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手游那点事 斯蒂芬
最近在脉脉上,出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一时间也是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个问题乍一看过去,像是什么段子,但是仔细想想,在现实当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还真的很大。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35岁进了大厂,leader却比我小10岁,我不想叫他哥怎么办?”
有的人回答说,年纪轻轻能到这个位置上,说明很有能力啊;也有人说,达者为师,哥只是代表江湖地位,不是代表年龄;还有的人吐槽,自己三十多岁了,跳槽找工作都难,帖主还能进大厂已经很不错了。
在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不禁想,这种关于年龄差距的疑惑,似乎放到如今的游戏行业当中,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于游戏行业来说,过了35岁,就好像进入了“斩杀线”一样,多了一种悬在头上的危机感,35岁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公认的游戏人生涯分水岭。很多过了这个岁数的从业者,在这个阶段都会陷入到一种普遍性的焦虑当中,担心自己哪天就被人事给“迭代”了。
有些从业者感叹到:“为啥海外这么多游戏厂商能有这么多行业老兵留存,而且也有很多知名制作人都是四五十岁年龄以上的从业者,而我们却要如此频繁地换血呢?”
于是乎在国内更加年轻化的游戏行业当中,像文章开头那样的例子确实很有可能出现,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厂商当中,年轻人身居要职的情况也会更加多一些,又或者是在诸如二次元产品这类比较年轻化的项目当中,也会有更多年轻的面孔出现。
35岁后的游戏人何去何从?有人说,35岁以上的人在公司里有很多,上到领导下到执行;也有人说,已经升到主策、制作人了,没升上去是能力不行;还有人说,不少在这个岁数的游戏人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更有人说,已经转行告别游戏行业了......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实在是有太多太多,不同年龄段下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也不同,他们经常会产生一些想法上的碰撞,准备入行的年轻人们对游戏行业抱有美好的幻想,想要靠自己闯出一番天地,老油条们只会对他们说:“你还是太年轻了,现在劝不住,以后回头看看你就懂了。”
的确,年轻人非常有冲劲,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内游戏行业需要频繁补充新鲜血液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这个需要创意,需要拼劲的行业来说,年轻人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批人,甚至有不少有实力的年轻人可以像文章开头的例子那样,成为项目内的leader。当然更加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能拿着更少的工资,加更多的班。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年纪大一些的从业者在面对青春风暴时毫无胜算,对于他们来说,经验就是最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行业当中比较资深的从业者,他们的经验对于行业来说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而且因为丰富的经验,使得在一些需要“即战力”的工作环境当中,他们的丰富经验可以无缝对接,反而会更加吃香一些。
尽管在上图当中对于大龄员工的描述以赞赏为主,但最后半段的描述未免也太真实了点......
对于有一定年纪的从业者来说,部分人会陷入到担心被淘汰的焦虑当中,一旦出现了这种焦虑,反倒有可能会出现更能抗压,更守规矩的情况。这并不完全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更多的还是担心自己丢掉了工作,最终导致自己在这种不健康的状态下,就一直这么熬着。
这么一看,国内的游戏行业环境还真是挺煎熬的,而海外游戏行业那些大龄制作人以及从业者却又是一抓一大把。这难道真的是因为国内游戏产业结构导致的结果吗?
我不禁想到了目前国内的单机发展情况,去年让海内外都为之一振的《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现在也已经40+了,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他这么多年在游戏行业的沉淀,摸爬滚打,就见不到如今的黑神话;还有近期刚公布蛇年贺岁视频,接下了国单接力棒的《影之刃零》,其制作人梁其伟也已经40+;而已经入行了二十多年的工长君,现在还一如既往地做着仙侠单机,追逐自己的单机理想......
在单机领域内,用一个在体育界形容运动员职业生涯长的说法来描述的话,就是“越老越妖”。随着国单市场逐渐被打开,未来越来越明朗的情况下,加入单机团队做单机会是35+游戏人未来继续在游戏行业内深耕的出路吗?
35岁既有可能是一条生涯下坡分水岭,同样也有可能会成为沉淀后通向更高舞台的台阶。
不知道各位读者怎么看呢?你的公司工作环境年轻人多还是行业老兵更多?你对35岁后的职业生涯又有怎样的规划呢?欢迎各位留下自己的看法。
——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即刻关注我们 ——
——————— Ps ———————
手游那点事近期为游戏圈同行们开启了【新交流群】。新群专门用以日常交流、最新消息交换、圈内八卦、干货分享、和游戏唠嗑等。有兴趣一起聊聊行业的朋友可以加微信328624956或cxx2744,添加时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