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私募圈
格上理财旗下专注私募行业的微信公众号。每天精选私募行业动态、私募大佬观点、私募研究报告与您分享,同时涵盖宏观经济、个股、投资理念方面的精华文章。了解私募行业,关注格上私募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拾榴询财  ·  8点直播通道调整通知 ·  昨天  
格上财富  ·  结婚率走低这个事,还比较麻烦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801 ...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801 ...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中国公司债及企业债信用分析周报 ·  4 天前  
简七读财  ·  过去100年,这类资产更赚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私募圈

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格上私募圈  · 公众号  · 理财  · 2017-07-04 21:06

正文


作者: 空山大湿

来源:空山大湿(ID:MasterKongshan)


贫富差距看起来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下面这个图看起来稍微残酷了一些,我没校验数据,但是趋势是肯定正确的, 美国最富有的0.1%的家庭财富占比超越了底部的90%的家庭的总和。



难怪巴菲特在上周的PBS News hour的一个访谈里面都要提及到“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富人太富”。原文见 PBS News Hour。


这种情况会继续么?是什么导致了90年代以来的底部90%人群的财富占比迅速下降呢?正如之前在《三千字穿越五千》里提及到的,撇开政治层面的问题不说,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框架性分析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从一个有意思的角度。



首先确认一下,大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了。后工业时代里大量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高毛利


高毛利这个东西在工业时代,是个双刃剑。一方面高毛利使得公司的利润充沛,股东员工都很哈皮;另一方面,行业高毛利也像在遍布鲨鱼的海洋中释放血腥味一样,嗅觉敏锐的搅局者就会跃跃欲试。


随着新的进入者到来,原有的玩家迫不得已降低价格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毛利率随即下滑。公司需要不断的通过加大市场费用支出,或者增加研发费用的方式保持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所以商品时代的毛利率总是稳中有波动,产品也是有周期的,大部分制造业的毛利率在15-35%的这个框里。随着行业格局的演进,逐渐会跑出来愿景远大,管理卓越的好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市场最终的集中和分散的目的是为了走向效率最高的社会组织形式。



如果说一个 行业的整体收入在衡量全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依赖度的话,那么毛利率就是在说这个行业对别的行业的依赖度。 毛利率越高,说明收入都被自己揣兜里了,不需要更任何人分享。


整个互联网行业有个共通的特征,要么就负毛利,要么就极高的毛利。究其本源,百里挑一,赢家通吃,输家连汤都喝不上。 现在的赢家往往不仅仅是吃一个行业,而是能吃掉好几个行业。


美国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的增量主要来自于这些高毛利行业,不论是医药、互联网、高阶消费品,都是些高毛利的行业。这些行业因为货值大,运输半径从来都不是问题,产能也不是问题,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快速的满足。 产品的差异性大,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脱离了成本定价的低级趣味,竞争半径的扩大化导致了新兴行业的企业无法偏隅一角。


因为产品的集中度极高,导致最终的头部玩家拿走了太多的资源,因为超高的毛利率,又无法通过原材料采购之类的方式将收集到的资源释放给别的行业,因为生产的高效,公司做大之后也不需要大量的招工以便释放更多的成本在人力上。 最终这些人背后的家庭会形成对社会资源的持续占有率提升。 额,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就像貔貅。

成为这些人,或者服务好这些人,都会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为什么工业时代大家能好好的共同富裕,到了信息时代就那么难了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必然也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甚至是一个好的政&体形式。


巴菲特和他的亿万富翁好友、微软创始人盖茨(Bill Gates)一同发起了“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项目,面向全球最富有的人群,由后者自愿承诺捐出至少一半的财富。这一项目不单单是为了帮助穷人,也是为了给更多富人做出表率。


慈善是一种头部的玩家花钱的方式,是不是感觉很像天朝的政策性银行的感觉?没错,分配资源这种事情,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个很让人愉悦的事情。


除此之外,通过管理费用的方式,公司的高管可以和公司一起富裕,通过研发费用,公司可以大量的把资本投入在那些决策层觉得未来能产生价值的地方,通过销售费用,公司可以持续的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和公众知晓力。


正如你所看到的, 成为高管,拥有技术,或者能够触达用户 会是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几个方向。 至于贫富差距,在高毛利行业成为主要增量的背景下,应该会越拉越大,虽然这未必是坏事。


一方面能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具有高毛利垄断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在有价值的领域上持续的把收集来的资源消耗掉避免成为貔貅,这样的公司最值得买入。我想符合这样定义的公司在每个市场里大概都能找出3-5家来。第一点很容易看明白,第二点可能更重要:在国内家电行业的M公司和G公司上在这点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差异,日复一日,差距就会拉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