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故宫浙博强强联手,202件文物率先剧透|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8-03 23:12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盛世天子

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8月3日,浙江省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8月10日至11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与浙博将在浙博(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共同推出年度重磅大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海内外曾多次举行以乾隆皇帝为主题的展览,在历次展览中,本次大展的规格与规模都相当高。其中不少文物曾在2013年台北故宫大展“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中展出,轰动两岸。


开箱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2017年8月10日—11月10日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

票价 :全价30元


-主办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主办媒体-

钱江晚报


○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享优惠票价(优惠票需在现场人工售票处购买),凭门票购买乾隆特展图录享七折优惠。

○观众可以通过网上售票系统、现场自助售票机、现场人工售票三种途径购买门票。





乾隆七下江南还住孤山



本次 展览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君临天下”,从乾隆的青年、壮年、老年出发,完整地反映了乾隆富贵天然的幸运一生;第二单元“勤天敬民”,展现乾隆熟读经史、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修养、勤政爱民的政绩以及他尊孔崇儒、力倡文治的成就;第三单元 “海宇安澜”,呈现乾隆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和稳固海疆的赫赫武功;第四单元“怡情乐志”,侧重体现他的文人情趣、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第五单元“佛日普惠”,诠释乾隆与佛教的不解之缘;第六单元“为爱西湖”,叙述乾隆流连于江南锦山绣水、终其一生反复题咏、摹绘的文化现象。


乾隆帝朝服像


202件展品背后的乾隆故事,我们会在展览期间慢慢讲,这其中,有十件展品推荐必看: 老年朝服像、弘历鉴古图、平安春信图、十全老人印、御制海塘记、宋官窑洗、极乐世界佛屏、弘历御笔西湖卷、明黄色锻绣彩云蝠寿金龙纹男棉龙袍、以及乾隆阅兵时穿的黄色锻绣金龙纹铜钉棉甲。


姚文瀚《乾隆帝鉴古图》轴



郎世宁《弘历平安春信图》轴


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


宋官窑洗


极乐世界佛屏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西湖八景诗图》卷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三希堂记图》轴


乾隆帝御笔《西湖图》卷


明黄缎绣云龙纹朝袍


乾隆帝御用黄色缎绣金龙纹大阅甲


今天,先来大致介绍几件展品。比如,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我们知道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这指的究竟是什么?


碧玉“十全老人之宝”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的缔造者,乾隆在位六十年,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达三亿,约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坐拥如此江山,乾隆自认“文治武功”古今第一。


先来说说“武功”方面,乾隆时期号称“武功”极盛,在位期间共举行过六次大阅兵以弘扬国威。而“十全”,正是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他先后有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平定林爽文之役,两次廓尔喀之役,这十次战役最终确立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即近代中国的疆域。乾隆帝因此夸耀为“十全武功”,晚年更自号“十全老人”。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玺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碧玉《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册


再来说说“文治”。后世印象最深刻的,或是乾隆在文学艺术上超越一般帝王的深厚造诣,他曾说过:“人不读书,犹不可救药者!”


这次展览把紫禁城里乾隆的书房也“搬”来了——复制了闻名天下的“三希堂”景观,展出乾隆御用的文房四宝:檀香木翠毫笔、青玉三峰笔架、松花石磬纹池砚、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等,华贵又不失文雅。


乾隆将书房命名为“三希堂”,是对自己的勉励,“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三希堂

乾隆文房


展览里还能看到一件乾隆珍藏的南宋官窑洗,造型简单,釉色素净,看着低调,实际上文物价值超过一亿。乾隆尚古,宋代官窑工艺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杭州人都不会陌生。这件官窑圆洗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方面都十分考究,釉面上有大片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优美和谐。


宋官窑洗



乾隆是真心爱西湖



本次展览最让杭州观众有亲切感的,恐怕还是乾隆对杭州的钟爱。展览特别打造的单元“为爱西湖”一定要特别留心,因为这可能关系到你接下来能不能接得上杭州大街小巷的热门话题。


乾隆皇帝曾总结自己的一生,称其完成的两件大业,一为西师、一为南巡。浙江是他南巡行程的最南站,他在浙江留下了至今依然矗立的巍巍海塘,也沉醉在西湖山水之间。


说来也巧,展览所在地正是乾隆西湖行宫的一部分。展览中有两幅图描绘了当年西湖行宫的景象,一幅是西湖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西湖行宫图》,另一幅是来自常州博物馆的张宗苍绘《西湖行宫八景图》,你可以立于旧址之上欣赏乾隆当年所见的昔日之景,遥想他在杭州湖山之间留下的足迹。


清乾隆西湖行宫图


张宗苍绘《西湖行宫八景图》


如果说杭州是乾隆最爱的地方之一,是没人能反驳的。乾隆有多爱杭州?


