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财富
中国专业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专注于高净值客户服务和大类资产配置。百万精英人士都在关注,多次入选全国自媒体20强榜单。每日精选7篇文章与您分享,涵盖政经、投资、历史和生活,让您畅享思想与财富的盛宴。公司网址:www.lica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心禅道  ·  投资#798 ...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798 ...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宋志平:有效的经营者,要做好这十大决策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2024年底:再访北美,这个世界已经变了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好运的原理:偶然+正反馈 ·  2 天前  
简七读财  ·  买的债基亏了钱,80%是因为TA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财富

结婚率走低这个事,还比较麻烦

格上财富  · 公众号  · 理财  · 2025-02-22 20:41

正文


者:九边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民政部官宣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 610.6万对。这个数字,创下近40年来新低,同比下跌高达20.5%。看下图也能看出来,短短十来年,跌了一半:

图片
这些年一直挺关注这事,也没少跟公司那帮年轻的聊,一开始他们说不结婚,我们这群中登觉得他们就是随便说说,等年龄到了,自然就改变观念了,没想到他们玩真的。
那为啥这样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房价贵,压力大,没钱,当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全部。事实上大家有心的话,会发现不婚不孕这种行为,在高收入人群里似乎更高一些,反而在那些收入不咋高的地方,好像没那么严重。所以说跟经济有关系,但不是最关键的。全世界范围内也呈现出“越富越不婚”的状态。
具体原因咱们一个一个聊。
首先最麻烦的一个问题,无疑还是短视频对社会的冲击。我一直在说一件事,人类历史上对社会最大的几个重塑力量,无疑就有短视频,堪比古腾堡印刷机对社会的影响。短视频把太多事情给透明化了,也把很多事给解构了,而且它是个“共识加速器”,能让共识快速收敛。
比如你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你可能也思考过结婚这事得必要性,但是你周围的人都结婚,你父母也从小教育你,每个人都得结婚生孩子,你可能也就把这事当成“底层固件”保留下来了。很少有人去质疑这东西的合理性,除非穷的揭不开锅,或者有啥明显残疾,否则年龄到了,自然而然就把婚结了。
但是进入这些年,“婚姻观”本身就遭到了质疑。
首先是婚后的各种鸡零狗碎都被短视频挖了出来,比如婚后两口子频繁吵架,很多夫妻除了小孩和钱啥都不聊,不仅要工作,下班还要带小孩,小孩刚出生整晚没法睡觉,孩子生病通宵排队挂急症,给小孩准备学区房,带着小孩去补课,孩子是个学渣闹心的不行。以及孩子上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长达16年情绪紧绷。这还是孩子一切都健康的前提下。
最起码得一点,绝大部分是肯定没幸福到哪去,因为现在的“结离比”已经跌到了1.9,啥意思呢?每结婚1.9对,就会离婚一对,如果真幸福,谁会这么过分。
这其实也是婚姻的本质,本质就是两个人为了下一代需要持续付出,属于一个纯粹的输出系统,麻烦不断才是常态,幸福温馨反而是插曲。
这把不少人吓够呛,甚至直接打上思想钢印了,觉得婚姻这东西不咋地。
恰好现在年轻一代,应该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受苦”最少的一代,恰恰又是知识最透明的一代。他们对痛苦极度敏感,一想到结婚后要承担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还得照顾另一个人,甚至还得照顾另一个人的老人,整个人就不好了。
这种情况下,一部人自然也就选择回避。对责任的逃避是人的本性,恰好年轻一代可以逃。
以前应该也有这种思潮,但是短视频时代,这种思潮快速成了很多人的共识,相互不断切磋,形成了理论,变得深入人心无比坚定。
上次回老家,一个小伙伴在大城市打工,餐桌上他说他开悟了。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觉得自己整个前半生都在坑里,如果将来结婚生孩子,那么一家子都在坑里。与其大家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自己轻松过完这一生,不把麻烦带给另一半,也不想带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继续受苦。
