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玉川居”酱菜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传统工艺以及在现代的创新探索。通过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的展现,作者触动了对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坚守品质、探索创新的决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玉川居”酱菜的历史背景
文章描述了张玉安创立玉川居酱菜的过程,以及其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
关键观点2: “玉川居”的传统工艺与风味
文章强调了玉川居酱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作精细,以及甜面酱的制作过程,产品如酱黄瓜、酱萝卜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关键观点3: “玉川居”在现代的创新探索
文章介绍了玉川居如何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并研发新产品,如炸酱面酱、麻酱鸡蛋等。
关键观点4: 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对“玉川居”的展现
文章描述了纪录片中对玉川居的历史、工艺、传承人的展示,以及作者对此的感触和思考。
关键观点5: 作者对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作者通过纪录片中的展示,深刻认识到坚守品质、探索创新的重要性,并表达了让老字号品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的决心。
正文
说起酱菜,“津有玉川居,京有六必居”的说法广为流传,创立品牌百余年的玉川居酱菜,至今仍为消费者提供着优质的高酱小菜,丰富着人们的餐桌。正在播出的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第二季中,“玉川居”这一集,集中展现了中华老字号玉川居酱菜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又积极融入现代元素,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作为掌门人参与此次拍摄,我深受触动,这不仅是一次对同行前辈的致敬之旅,更是一次激荡智慧和脑力的创新之旅,激发我们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思考和谋划。
视角跟随着镜头画面和历史记载,属于“玉川居”的画卷徐徐展开。1920年,张玉安从宁河来到东楼,开了一家名为玉川居的杂货铺,附设酱菜作坊,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他选用运河水滋养的脆嫩口甜的静海菜,配合自家生产的天然面酱和五香粉,制作出酱黄瓜、酱萝卜、韭菜花等20多个品种酱菜,风味独特,质优价廉,颇受欢迎,逐渐声名鹊起。天津解放前,玉川居酱园曾因一把大火损失惨重,面临倒闭的危险。1949年天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酱园重获生机。1956年,“玉川居”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1965年,划归市蔬菜食品杂货公司,定名为天津市第六调料酿造厂,后并入第三调料酿造厂,作为其腌菜车间。1981年,“玉川居”在小围堤道建成新厂,1986年定名为玉川居酱菜厂,年可加工生产各种酱菜100万公斤,因所产酱菜质优价廉、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至海外。1993年,“玉川居”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8年,天津市副食调料公司与第一调料厂合并,组建天津市利民调料酿造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于天津市副食调料公司的玉川居酱菜厂归到利民调料旗下。
镜头下,“玉川居”的历史沉淀、匠心工艺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持有的坚韧不拔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看到“玉川居”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那份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跨越了时空,在我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多年来,“玉川居”始终保持着、传承着传统酱菜制作工艺,选料精心、制作精细,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与百余年前一样,玉川居酱菜的生产依旧采用古法,保持酱香浓郁、脆嫩开胃的特点。业内都知道,好酱菜来自好面酱,面酱的品质与特点,决定着酱菜的口感与色泽。而我们玉川居甜面酱选用的是优质小麦粉,拌以水和食用盐,经过上百天的露晒发酵,最终呈现红褐色,且酱香醇厚、余味悠长。
作为老字号企业,我们深知“玉川居”的根在于传统,但未来在于创新。纪录片中特别展示了“玉川居”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又不失传统风味,这既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应对。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利用传统发酵、酿造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希望给消费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比如,新衍生的产品炸酱面酱、新研发的麻酱鸡蛋等,都体现了我们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口味。
纪录片中的一幕幕场景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利民调料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迫切需求。我们意识到,无论是“玉川居”还是利民调料,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让利民调料这个品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产品与现代生活方式新的结合点,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与众多老字号品牌一起参与、分享“共潮生、共繁荣”的机遇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