举个例子。游玩西湖以后,他一拍板:“西湖好,我要带回家!”就真的把西湖“复制”到了北京——乾隆在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及海宁安澜园,在颐和园仿建苏堤。本次展览中的董邦达《西湖八景图》卷,描绘的正是都是乾隆在京城中精心复刻的西子湖山。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西湖八景诗图》卷


除了如此“壕气冲天”的皇家大手笔,乾隆自己御笔和杭州有关的诗书字画也不少。展览中的乾隆帝御笔《西湖图》卷,便是他亲笔画的杭州。此卷作于乾隆七十三岁时,长约一米,画的是西湖湖心亭,和乾隆其他作品一样,啪啪啪盖了18个印章。至于画本身,虽笔墨稚拙,但依然可以看出乾隆帝对于书画之道的喜爱。图中有乾隆帝自题:“西湖无不佳,而此称湖心。”


乾隆帝御笔《西湖图》卷


但如果你真的认为乾隆来杭州是来旅游的,那就错了。浙江之所以成为乾隆南巡中极为重要的一站,首先是因为“浙省以海塘为首务”。乾隆来杭州的首要任务是考察河工与海塘,督促修筑钱塘江海塘,这是关系国本民生的要务。


乾隆在位时,曾先后耗资白银一百余万两修筑钱塘江海塘,并霸气地说:“为民间永远御灾捍患,良所弗惜。”第一次南巡到杭州,他就登上六和塔观看了钱塘大潮。到第三次南巡,乾隆帝还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史料上记载“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诸事宜,曾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经过多年努力,三千丈海塘终于巍巍屹立于钱塘江两岸。


当你读到展览中的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会深深感慨乾隆真是个好皇帝,他的励精图治全在其上。《阅海塘记》书于乾隆五十二岁第三次南巡途中。他在卷中细细总结了从神禹至当时的治水理念及经验教训,并在实地考察杭州沿海塘坝,一一履视测度的基础上,阐明柴塘与石塘对于治理海患的不同作用与利弊得失。


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乾隆朝最大的文化工程,前后历时十五年,共收书3461种,79309卷,是中国古籍的大总汇,至今保有“世界丛书之最”的桂冠。展览中有四库总纂官纪晓岚亲笔誊写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是一份简要版目录,为的是方便乾隆皇帝出巡时携带。还有现藏于浙江图书馆的《四库全书》文澜阁本,也非常珍贵。


《四库全书》文澜阁本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是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推出的首个公益性收费临展,旨在通过低额门票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展陈服务。门票全价30元,针对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有相应的优惠票价,凭门票购买展览图录还可享受七折优惠。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博物馆准备了志愿者讲解、语音讲解器导览、微信导览、导览手册等多种免费导览方式供观众选择。此外,也面向不同的群体推出了学术讲座、文化展演等五十多场形式多样的配套教育活动。

钱江晚报是本次展览的主办媒体 ,这也是继2013年“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2014年“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2015年“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等大展后,钱报与浙博再次共同向公众力推的又一重磅展览。 钱江晚报将通过纸媒和新媒体多角度追踪、解读展览,请持续关注ART一点。




盛 世 天 子

单元精赏


【君 临 天 下】

清高宗乾隆帝(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君主,是我国古代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君主之一,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极大作为。他理政定规,减赋治水,戡乱靖边,崇儒尚文,在位六十年从无怠政,使清朝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


