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疾病使人痛苦,对常人来说,即便是十分常见的普通感冒,也够不舒服好几天,及至于肿瘤之类的重大疾病,更是能让病人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所以疾病会造成肉体痛苦,这更不必多言。相比肉体受累,由于我们具有
能够感知
自己或他人身体和心理异常的能力,所以还会出现精神疾病,精神疾病造成的痛苦来自于人的意识,当人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或他人“与己不同”时,就促成了米歇尔·福柯所(Michel Foucault)阐述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于是我们接受“治疗”以求恢复“正常”(1)。
米歇尔·福柯(1926-1984)
寻求治疗的前提是“自以为异常”,其背后是人的
自知力
。
相比更接地气的用法“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力那“
个体内省(introspection)并将自身区别于他人的意识
”的定义似乎在理解上不太友好,大概借助借助
约翰·洛克
(John Locke)的说法有助于理解:
人靠意识认识他自己
(2)。我们不妨演绎一下:只有
意识
到现在的自己不同于既往的自己才可以判断自己是否生病,因此,倘若意识不在,何来得病之说?
作为科普向文章,我不打算在这篇文章中讨论哲学意义上的“病”或“非病”,我们着重来讨论个人对疾病的认知:有人疑病重重,有人坚信无病。
我们知道有些人会无缘无故地认为自己得了病,情况严重者,反复就医,不到黄河心不死,非要落下诊断不可,也许是医生被骚扰的够呛,因此临床上曾针对这类人群“炮制”出了
疑病症(hypochondria)
的诊断,也许后来是考虑到“
感知身体异常能力
”人人各有不同,很难进行客观区分,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 5)中,已经不再使用“疑病症”这个术语,而将其改为了描述上更为客观的“
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和“
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归属于焦虑性障碍的一种(3)。
然而有意思的是,对应“疑病”的——那些坚信无病的人,好像我们普通人就从来没有怀疑过他是否有问题,即便身边真有那么个人,估计也不过是觉得此人脾气倔,只是学术界可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种情况,给症状诊断客观但坚决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的伙计按上一个医学术语,叫作
anosognosia。
Anosognosia者,取自字素a-(没有,"without")、-nosos-(疾病,"disease") 和-nosia(认知,"knowledge"),组合而成意思是“缺乏疾病认知”,高大上一点的医学说法是“
病感失认
”。这个单词的首位引用人乃是巴宾斯基,没错,正是那位定义了
足跖反射
(巴宾斯基征)的大名鼎鼎的
约瑟夫·巴宾斯基(Joseph Babinski)
。1914年巴宾斯基接收了一位“歇斯底里”患者,在牛头不对马嘴的一番对话后,他意识到患者根本上缺乏自我认知,对自己的现状毫无判断能力(即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歇斯底里”的“事实”),于是他用生造单词anosognosia定义了这个可怜人的症状(4)。
约瑟夫·巴宾斯基(1857-1932)
用现代精神病学的定义来看,歇斯底里即“癔症”,这是一种以
分离症状(Dissociation)
为典型表现的疾病。这里的
分离
是指
个体意识从环境中的抽离
,而因此随后形成的躯体表现则为分离症状,分离这一概念原本就是哲学术语,用于医学上,则是法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的皮埃尔·热内(Pierre Janet)的创制,这个概念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如此重要,乃至于这位热内先生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之父(5)。
皮埃尔·热内(1859-1947)
热内不像以佛洛依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解离”是一种单纯的心理防御机制,他反而坚定认为解离的本质是脑功能受损。时间进入到20世纪10年代,热内的假设才被部分验证,巴宾斯基等若干神经学者通过实体解剖发现,如果大脑顶叶或右侧额-枕-颞区域发生物理性损伤或可导致患者出现“解离症状”(6,7),这意味着,分离症状并很可能并不只是精神病/变态心理的独有产物,也有可能是神经病的后果。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理念变化,但实际上却为随后爆发的精神病学器质性研究贡献了有力的证据。
在今天这篇科普时间中,我们所要讨论的“病感失认”就属于分离症状的一种,它绝不是性格倔强而拒绝承认疾病的存在(Denial),更不是面对(重病)事实而激发心理防御机制当鸵鸟,事实上,患者是因为
认知力抽离
而完全无法意识到疾病的存在。
病感失认并不少见,研究认为,最常见的导致这一状态的疾病是
中风
,几乎可以达到10-18%的高位(8)。在临床上,很容易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中风患者尤其是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会有一定几率否认其偏瘫的肢体存在问题/受到影响,据信,这可能和两种疾病在大脑中的锚定位置类似有关(8)。读者诸君也许很难将上述表现与“认知力抽离”进行关联,但这里可以分享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性结果:当用第一人称生活质量问卷对上述病感失认患者进行评估时,得分竟然要比用第三人称同一问卷的得分要高(9)。
这是否说明在大脑某些部位损伤后,患者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病中的实体的“我”,而另一个则是抽离出的认知意义上的“我”?——下定论虽然为时过早,没有发现更多研究对此进行探索,不过换个思路,或许能得出自己的看法。
认知力抽离并不只是指向病感失认,更严重的情况下,它还可以表现为另外几种严重精神病,其中就有被称为
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的疾病,这个毛病在大众耳中更为熟悉的称呼是
多重人格
,也是很多猎奇小说的着力描写对象。读者只需知道,拥有多重人格者虽然有着同一实体(这句是废话),但是却能表现为两种或更多种人格意识的存在,且不同人格意识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对话(10)。So,这就很皮了,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病感失认者问卷为何会因为人称差异而引起得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