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地区在2025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旅游活动情况。包括各类文旅活动的丰富开展、游客数量及消费情况、文旅市场的促消费惠民生效果、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及宣传推介等方面。反映了内蒙古春节假期游客多、消费旺、年味浓的特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旅活动丰富,包括非遗过年、村晚活动、精品演出等。
文章提到了内蒙古地区春节期间开展的非遗体验活动、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以及音乐季等丰富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关键观点2: 游客数量及消费情况。
文章指出,春节假期期间内蒙古接待了大量的国内游客,游客总花费也实现了显著增长。
关键观点3: 促消费惠民生效果显著。
文章强调了春节期间内蒙古文旅市场的促消费惠民生效果,通过文化惠民、推出多样产品、文旅消费带动扩容提质等方式,激发消费活力。
关键观点4: 文旅市场健康平稳有序。
文章指出,内蒙古各地在春节期间文旅市场繁荣有序,通过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监管等措施,确保文旅市场安全基础扎实。
关键观点5: 宣传推介有效。
文章最后提到了对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持续宣传,通过各级各类媒体、新媒体推出高质量报道,营造喜庆祥和的年节氛围。
正文
2025年内蒙古春节假期
游客多消费旺年味浓
2025年春节我区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开展各类文旅活动417项。其中,大型活动154项,春节假日文化味更浓、群众活动非遗版更炫、冰雪旅游吸引力更大、文旅市场拉动力更强。
2025年春节假期8天,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058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217亿元。其中接待一日游游客1868万人次,接待过夜游游客1190万人次。
“非遗贺新春”传统祭火、祭灶活动,“文化馆里过大年 祥蛇纳福启新章”非遗体验活动,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等精品展览,游客突破20余万,通辽市“西辽河畔 文明曙光”非遗体验之旅名列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非遗拓福迎接新春”、“唱起我的好来宝”、“巧手花馍传非遗”、“栩栩如生兽皮画”等200余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动,以更生动、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
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沼根村、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公田村积极参与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全程在线直播,参与人次122.25万。呼和浩特丰州古城组织“潮玩新春游园会”,包头“天下黄河第一村”开设黄河大集,销售额近千万元。
2024——2025音乐季《红色记忆》、《聆听经典》和2025年呼和浩特新春音乐会、盛世华章新春交响音乐会、民族管弦乐音乐会、马头琴专场音乐会、2025烁果艺体新年晚会好评如潮,集中演出的花鱼朵儿原创歌舞剧《这是我的家乡》、儿童剧《冰雪奇缘之冰雪女王》、“魔法学院·喜度春节”亲子魔法欢乐颂等剧节目,观演人次10余万。
开展“赏年画 过大年”活动,展示一批优秀的新年画作品,举办“文化馆里赏年画”农民画新春贺岁展内蒙古自治区巡展,“歌游内蒙古·美育北疆”青少年交响乐新春晚会,包头“群文迎春、筑梦鹿城”群众性文化惠民演出进商圈,鄂尔多斯“文创集市”邀您前来“潮”玩,热度升腾。
实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联动中国石化、金融机构、平台企业、文化和旅游企业等加大消费惠民力度。以优惠券、消费立减、权益赠送等方式,针对文化和旅游场景共同开展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营销推广优惠活动。
鄂尔多斯市开展“暖城消消乐”冬春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通过“云游鄂尔多斯”发放定额消费券200万元,激发消费活力。春节假日期间,联合商务等部门以“赏乡村美景、品乡村文化、购乡村好物”为主题,组织引导文化、旅游、商业、农业领域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开展合作,以游促购,游购结合。
全区各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既守好“烟火气”,又织密“安全网”确保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繁荣有序,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自治区气象局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合作协议》,发布出游提示,每日通报天气状况,发布预警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密切关注目的地天气变化。督促落实旅行社用车“五不租”,提醒游客规范使用安全带。加强重点区域、场所安全提示警示和防护设施。
督促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监督管理,开展执法检查,清理含有禁止内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严查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营造规范有序的假日市场环境。1月27日至2月4日,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9961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334家次,其中检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907家次、娱乐场所1660家次、演出场所106家次、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424家次、旅游团队31个、景区211家次。
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新媒体对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持续宣传,推出高质量报道30余篇,营造喜庆祥和的年节氛围,切实形成良好社会反响。加强舆情监测,做好前瞻性分析研判,做好舆论调控和引导。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附本文链接并标明“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