那给这套书一点时间,他跟着汪老师,定能学到如何学习理科的思维,少一些紧张,多一些自信。
当成故事书看,里边的要孩子学习的科学精神,启发孩子生出受益终生的秉性,也一点儿不比童书少。
69元,32堂科学课、300多幅手绘插画,30节视频课,既治愈了孩子的理科焦虑,又让孩子爱上科学,提前给他的未来铺路。
这笔钱性价比,可比任何资料费、辅导班等教育投资,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