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火星宏观
用数据说话,做定量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上海圈vs广州圈vs北京圈,2025谁会更 ...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跨新年 过大年 | ...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跨新年 过大年 | ...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越烧越狠,2025游戏公司也开始“没钱”了? ·  3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35岁熬进大厂但Leader比我小10岁,要 ... ·  2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热议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火星宏观

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基准贷款利率不变,释放了哪些经济信号?

火星宏观  · 公众号  ·  · 2025-01-21 07:58

正文

内容提要:

周一央行宣布维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稳定不变,这是七天逆回购利率第四个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第三个月维持不变了。原因是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限制了货币政策宽松努力,银行也面临较大的重新定价压力,四季度的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强劲有力,释放了暂时无需降息的信号。接下来货币宽松的触发因素,可能更多在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进程及强度。

根据1月20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的消息,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央行网站的这一则百余字简短的通告,意思就是大家别催了,央行暂时不降息。这是央行第三个月维持LPR稳定、不降息了。

其实央行决定暂时不降息,早有端倪。

在央行的力量体系中,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处于最末端。中间有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最上端的是7天和14天逆回购。

1月13日央行网站发布的最近一次逆回购消息说: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48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1.50%。这是7天逆回购第四个月保持稳定不变了。而上一次降低LPR利率,是在7天逆回购和14天逆回购降息之后进行的。

逆回购利率现在是央行掌控的核心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不下调,则意味着MLF和LPR,均不可能下调。

为什么市场一直期待央行降准降息,此前的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了降准降息、适度货币宽松的政策信号,但央行却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基准贷款利率LPR不变,连续第四个月保持核心的7天逆回购利率不变呢?原因有三个。

一是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限制了货币政策宽松努力。

受美国最近几个月从就业到物价,从消费到出口的经济数据超预期强劲,美联储降息预期收敛等因素影响,近期美元指数维持强势,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扩大至300基点以上的历史高位,人民币贬值压力相应加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24年12月24日突破7.3重要关口之后,持续近一个月未能收复,近日一直维持在7.33上下波动。

为此,央行已经加大了措施力度,包括口头警告、“三个坚决”、上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并采取在香港发行离岸央票和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方式限制人民币贬值。

具体操作上,相应减少了资金投放,减少了逆回购投放,暂停了国债购买,持续将汇率中间价压低在与市场汇率低1.7%-2%的极限范围内,纠偏利率过快下行风险,防止市场的一致性预期强化。

目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1月2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1886元,比当日市场收盘价低1.72%,比当日最高价低1.86%。按规定,市场价超过中间价2%即会触发交易暂停。

二是银行面临较大的重新定价压力,LPR继续下调面临息差的压制。

2024年以来,央行采取了超预期、超历史纪录的降息力度来应对经济低迷。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了35个基点、60个基点,降幅较大,带动新发放的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均降至历史的最低水平。

由于LPR已经多次下调,2024年三季度末的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53%的低位。2024年12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约3.43%,同比下降约0.3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1%,同比下降约0.88个百分点。

但2025年初,大量的贷款合同将进入重新定价周期,尤其是按揭、长期限的基建类业务的浮动利率合同,重新定价的压力较大。2024年内LPR调降影响大多集中在今年1月至四月释放,对银行息差继续形成挤压。

在此背景下,若继续下调LPR报价,将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不利于银行持续稳健经营。从银行自身经营角度来看,年初LPR继续下调的动力和空间也相对有限。

与此同时,近期市场资金面紧张,受缴税缴准、大额MLF到期和春节取现等影响,资金需求快速增加。而出于稳汇率、防范汇率风险和防止资金空转考量,央行近期资金投放相对较少,资金供需存在错配。这导致资金利率快速攀升,非银机构借入隔夜资金的成本一度高达16%,使得银行主动负债成本上行,LPR报价加点下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是四季度的经济数据超预期地强劲有力,释放出东湖要比西湖好的信息,释放了暂时无需降息的信号。

国家统计局上周末公布了全年的经济数据。在市场一片叫苦声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不多不少、不差分毫,中国再一次非常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增长5%的经济目标,让全世界看弱中国经济的人傻了眼。

