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人类真的想象不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吗? ·  13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为什么农历误差如此之大,能闰一个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你在北京没有房子,但可以有生活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5-17 20:26

正文


2017知乎盐Club

十五分钟演讲回顾



知友:祝卓宏


@青山周平:日本建筑设计师。


虽然我家很小,厨房也很小,但离我家里大概两分钟三分钟的距离,有一个卖菜的地方,我可以随时去街边买菜。对我的生活来讲,那个地方(菜市场)就是我的餐厅的一部分,或者说冰箱的一部分。

—青山周平描述自己的家


猫的生活其实很有意思,它早上、中午、晚上睡觉的地方都不一样。夏天和冬天睡觉的地方又不一样。我在家的时候和我不在家的时候它喜欢的地方又不一样。所以对它来讲,没有什么地方是客厅,没有什么卧室,没有什么吃饭的地方。它可以很敏感地感觉到现在房子里最舒服的地方,然后去那边待着的。

所以我们人,作为一种动物,也可以向猫学习很多生活的、自由的生活状态。

—青山周平说「猫」的生活状态


现在我们房子的面积越来越小,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飞机上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办公室里生活,所以我们家不一定是指我的房子。家的功能越来越从房子里出来,延伸到城市的各个空间里面。这个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城市的一个状态:我们的城市逐渐在变成我们的家。

……未来不一定是这样,过去一定不是这样子,所以我现在也是在探讨新的生活模式。

—青山周平对「未来的家」的解读


视频版




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是:「家和生活可能的另外一个样子」。


我最近一直关注「家」的概念,首先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在大城市——比如说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缺少家的概念。另外一种原因是,我觉得家的概念和理解,随着时间和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城市、建筑在变化,家、社会、我们家庭的结构也在变化,当然包括我们的技术也在变化。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对家的理解和概念,也是一种临时的状态,可能跟过去的理解、跟未来的家都不一样。这是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们觉得「家和房子是一样的东西。」但是一定是这样子吗?可能不一定。


这是我现在租住的地方,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我在胡同大概住七八年了,我住在南锣鼓巷那边,这是我家:


我家其实很小,大概 40 平米左右,小客厅、小卧室、厨房,有一个小的卫生间洗澡。我家很小,厨房也很小,但离我家里大概两分钟三分钟的距离,有一个卖菜的地方,我可以随时去街边买菜。对我的生活来讲这个地方(菜市场)是我的餐厅的一部分,或者冰箱的一部分。



客厅也是一样。我的客厅可能很小,我家没有专门吃饭的地方,但是我在外面可以找不同的好吃的,每天可以选择不同的地方吃饭。我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房,但是我要工作的时候,我也可以去走路几分钟的距离,去一家咖啡厅。我要跟朋友喝酒的话也可以约在他的地方。


虽然我自己的房子只有 40 平米,大概是中间红色的点,但是我的生活或者我家的范围,是远远超过我的房产证上面房子的范围(面积)的。所以我们发现在「胡同」这种传统的街区里,家的范围和生活的范围,家的范围和房子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我们觉得:「一个家庭应该是一个家,一个家就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地方。」但真的是这样子吗?不一定。


我们过去的家庭,可能有七八个人,甚至十个人,包含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小孩子和孙子。然后越来越多得变成三四个人的小家庭: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或者一个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一个人的家庭。


就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东京、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里,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家庭已经超过一半。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三四个人,包含爸爸妈妈小孩子的标准家庭,已经变成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在现在这种个体时代的城市里,我们会发现各种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比如说这是日本的一个共享社区的图片:


他们三个人不是一个家庭,就是一起共享生活。日本也出现了专门介绍共享社区、共享房子的网站,如果你要找这种过共享生活的地方,你可以去这个网站,点击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大家一起生活的房子。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都是三四个、五六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生活的地方。


我们觉得「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就是一个家的概念。」真的是这样子吗?可能不一定。


这是上次在北京拍一张图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路边这样睡觉。



这是我家,它是我养的猫。


猫的生活其实很有意思,它早上、中午、晚上睡觉的地方都不一样。夏天和冬天睡觉的地方又不一样。我在家的时候和我不在家的时候它喜欢的地方又不一样。所以对它来讲,没有什么地方是客厅,没有什么卧室,没有什么吃饭的地方。它可以很敏感地感觉到现在房子里最舒服的地方,然后去那边待着的。所以我们人,作为一种动物,也可以向猫学习很多生活的、自由的生活状态。


我们觉得「住宅就是私密的生活空间。」真的是这样子吗?


