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育学园
崔玉涛唯一认证官方公众账号。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全维度的信息传达,帮助更多的家庭了解健康、完善的育儿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多喝热水!”从我妈传到我这儿了! ·  2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课堂上不教,考试却要重点考,这届孩子太难了… ·  2 天前  
常青藤爸爸  ·  你操心什么,孩子就失去什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育学园

孩子有个“假想的朋友”!别封建迷信啊,喂!

育学园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6-28 17:30

正文

最近,在育学园某聊天群里,豆芽妈妈冷不丁甩出来的一句话,让不少同事感到“心里毛毛的”:

一些阅片无数的家长可能会瞬间想起《闪灵》、《第六感》等经典影片中的桥段,但小编还是要告诉你:你想多了!不要迷信!

孩子有个“假想的朋友”,这太正常了!

《头脑特工队》中,小主人莱莉有一个“假想的朋友”叫冰棒——身体是棉花糖,有猫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哭出来的眼泪是各种糖果的冰棒。

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还曾给工作人员培训过“如何跟孩子们‘假想的朋友’交流”,画风是这样的:

不过,毕竟“假想的朋友”看不见,摸不着,家长可能心里还是没底:

这会不会妨碍孩子和现实生活中的小朋友相处呢?

家长要对孩子“假想的朋友”持什么态度呢?


“假想的朋友”是怎么出现的?

根据美国学者Marjorie Taylor在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the Children Who Create Them一文中的阐述:7岁以下,65%的孩子都拥有“假想的朋友”。大多数“假想的朋友”会出现在孩子学龄前,这一阶段恰好也是他们开始有能力玩一些比较复杂的“过家家”游戏的时候。

(片中11岁的莱莉,早已忘记了“冰棒”)

学龄前儿童很少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发号施令,因此他们很享受能完全控制“假想的朋友”这种感觉。

尤其当面对家长管制和同龄小朋友的一些攻击性行为,孩子可能更想要一个完全能被自己控制的,特别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够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从来也不会反驳他,既不会威胁到孩子,也不会威胁到他的任何财产,因此可以堪称是最完美的朋友。

(注意:冰棒是半透明的,象征着它是莱莉想象出来的)

这个“假想的朋友”还能够充当很多角色,比如当孩子的替罪羊,当你问他是谁把牛奶洒在地上的时候,孩子也许会说是冰棒(也就是那个假想的朋友)做的;当他需要发泄的时候,也许冰棒就会成了出气筒;而当孩子害怕潜伏在床上的“怪物”时,冰棒又成了他的保护伞……

拥有“假想的朋友”也可能是他们纯粹认为这是种乐趣。

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没有出现“假想的朋友”,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想象力或创造力,很可能是当没有人陪他玩时,他宁愿自己搭积木或者画画。


我要怎样和孩子“假想的朋友”相处?

尊重它!

想象力是孩子的天赋,能够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因此无论你觉得孩子的行为显得多么幼稚,甚至他和自己想象中的朋友游戏时,你都不要干预或者表现出轻蔑的态度,甚至取笑他的“朋友”——这会让孩子感到很受伤,毕竟,虽然这个朋友在你看来是虚幻的,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小伙伴”。

你要做的是接受并欢迎孩子的朋友,如果孩子有要求,你不妨为他的朋友准备一副碗筷,或留上一个枕头。


不要利用!

家长千万不要“利用”孩子“假想的朋友”!比如不要告诉孩子“冰棒已经吃了青菜,你也来吃点吧。”

这很可能会起反作用,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他的好朋友失去了控制能力,而心生郁闷。因此,他可能会表现得很生气,并且不配合。


不能姑息!

家长也不能让孩子利用“假想的朋友”承担后果。如果孩子犯错之后,把责任都推到了“假想的朋友”身上,这种做法绝对不能姑息。

相反,你应该告诉孩子,“既然你是冰棒的好朋友,就要公平地对待它,让它代替你接受惩罚是不对的”,“规则就是规则,冰棒你的朋友,它也需要遵守”。

家长还可以引导提问孩子“冰棒是怎么犯错的?”,在孩子努力构思着冰棒犯错的细节、从而使自己摆脱窘境的时候,他会很容易就讲出来他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借此反思!

尤其是当孩子嫁祸于“假想的朋友”时,家长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孩子想让你认为这件事不是他做的?是不是对孩子偶尔的过失过于严厉了呢?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想法,从而向他表示你尊重他的创造性思维。“我能理解,假定是冰棒打碎了杯子,你就会比较轻松一点。现在,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会生气的。”你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诚实并不会带给他伤害——没有必要编造谎话来掩盖真相,而且无论他告诉你什么,你都会爱他,接受他。

西尔斯认为,有时在孩子编造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会表露出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缺失的东西。家长需要留心观察,并反思自己的育儿行为。


关于“假想的朋友”,你可能还想知道:

孩子知道“假想的朋友”只是他的想象吗?

当孩子要求家长为自己“假想的朋友”也摆上一副碗筷时,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觉得毛骨悚然,当然,也会疑惑:孩子到底能不能分清幻想与现实?

Marjorie Taylor认为:尽管孩子“假想的朋友”听起来像是真的存在,孩子也把它当作真的朋友,但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它是虚构的!

家长往往会低估孩子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一般来说,当孩子有能力想象出来一个朋友,并赋予这个朋友外在形象和内在人格,孩子也有能力知道这个朋友是幻想的。

重要的是:家长看破不要戳破!


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吗?

放心!拥有“假想的朋友”,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

孩子能够区分出真实的朋友和“假想的朋友”,他有时只不过是更加沉迷于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而已。

如果你发现,孩子“假想的朋友”已经开始挤占他和真实的朋友游戏的时间,或者成了父母关注的替代品时,就要小心了,你要做的是尽力给孩子他缺失的东西,比如现实世界里的玩伴,来自家长的关爱等等。

无论如何,有时候通过想象的朋友,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不过如果孩子对想象的朋友太着迷了,或者太依赖了,以至于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或者说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得十分退缩,情绪特别消沉,那么就要考虑带孩子向医生进行咨询。



小编说

孩子的想象力,是一件珍宝。

局限的,往往是家长!

因此,本文配合《这是宝宝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刻, 你竟不以为然!》一起阅读,效果更好哦!


总之,孩子有个假想的朋友,再正常不过。咱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不能封建迷信!认为“对”就点个👍


还有这些文章,你也可能需要:

>>>想看更多我们聊过的育儿知识,在微信公众号回复知识即可查看~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