而按照国有媒体统一口径的说法,去年9月底以来,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果释放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逐步改善,202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4%,达到年内最高水平,供需两端、内需外需两旺,表现均超预期。产出从11月的5.4%大幅扩大到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1月的增长3%扩大到3.7%,出口增幅从上个月的5.8%扩大到10.7%。

人民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3%,远超2024年GDP现价增长4.6%的水平,这也让那些包括三郎自己在内的成天嚷嚷个人收入增长慢于供给增长,需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以提高个人收入增加家庭消费能力的人哑口无言,无地自容。

特别是第四季度,可比价GDP同比增长幅度从四季度的4.6%迅速扩大到5.4%,环比增长1.6%,年化增长率高达6.6%,这是近一年来全球少有的超高经济增长速度。

这样的经济数据告诉市场,也告诉决策者:面对极限的债务率压力和极限的关税压力,中国的经济结构非常健康,产出增长快,国内国外需求旺盛,经济形势已经走出低迷,处于中高速增长之中,经济规模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指日可待。

至于税收下降,那是我们放水养鱼;至于五千多家上市公司前三个季度收入、利润下滑,那是因为太多像华为那样的优秀企业没有上市,上市公司整体表现比未上市公司差远了。

基于这些表现超预期、让大多数经济研究人员大跌眼镜的数据,央行下一步应该面临美联储一样的难题: 什么时候终止降息周期,开启加息周期呢?

毕竟,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使得货币宽松即刻加码的必要性下降。同时,经济的平稳运行,也使得货币宽松预期可以更多关注外部因素。

2025年还会降息降准吗?什么时候降息降准?

三郎说央行面临美联储一样的需要思考什么时候终止降息周期开启加息周期,纯属玩笑。因为,不仅衡量经济温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与绝大多数微观经济个体的实际温度,存在非常大的、方向与趋势相反的矛盾,宏观温度计自身不同数据之间,也互相矛盾。

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在:

税收下降与经济数据增长的矛盾;

绝大多数个人收入下降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

粮油、食品零售增长9.9%但商品零售仅增长3.2%,意味着恩格尔系数上升与居民生活水平(个人消费支出)提高了5.3%的矛盾。

可比价居民需求增长5.1%,与第一产业增加值3.5%和第二产业增加值5.3%的增长幅度大体平衡,但全年GDP价格缩减系数下跌了0.7%的矛盾。

基于这些矛盾,意味着宏观温度计显示的数据或许有误,或许真实的宏观经济依然低迷,还需要持续的降息降准的适度宽松的经济政策来予以修复、支持。

如果央行在年内某个时间点继续降息、降准,则意味着决策阶层也偏向于认同实际的经济温度远低于数据表现出来的经济温度。

今天特朗普已经重返白宫。特朗普在就职典礼的讲话中,有四点与我们的经济密切相关:

1、撤销电动汽车授权;

2、并设立对外税收局,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3、收紧移民政策,包括宣布美国南部边境进入紧急状态以允许部署武装部队,并试图结束出生公民权;

4、解锁美国脚下的液体黄金,即加大美国的石油开采和出口力度。

这四点不仅会对美国产生较大的经济影响,对全球也将产生主动与被动的影响。

因为收紧移民政策意味着美国劳动力市场至少今后四年将处于紧张状态,其后果是可能形成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的螺旋式通胀。增加石油产量与出口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是特朗普用来对冲增加进口关税助推通胀的工具。但由于其经济政策中助推通胀的因素远多于抑制通胀的因素,比如取消电动车授权补贴必然会增加燃油车销售从而增加石油需求,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通胀一定会成为美联储新的货币政策目标。

2025年美联储降息空间受限,甚至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因此,我们也必须相应降低国内政策利率继续下调的预期。

在国内经济好于预期的背景下,接下来货币宽松的触发因素,可能更多在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进程及强度。如特朗普加征关税基本符合或不及预期,货币宽松可能推迟;如关税政策超出预期,则货币宽松落地预计加快,进而带动七天逆回购、LPR利率的进一步下调。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TIKTOK用户集体移民?小红书怎么成了大众自嗨新热点?
美国宣布关税新规加入收紧小额免税大军,将打击低价竞争中国电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