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fVRW9u0EZeYVoYOjn0tWJA9Rib0aiaWwdqhX3R6OnFib5xDBwAmDyTER1f9lmLGngvawiaJluDqffNrd5y18ZSSnA/640?wx_fmt=jpeg)
这就是科创板的定位,是问鼎科创板的必要条件。但是作为一种条件设置,该定位不像有些标准的那样明确、具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众所周知,当标准不像尺子那样具有唯一性时,就存在巨大的操纵空间。那么,如何确保发行人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呢?根据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对于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设置了五道认定关口。
第一道认定关口是发行人的自我认定。
根据《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规定,发行人申请股票首次发行上市的,“应当结合科创板的定位,就是否符合相关行业范围、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较强成长性等事项,进行审慎评估。”
根据上述规定,对于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发行人首先要进行自我认定,证明自己在各方面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并在其招股说明书进行充分披露。
第二道认定关口是保荐人进行专业判断。
发行人是股票发行上市的主体,由其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难免自卖自夸,出现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形。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就增加了一道关口,要求保荐人“应当就保荐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专业判断”,并在其发行、上市保荐书中进行充分论证。
第三道认定关口是专家认定。
科创板顾名思义科技创新板块,专业性极强。对于某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业内专家恐怕有更多的发言权。有鉴于此,在制度设计上,上交所设立了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就科创板涉及科技创新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根据规定,咨询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就“科创板的定位以及发行人是否具备科技创新属性、符合科创板定位”提供咨询意见。按照这一制度设计,上交所在受理发行人的发行上市申请后,将会“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向“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提出咨询”,由相关行业的咨询委员会委员出具咨询意见。
第四道关口是交易所的审核。
交易所在审核发行人的发行上市申请时,将会关注发行人对自己的评估是否客观、保荐人的判断是否合理,并参考咨询委员会委员出具的咨询意见,确定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