少年弘历采芝图

纸本墨笔
纵204厘米 横1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无作者名款。右上弘历(长春居士为弘历年轻时的号)自题七律诗一首,钤引首章白椭圆印一,款识后钤“宝亲王宝”白方印,“长春居士”朱方印。左中又有梁诗正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题写的七言诗一首,钤“梁”朱圆印,“诗正”白方印。画幅正上有“八徵耄念之宝”朱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方印,“太上皇帝之宝”朱方印。图中两人皆着汉族衣衫,青年文士手持芝形如意,神态安详,举止闲雅,小童提篮荷锄,眉目清秀,身形伶俐。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的脸型、五官酷似弘历,应是郎世宁在雍正年间给时为皇子的弘历所绘的匠心独运的肖像画作。


乾隆帝朝服像

清乾隆

纵276.4厘米 横139.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乾隆皇帝弘历晚年时身着朝服,端坐在龙椅上的肖像。长期执政的封建君主脸上独有的深沉稳重与睿智畅达被描绘得形似神肖。全图色彩富丽堂皇,具有威严静穆之气。人物讲究比例与解剖结构,袍服通过明暗转变极好地表现出丝绸的质感,地毯与座椅的描绘均有西方透视画法的影响。



郎世宁《弘历平安春信图》轴

纸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4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无作者名款,右上乾隆帝御题五言绝句一首,“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钤“古稀天子”朱方印,“犹日孜孜”白方印。画幅上有“太上皇帝之宝”(朱方)、“古稀天子”(朱圆)、“八徵耄念之宝”(朱方)三方鉴藏印。

画面中还是青年的乾隆帝在竹林里赏玩梅花,梅花的绽放寓意着春天到来的信息,这是一副寓意吉祥的肖像画作。人物面容刻画写实,笔触细腻,结构清晰。背景满涂蓝色,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清宫绘画创作中并不常见。画上的题诗写于乾隆四十七年,是乾隆皇帝晚年御笔。

从画上乾隆帝御笔题诗可知,此图的作者是郎世宁。


青玉 “制诰之宝”
清乾隆
高13.1厘米 方15.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乾隆初年,乾隆帝从交泰殿三十九宝中厘定二十五宝,后从剩下的十四宝中又选出十方,以“盛京为国家发祥地,祖宗神爽实所式凭”作为盛京十宝。这十方宝玺的印文有的与二十五宝重复,或为清初诸帝使用过,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深受乾隆帝重视,特藏于盛京(今沈阳)皇宫凤凰楼上。其中有一方“丹符出验四方”,乾隆二十八年四月将印文改镌为“制诰之宝”,保留了清初纽式。“制诰之宝”的用途为“以谕臣僚”,用于一至五品官。


明黄缎绣云龙纹朝袍

清乾隆

身长144厘米 袖长183厘米 袖口17.5厘米 下摆126厘米 领高7.5厘米 领口4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龙袍为清代皇帝吉服之一,多于时令佳节或先农坛耕耤礼(扶犁观耕)等场合穿着。其式为:立领,大襟右袵,马蹄袖,领袖俱石青,片金缘,左右及前后开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内衬湖色暗花绫里。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此袍在明黄色缎地上,绣制彩云蝠寿金龙纹、海水江崖,以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样,绣工细腻端整,构图气势宏健,配色辉煌富丽,展现出天子富有四海、气动八方的卓绝风范。

青玉“古稀天子之宝”
清乾隆
长12.9厘米 宽12.9厘米
通高10厘米 纽高5.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在封建社会天子就是指皇帝,他享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利。乾隆帝在《古稀说》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

其馀四帝予所不足为法”。乾隆帝借此夸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他还刻制了“古稀天子之宝”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为此他特撰写《古稀说》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驰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表明乾隆帝虽然自负但不自满。另刻“犹日孜孜”玺,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三希堂记图》轴

清乾隆

纸本设色

纵201.5厘米 横15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乾隆十有一年,臣承命绘三希堂图,旨惟笔力薾弱,未足仰称诏旨,图成祗增惭悚,敬瞻天笔缅思昔贤,谨泐衔名,以志荣幸。臣董邦达恭画并识。”钤:“臣邦达印”白文方印。乾隆御题《三希堂记》一篇,款署:“乾隆丙寅春二月御笔”,钤“乾”“隆”朱文连珠印。另有“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养心殿鉴藏宝”等印。画心有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汪由敦、裘曰修等和诗题记。

