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赚了钱的大公司们通常都忙着年会,公司全体上下进入了放假前的“垃圾时间”。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但凡觉得2024年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公司,年会舞台上都有小姐姐唱跳《APT.》。
可是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却在1月23日“不合时宜”地签发了一则文件《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
文件中强调:“任何不以用户为中心、不以业务为中心、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需要全员果断简化,把节约的时间去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
美的对于简化工作的要求之“接地气”,甚至直接禁止内部用PPT沟通,这简直写出了打工人对于职场“形式主义”深恶痛绝的心声。
在美的春节禁令的身上,我看到了华为的影子,这是一家公司走向伟大和卓越必备的魄力。
了解任正非的人都知道华为“不过年”,在有一年春节前,任正非甚至对着高管拍了桌子、爆了粗话:“还过个屁年!”
任正非为什么不喜欢过年?
01
任正非:还过个屁年!
有人嘲笑:“任正非总在喊‘冬天来了’,喊了二十年。”
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怕死”,让华为活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2003年,思科诉讼、骨干叛逃、母亲车祸离世,任正非身患抑郁,多次想自杀。但他转身带着团队啃专利、打官司,硬生生把“抄袭”标签撕碎。
2016年底华为年终座谈会上,任正非听取了各部门负责人的发言。
这些发言中,有的高管避实就虚、报喜不报忧,有的则指鹿为马、说些不相关的事情。
这些行为引起了任正非的不满,他当即怒斥道:“还过个屁年,把寒气传递到每个人!
任正非的“寒气论”,本质是一种生存本能。他总说:“活下去,是华为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当别人在泡沫里狂欢,他埋头囤粮;当别人高喊“颠覆式创新”,他坚持每年砸千亿搞研发,把“城墙口”越轰越宽。
2019年,美国制裁令一出,华为连夜启动“备胎计划”,麒麟芯片、鸿蒙系统从保险柜里杀出,震惊世界。
华为的财报上,研发经费一栏永远刺眼:2021年,1427亿,占营收22.4%。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百度全年营收的1.15倍。
02
华为的年,从来不是庆功宴
2018年,华为站上世界之巅。
那一年,它超越苹果,跻身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5G专利数量碾压欧美;基站覆盖170个国家,服务三分之一地球人口。
美国《时代》周刊写道:“这家中国公司,正在重新定义未来。”
但高光背后,阴影已至。
当华为的营收从8914亿(2020年)跌至6340亿(2021年),当美国制裁的锁链从芯片、5G一路勒到操作系统和供应链,甚至开始有人问:“华为还能活多久?”
那几年,当其他企业忙着年会抽奖、年终总结时,任正非在内部拍桌子骂人:“有些部门用90%的时间邀功,10%的时间糊弄问题,这种会不如不开!”
华为的年,从来不是庆功宴,而是战时动员会。
03
华为的“年味”,是硝烟味
任正非厌恶一切形式主义。
某年春节,玻利维亚高原零下20℃,73岁的他拖着糖尿病身躯飞去陪基层员工过年。阿富汗战火纷飞时,他带着高管直奔前线:“士兵在哪,司令就在哪。”
华为的“年味”,是硝烟味。
2021年,当营收暴跌28%,任正非在内部信写:“把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把寒气传给每个人。”
有人觉得残酷,但华为的逻辑很简单: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必须更拼命。
于是我们看见——
手机市场份额断腕,转头拿下全球最大储能订单;
5G海外遇阻,矿工出身的任正非戴上安全帽,带着团队下矿井、进钢厂,把5G变成煤矿的“氧气瓶”、钢铁厂的“安全绳”。
华为不过年,因为它永远在“渡劫”。
04
任正非的“三不主义”
“不吹牛、不上市、不称王!”
这是任正非给华为立的三条铁律。
早年有员工写万言书谈战略,任正非批了八个字:“有病治病,没病辞退。”
总理曾提出给华为拨款3亿,他当面说“好”,转身婉拒。
苹果、三星争“全球第一”头衔时,他下令:“谁敢说华为打败了谁,立刻罚款!”
在任正非眼里,华为只是一粒种在冻土里的土豆。
“称王称霸?先想想怎么熬过寒冬。”
这种“反常识”的背后,是刻进骨子里的清醒。
他给全员分股权,自己只留1.01%;给应届生开百万年薪,却把“奋斗者协议”写进合同;他坐地铁、吃食堂,却鼓励员工“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人才”。
华为没有神话,只有一群怕死的人,在用最笨的办法求生。
05
华为的寒气,中国的底气
有人问:“华为凭什么让美国害怕?”
答案不在5G专利数量,而在上海青浦基地的工地上——这座“科技乌托邦”里,藏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答案藏在华为的“天才少年团”里——任正非在全球撒网,用顶级薪水“囤积”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更深的答案,在任正非的一段话里: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件事,就已经不简单了,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华为的寒气,恰恰是中国企业最缺的清醒。
当某些公司靠PPT融资、用补贴抢市场时,华为在零下40℃的北极测试基站,在撒哈拉沙漠调试设备。
华为用36年的“不过年”,换来了一个真理:
所有捷径都是弯路,所有红利都要用命来换。
06
写在最后
2022年,76岁的任正非说:“华为的冬天,可能长达十年。”
但翻开历史,华为哪一年不是在过冬?
任正非的“不过年”,不是悲观,而是一种生存智慧: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活,把每一场仗都当决战打。
当美国议员叫嚣“华为已死”,任正非的回应很“华为”——
“他们拿起鞭子,抽打的是一辆战车。”
这辆战车上,载着中国制造的尊严,更载着一个古老民族重回世界之巅的野心。
华为寒气逼人?
不,那是火种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