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来提问,说自己面临跟一位同事竞争一个高级岗位空缺,跟同事竞争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就做事踏实仔细,为人真诚,业务能力上相对强一些。
这个竞争对手同事的优势是语言表达能力强,会讲话,业务能力相对自己而言弱一些,不过因为有些人说领导6一般情况下喜欢会表达、会说话的人,所以有些担心自己在交际和表达方面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会吃亏。
人内向,就注定了在关键的时候会吃亏吗?
1
如果一个人刚刚毕业,或者还在学校的时候,或者走入职场没个两年三年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大部分的情况下是这个结论,也就是说人内向,会在好些关键的时候吃亏。
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被习惯性吓的。
这就好比从小有人给讲狼吃人的故事,即使长大了,根本没有见过狼,但是听起别人说起来,那内心也是会有恐惧的。
同样,在学校内向性格的人一直被灌输了会因在表达和说话技巧上偏弱,而被认定将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弱项,直接画了等号。
这种结论被很多人,尤其是内向的人认同,因此给自己在交际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借口逃避,同时自己在交际方面的自信心也被摧毁,还很羡慕那些外向的人。
最后连在一些重大选择中,继续退让,自动退缩,把这个结论给演绎成现实。
但是这样的结果出现,却不是非得如此,不是单项题。
2
有些人会说,我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因为外向,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如在入职的时候,领导会更喜欢一些,在与客户谈判的时候,外向的人更自如一些等等。
这里我们就要讲到第二个原因:认知过于局限。
比如在刚入职,领导会喜欢的多一些这个案例来讲,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相处的规律。
刚开始的时候,当大家都会一个新人不完全了解的时候,为了便于识别,往往会给这个人第一印象一个标签。
这个时候外向的人,在表达和语言上把握技能强,所以给人的第一印象好,那么优质的标签就会给到外向的人。
但是对于个人的认知还没有结束,还是要继续,经过大家相互相处,长时间的了解,利益关系下的碰撞之后,甚至是矛盾过后,能全面把握一个人的时候,这才进入到理性阶段。
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了解到一个人的品性、实力。
进入职场经验还不足的人,容易把关注点放在了第一印象的所获得的优势部分,而没有继续观察认知的理性阶段,导致的认知偏差。
3
在职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和高效解决问题的需求。
职场最终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复杂业务的问题,解决突发事情的沟通协调问题,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高效,总不能讲了一个小时的话,没找到问题本质所在。
到底是外向性格的以动制静,还是内向性格的以静制动,这里没有固定的答案,具体看分析问题是否精准,解决是否高效。
这里内向和外向都有优势,只是内向的优势是在认知和习惯中,被视而不见。
比如我这个朋友,我后来就跟他说,内向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内向人喜欢少说多想,那么尽可能把时间都用来实践和思考。
表达尽量不多,则精准、简洁为主,配合上思考和实践,就往核心上走,尽量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就是把事情的事实部分表达清楚,对问题的核心也明白,然后再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大 高效和精准。
4
在职场,在沟通协调,在处理上下级关系,都是优质的表现,又怎么会解决不来人际关系的问题?
自家广告,不喜请略过!
最近即将完成新一轮的改版,特此推出最后
绝版普通会员招募,即最后一批,名额15名,仅剩6个名额,招满即止,以后再也没有了。
职场问题,私人量身定制,高效解决
1 如果你现在正在跳槽之际,想把自己全部实力完美的展现出来,并找到更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会员提供高格局优化简历和面试环节指导,用高格局和系统性来理顺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优势,
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涨工资或晋升,最高涨幅记录是工资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