图为人物故事题材,以山水、楼阁作为环境衬托。画以水墨为主,略作淡设色,笔墨清朗,儒雅涵蓄,富文人画韵致。史上关于王氏父子的故事有很多,此图即表现其中一则。据传,王献之自幼学书甚勤,全神贯注。王羲之趁其不备从身后欲拔其手中之笔,却未提起,于是称赞他握笔有力。图中,献之神态端凝,伏案作书,羲之正欲提笔,人物生动,画面情节性很强。

宋官窑洗

南宋

高6.3厘米 口径21.5厘米 底径18.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斜直腹,平底。通体满釉,开大片纹。底有两圈支烧钉痕,外圈为十个,稍粗大,内圈为八个,较细小。广义上讲,官窑泛指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专烧宫廷、官府用瓷 的窑场,狭义上讲,它特指宋代的中央官窑,按文献记载,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宋代官窑产品传世不少,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散见于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的,也有一定数量。就已有的知识,由于含铁量较高(3.5~6.7%),官窑器一般胎色较深,为黑色或黑灰色;通常施釉较厚,以粉青色为上,也有青灰、青黄色等,釉色莹润,釉质如玉。素面器物流行,较少刻划花或彩绘,个别只是凸起几道弦纹,装饰上的朴素无华,突出了釉质之美。一些较小的器物采用支烧,较大的器物则采用垫烧。


【勤 天 敬 民】


乾隆帝以勤政爱民为治国之本,在治国理政上堪称名君。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关心水利建设,疏浚运河,修筑海塘;支持发展商业,给予宽松政策;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

清乾隆

描金云龙纹蜡笺

纵33厘米 横9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南巡,视察海塘堤防是其南巡核心目的之一。此卷《阅海塘记》书于“壬午上巳日”,即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途中,是在拜谒海宁海神庙后所作,全文收入《清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七。文中缕析从神禹到而今的治水理念以及经验教训,并在实地考察杭州沿海塘坝,一一履视测度的基础上,阐明柴塘与石塘对于治理海患的不同作用与利弊得失。此卷为乾隆帝五十二岁所书,用笔圆润平和,为其中年成熟稳健书风的代表作。此卷曾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原贮藏于宁寿宫。


京杭道里图卷

纵78.5厘米 横203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青绿山水,无款。采用平立面结合的鸟瞰式画法,以蜿蜒运河为轴,描绘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沿途两岸的山水风物、城垣布置、地理风貌等。重要山峦、名胜等用泥金蝇头小楷注于图上。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

纵65.5厘米 横128.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钤印:朱文“海昌钱镜塘珍藏乡贤遗迹记”、朱文“钱镜塘卅年精力所聚”、朱文“海昌文献”。

卷末有钱镜塘抄录自《海宁州志稿》的文字:安澜园原名隅园,在治北。明太常陈与郊建地,远阛阓,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后为相国陈文简公别业,复扩而充之,名遂初。园中曰环碧堂,迤西曰静观斋,又西曰天香坞、漾月轩,稍北曰赐安堂,东则九曲梁、十二楼,计地广六十余亩,池半之。泉石深邃、卉木古茂,为浙西园林之冠。乾隆二十七年三月,高宗临幸海宁,驻跸园内,赐名安澜,有御制诗六首并题匾额对联。三十年闰二月,翠华重幸,复叠前韵并题联,一时称盛。咸丰七八年间毁废,千余年老树参天砍伐殆尽。陈璂清撰有安澜园记。见海宁州志稿。钱镜塘录。
钤印:白文“钱镜塘印”、朱文“数青草堂”。

姚文瀚《乾隆帝鉴古图》轴

清乾隆

纸本设色

外纵138厘米 外横28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乾隆皇帝身着汉服,在坐榻上观赏青铜、瓷器等各种古物的情景。其身后点缀室内环境的是一扇屏风。屏风上绘有连绵叠嶂的山峦和波光潋滟的碧水。此幅屏风画作为画轴中的一部分,不仅充实了整个画面,令构图更为饱满,也以“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风光,为乾隆皇帝的鉴古活动增添了淡泊静雅的氛围。

本图是仿清宫旧藏的一开宋人册页,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共创作了五幅与之相类似的图画,并且将宋人册页中的文士换成了他的头像,以这种画中画的形式表现皇帝的肖像,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的,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仅乾隆皇帝一人。