其实这种概念也是一个临时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觉得自己获得了这种私密的生活空间,但是实际上不是。我觉得这种私密的生活空间,是工业时代之后慢慢出现的。


工业革命时代出现后,工作地方和生活地方分离开,我们生活的地方,慢慢变成纯粹的、家庭人员生活的地方。


这是上次我去农村拍的一个图片。


我们会发现农村很多传统的生活区域,或者说生活空间里,其实是对外开放的。里面既可以工作,也可以接待从外面过来的人。


白天的时候,他们会把门打开。包括我也去过很多日本传统街区的房子,它们也有这样的空间,包括欧洲。我觉得各种文化和地方都有这种对外开放的一个区域,我们通过这种「家里面对外开放」、「别人可以进来的」、「没有私密性的」空间跟其他的城市或其他人相连接。后来我们的房子变成了(现在)这样,我们觉得获得了私密性,但对我来讲,这其实越来越缺少跟城市的连接。这是我对「私密性」的一个理解。


我们觉得「房子应该是要大。」真的是这样子吗?


其实很多建筑师或者是很多人,他们人生最后一次为自己设计,都是设计很小很小的房间。


这是建筑大师他自己最后设计的房子,是 13 平米的这种房子:


日本比较早期的一位作家,在人生最后时刻设计的房子,就是这种 9 平米的房子,很简陋、很简单:


现代的建筑师也尝试一种很小、大概 6 平米左右的房子:


各种小房子有小房子的特点,小房子有小空间自身有趣的点。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茶室也很小。这个房子也是在京都的一个比较经典的茶室了,大概 3 平米左右。


为什么它的空间这么小呢?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他们是故意把茶室做成这么小的。因为如果是在小的空间里,第一次跟之前不认识的三四个人在里面一起喝茶,可能一两个小时里他们也不用讲话。不用过度交流,就可以有一种跟聊天完全不一样的交流方式。


我们觉得「只有自己住宅里面是家的概念」,是真的是这样子吗?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不是这样子了。


比如说下面这张图,看起来是他的房子、他的客厅,他好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看 iPad 或者看电视。但实际上不是,这是一间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办公室。


这张图看起来像有点高级的、公用的室内图,但实际上不是。这是飞机上头等舱的室内,看起来很像家的状态。


这张图是日本的书店。他们的状态看起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看书或者待着。


所以现在我们房子的面积越来越小,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飞机上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办公室里生活,所以我们家不一定是指我的房子。家的功能越来越从房子里出来,延伸到城市的各个空间里面。这个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城市的一个状态:我们的城市逐渐在变成我们的家。


所以我们会有更多的对家的概念的理解,这些理解是一种临时状态,未来不一定是这样,过去一定不是这样子。所以我现在也在探讨新的生活模式。


比如说今天简单介绍一个新的生活模式的方案。这是我现在在研究的一个新的生活模式,就是给未来尝试生活的年轻人的一个方式。我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是从自己在胡同里生活的体验中来的,这个方案也一样。


我在胡同里面会发现各种有意思的家具,他们(胡同的居民)把自己房子里面的家具都摆在外面,摆在外面之后,这些家具变成大家一起使用的、半公共半私密的家具。胡同里面发生的这种很有未来感的共享生活,跟我们在住宅楼里面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生活状态的关键,我觉得就是这种胡同里面发现的各种公共的、有趣的、半公共半私密的家具。这是我之前在胡同里面研究、调研时发现的一个问题(现象)。


所以在这次的住宅中,我们把左边那种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可能要花费几百万、几十年的贷款的那种房子,变成一个「盒子」。家具也是有轮子,可以移动的。


具体来讲,白色盒子是睡觉的地方,里面有一张很小的床,外面有各种家具,有点像刚才我们在胡同里面看到的那种状态。普通的房子里面有各种家具,但是我们这次把家具都摆在外面,外面的空间就变成了不断变化的公共区域,有点像胡同。因为它(家具)都带轮子,所以它可以随便挪来挪去,中间这部分活动、共享的区域,可以根据功能不断地进行变化。


然后这是里面一个具体的设计。很多人可能会说:「很多自己的东西摆在外面,别人拿走怎么办」?其实我们会结合新的技术,比如说所有的东西会贴一种电子标签,我们通过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找到。比如说:我的书在哪?我的衣服在哪?整个的社区会覆盖一种系统——亚马逊已经在 Amazon Go 的概念里出现这种技术了,所以这个社区不仅仅是空间的共享,衣服、行李箱、鞋、书等东西,也在这个社区里面被共享。


这是我们之前的一个概念方案,现在正在福建泉州执行具体的方案。大概在今年后半年的时候就会落地实现,希望到时候大家再关注一下这个方案做成后的实际效果。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