乾隆皇帝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长春书屋偶笔”。钤“长春书屋御制”白文方印、“乾”朱文圆印、“隆”朱文方印、“观书常乐”白文长方印、“乾隆御赏之宝”朱文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形印、“内府图书”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文澜阁本
清乾隆
纵27.7厘米 横17.4厘米
浙江图书馆藏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至五十二年(1787年)先后共抄成七份。

文澜阁《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缮写,五十二年(1787年)成书。全书统一格式,朱丝栏,半页8行,行21字。四部分色绢面包背装,经、史、子、集四部封面分别为葵绿、红、月白、褐色。每册首页钤“古稀天子之宝”,末页钤“乾隆御览之宝”。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文澜阁《四库全
书》多有残阙,后历经数次补抄才得以基本恢复旧观。


【海 宇 安 澜】


乾隆帝一生成就“十全武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最终确立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即近代中国疆域。乾隆帝南巡的一大目的是“巡视政事、阅兵校射”,实施“赏罚信明”,安抚军心,期许“承平世恐军容驰,文物邦应武备明”。


碧玉“十全老人之宝”

清乾隆

长12.8厘米 宽12.8厘米 通高10.4厘米 纽高4.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十全”是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亲撰《十全记》,乾隆帝自称“文治武功”为古今第一人。在“武功”方面,乾隆时期号称极盛,先后有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平定林爽文之役,两次廓尔喀之役。乾隆帝对这些战役都非常重视,亲自遴选将帅,批阅奏章,运筹帷幄;战后还在城内建紫光阁,将一些在战役中立有“殊功”的将帅绘像于其上,赋诗立传、赞扬武功,并将檄获的旗帜等战利品收藏其中,极尽渲染之能事。这十次战役,对国内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对外战争也以邻国请和而结束。乾隆帝因此志骄意满,夸耀为“十全武功”,晚年更自号“十全老人”。此玺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乾隆帝御用黄色缎绣金龙纹大阅甲

清乾隆

上衣通长78厘米 两袖通长208厘米 下裳长78厘米 下摆宽8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甲以黄色缎为地,青绒缘边,月白绸里,内敷以棉。其甲为上衣下裳式。上衣圆领,对襟,其表面满布铜镀金帽钉,前胸悬挂钢质护心镜一。带左右护肩、左右袖、左右护腋、前裆与左裆。其下裳分左右两片,于黄缎绣云龙纹间,又平金绣连缀金铰形上中下三道。其纹装饰华丽富贵,于周身平金绣正龙、行龙、升龙等各式五彩龙纹,龙间饰以五彩祥云、火珠、海水江崖、灵芝等纹样。

乾隆帝御笔《阅杭州旗兵诗》朱笔底稿
清乾隆
纸本
纵23.3厘米 横1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乾隆皇帝视察驻防杭州的八旗兵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诗并批注。此时的满族八旗兵已深受当地汉族文化习俗的习染,甚至连自己民族的满语说起来都显生涩。满族士兵骁勇善战的民族特性也渐渐消失。

在此情况下,乾隆皇帝针砭时弊,颁布号令,令八旗兵习满语,循常典返旧俗,切勿失去满族八旗兵自身的品行。


八旗盔甲

上衣通长74厘米 下裳长7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甲为上衣下裳式。上衣圆领,对襟,带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前裆与左裆。其下裳分左右两片。八旗甲以绸为地,其表面有规则地满布等距之铜镀金帽钉,带绸地缘边装饰,月白布里,内敷以薄丝棉。八旗甲款式相同,各依旗色而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旗甲,共八种,其中正黄、正白、正蓝、正红旗甲绸色及缘边与本旗色相同,镶黄、镶白、镶蓝旗甲服色于黄、白、蓝绸地外各镶以红色绸缘边,镶红旗甲则镶以白色绸缘边。

八旗盔以牛皮为胎,髹以黑漆。半圆形,其上为圆座,座上植修长之缨管,用以安插盔缨。盔身前后有弧形梁,梁下接短小之盔额。盔之上座、盔梁及盔额皆铜镀金质。盔额左右及后部垂以绸地镶铜镀金帽钉之护颈及护耳,其色与其本旗色相同,内衬月白布里。

盔缨为铁镀金葫芦状,下接细长缨脚,葫芦下置圆盖,盖下一周垂以黑色缨子。使用时插入盔之缨管中。八旗是清代重要的军事组织,始建于1601年(辛丑)努尔哈赤时期,初以原始围猎组织“牛录”为基础,依四纯色设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乙卯),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又于最初四旗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八旗武装是清朝统治二百六十多年间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清朝八旗可分上三旗与下五旗,上三旗为正黄、镶黄、正白旗,是皇帝的亲军,由清帝直接统辖,余为下五旗。此套八旗绵甲是乾隆帝为训练及校阅军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制,校礼所用,非实战物,由江南杭州织造局承造。


碧玉《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册
清乾隆
长21.9厘米 宽8.7厘米 厚0.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青玉质地,共八页,盛于紫檀木雕云龙图案匣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乾隆皇帝撰写此文,文中记述了福康安率领清军在与林爽文义军交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足智多谋与英勇善战,但多有自我炫耀之词,成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勒石立碑后,又以玉制成此碑文册,存放宫中以

为纪念。


怡 情 乐 志


乾隆重视调养情志,兴趣爱好广泛,在经学名儒帝师的启蒙下,扎下深厚的汉文化根基,极喜艺术,却未因此事而怠政。他亲自主导宫廷中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制作,确定高、新、精之标准;一生酷爱鉴藏,内府中有大量名家墨宝;又痴迷书法,喜欢绘画,精娴音律,热心园林等,处处显露出他的斯文儒雅与倜傥超脱。


清佚名《乾隆帝薰风琴韵图》轴
清乾隆
纸本设色
纵149.5厘米 横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绘画中,身着汉装的帝王肖像及行乐图不胜枚举,这同汉族文化对清宫生活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图中穿汉装的乾隆帝端坐榻上,膝上横琴,双手轻抚,琴声袅袅而起,余音不绝。六名小童分侍左右,或持如意,或握竹杖,或端茶盏,或捧图书,或浇花卉,或整理桌案,井然有序。石几上摆放的围棋、书籍、画卷暗示了乾隆对汉族传统文化的钟爱。


铜镀金太平有象钟

高90厘米 宽48厘米 厚2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钟通体铜镀金。二针白珐琅钟盘置于钟体正面中央。钟盘上方有四个方框,随着机芯转动,框中或显示花纹或显示文字,显示文字时恰好组成四字横幅,如“太平有象”、“八方向化”。白珐琅钟盘的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活动玩意装置。椭圆形开光内以绿色玻璃柱组成放射状花形,花形中心点缀一朵红白两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转花,长方形开光内是象征流水的玻璃水法柱。钟顶中央以象驮宝瓶的形象来传达“太平有象”这一吉祥寓意。在大象的两边是精心设计的两组滚球表演装置。每组各有四人,其中一人位于高处手持葫芦瓶作倒球状,一人位于低处手持广口瓶作接球状,另外两人跪地托举球运行的轨道。

这件广州钟表制作精巧,尤其是活动机械装置部分对机械制作要求很高。不仅有滚球表演,还有转花、转水法,更有变换横幅装置。开动后,音乐响起,小球从葫芦瓶中倒出,沿轨道滑入广口瓶,循环往复,不断滚动;花朵、水法转动;方框内变换横幅。


湖绿色天华锦缀绣三多金寿字纹禄星戏衣

身长90厘米 两袖通长208厘米 下摆宽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大领,大襟右衽,宽身阔袖,左右开裾,衣长及腰。湖绿色天华锦地衣身之上,于后背、双肩和双袖外侧钉缀福寿三多纹团补,而前胸的团补则绣一手持拐杖、神态安详的禄星形象,悠然坐于梧桐树下湖石上,一只梅花鹿闲卧于禄星脚下、回首仰望。鹿为瑞兽,“鹿”谐音“禄”,象征了禄星的身份。周身缀两色缎边上同样彩绣福寿三多纹。清宫承应戏戏单中多有神仙佛道降瑞下凡、祝贺太平盛世之应景戏出,尤以皇帝万寿节为最,届时必多日上演大戏以为祝贺,号为“前三后五”,有时长达十多天。《福禄寿》便是其中经常上演的经典戏出,戏中“禄星”所穿之衣即为禄星衣。


剔红菊花纹琴式盒
清乾隆
长22.3厘米 宽7.6厘米 高5.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木胎,仿古琴式,头宽尾窄,底承四足。通体施朱漆雕花纹,琴头正面雕刻锦纹,压雕琴弦七根。琴身、琴尾以双层六边形十四瓣花形锦纹为地,遍施梅花、菊花、石竹、莲花等四季花卉或两两或三个抱团而成的团花状花纹,清新雅致。盒底正中有刀刻填金竖写“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盒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类作品,风格一致,团花装饰、仿古形制,构思奇巧,做工精致,是乾隆时期着意仿古创新的佳作。


白套红玻璃玉壶春瓶
清乾隆
高29.5厘米 口径9.5厘米 足径1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为有模吹制而成。圆形,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为经典的玉壶春瓶造型。通体以白色玻璃为胎,外套半透明红色玻璃的花纹。腹部一周环饰云龙戏珠纹,蛟龙身躯蜿蜒,矫健灵动,于祥云之间穿梭追赶着火珠。颈与底部分别环饰蕉叶和莲瓣。外底中心阴刻长方框,内阴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楷书款。

在清代宫廷,制作玻璃的工艺多达七、八种,其中工艺成就最高的品种是套玻璃。相套的色彩主要有白套红、白套蓝、白套绿、黒套红、蓝套绿等,其中白套红最多也最精美。玻璃的装饰,以花卉虫草居多,而龙凤却十分罕见,这似乎与古代皇家宫廷专享龙凤装饰的特权不太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玻璃器性脆易损有较大关系。套玻璃工艺因需在成型后进行复杂的雕刻制作,因而体量一般不大,目前视野所及,此为最大者。如此种种,都在宣示这件作品为传世杰作,弥足珍贵。

该件作品为清宫旧藏,1925年点查给号为“金”字,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金”字号的原藏地点在永寿宫、重华宫等处,位于紫禁城内西路一带。


剔红御制诗三清茶碗

清乾隆

高5.8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径4.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侈口,圈足,小碗,碗壁外剔刻有乾隆御制诗《三清茶》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太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馀,敲吟兴无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题。”碗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丙寅为十一年(1746年),乾隆三十六岁。原诗见《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题为《三清茶》。三清茶是由梅花、佛手和松实等三味组成,以干净的雪水烹之。乾隆皇帝每年在重华宫举办茶宴,邀请大臣参与茶会,饮茶,赋诗,并以带有三清茶诗句的碗来品尝三清茶,可见乾隆皇帝之风雅。


佛 日 普 惠


依据现存史料可见,乾隆帝笃信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亦抱有浓厚兴趣。每到杭州,必到名山古刹拈香礼佛,与高僧论法参禅,自称“偷闲游佛国,问景憩僧寮”。据记载,乾隆帝六到杭州,巡礼寺庙约四十次,足迹遍布杭州各大寺庙,进行赐改寺名、题额撰联、赐物赏金、选僧主寺、访古题咏等活动。


极乐世界佛屏

清乾隆

纵166厘米 横93厘米 厚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宫档案中,这类文物被称为“漆泥子佛龛”,也就是说,在清代宫廷观念中,这是一种用来供奉佛教尊神的龛,而不是普通的装饰用挂屏。另外,这种挂屏供的是“漆泥子佛”。所谓的漆泥子佛就是藏传佛教中的“擦擦”(tsha tsha),以净泥为胎,压模成型,然后根据尊神特征绘画色彩。清宫许多殿堂都供有这种形式的供龛,内容不一,大小也不统一。这种带乾隆皇帝御容的“漆泥子佛挂龛”现存数量不少,分别悬挂于颐和轩东暖阁、佛日楼、雨花阁东配楼、萃赏楼、崇敬殿西暖阁、养心殿西配殿、养性殿西配殿等处。

这件原悬挂于乾隆花园萃赏楼的挂龛更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的主尊并不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乾隆皇帝。这种主题的挂龛与现存的七幅乾隆皇帝御容佛像唐卡有关。这七幅唐卡包括雍和宫二幅、故宫三幅(来自承德普乐寺、普宁寺、普陀宗乘寺)、西藏布达拉宫三地殿(Sa gsum lha khang)一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Gallery of Art)一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