后来他还笑话了一下那些“中产”,他觉得自己尽管没啥钱,但是自己也没地方花,甚至干日结都可以活下去。反过来那些所谓的“中产”,说他们别看收入高,但车贷房贷一大堆,孩子开销也大,年龄大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破产。
他顺便又给大家科普了“中产破产三件套”,解释了一下为啥中产是最惨的,滑落是必然的,痛苦也是必然的。反而是他们这些无牵无挂无贷款的群体是最爽的,享受了现代文明,却不用承担抚养下一代的义务,将来还要让别人的孩子养自己。然后他又去讲S3了,后来的我也没记住。
我随后在某短视频平台随手搜了一下他这些话题,发现他说的那些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已经属于明确的互联网共识之一,都成体系了。现在论证“有孩有房的中产最惨”已经成了一门显学,结论自然就是“不婚不育不生孩子”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
还有个关键问题,他们的这套东西,到底对不对?
这一点是很难说的,这些东西本质是观念,而不是逻辑。逻辑有对错,观念是没有对错的。就好像美国人把人参当萝卜,有些人爱香菜,还有一些人喜欢榴莲,这些都是观念,争论对错本来也没啥道理。
这也是为啥这些东西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相互攻讦了很多年,但几乎是各说各话,而且互相都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支持结婚生子的人说不结婚生孩子的人将来老了不幸福,对方说你年轻时候过得那么惨,还惦记上老年了?又说没孩子将来没孩子养老院都欺负你,对方说你有孩子也被送养老院了?
反正是互相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为这玩意本身就是自己选择自己承担的事,谈不上对错。
继续上文的那个小伙伴,他吃完饭走了,几个人问他爹,你家儿子不结婚,你也不管管?
他爹无奈地说,咋管,你一管,儿子就说别的爹都在省城给买车买房,你买了我就结,一下子就卡住了。
不过他也说,自己早就想清楚了,他儿子极度不负责,又懒又虚,结了婚估计也是一地鸡毛,跟老李儿子似的,老李的儿子结婚后天天两口子闹,每次闹他都烦的不行,那两口子也想离婚,可是孩子又没地方弄。
后来了解了下,小地方那些青年们不结婚,父母一劝,基本上都是这套说辞,极少有父母能接得下的。
也就是说,短视频和其他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抬高了大家快乐阈值的同时,又把婚姻这个本事就困难重重的东西无差别展示给了大家,稍微精神虚弱点的人,都可能会被吓到不敢去思考这事。与此同时,话术上也开发出来了严密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选择。
大家肯定经常听说,发达国家用了多少年结婚率/出生率才降到某个很低的数,我们很快就做到了。我觉得主要还是短视频和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把那些不婚不育的后现代话术快速灌大家脑子里了。
此外还有个问题。
咱们知道,我们古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两口子结婚,可能之前都没见过,让长辈直接定。
这样做毛病很明显,可能两个人根本不合适,强行被撮合在一起了。
但是优点也很明显,从根本上否认了婚姻和爱情有啥关系,避免让你对婚姻存在不切实际的妄想,可能反而能降低结合门槛,顺便提升稳定性。
这么说可能有点政治不正确,但事实就是,对婚姻预期太高,可能最后结果都不太好。这一点男女都一样,上海那边男性求婚成本中位数达53.7万元,导致不少人骂骂咧咧退出竞争了。
再说点政治更不正确的,在农业社会或者前现代社会,女性是必须要结婚的,不然没法生存,传统社会女性是依附男性的,没有男性在很多社会里根本活不下去,比如在草原的游牧部落,哥哥死了,弟弟就得把他的媳妇和孩子都继承了。
看出来了吧,婚姻这个时候又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农业文明里的家庭,有点像是个公司,共同应对风险。
随着女性就业率上升,婚姻对她们来说不再是必须的,越来越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场女性对婚姻的看法非常苛刻,宁可孤独一生,也不凑合。
这也是为啥全世界无一例外城市化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几乎没法避免。
也就是说,老一辈对婚姻的看法更多是“搭伙过日子”,而不是满足感情需求。年轻一辈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觉得婚姻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的,那宁可单着。
这就普遍呈现出来一个明显的特点,越是收入高的人,尤其女性,越不能接受凑合。
这也是为啥离婚率这些年越来越高企,以前婚姻里不顺利,女性更倾向于“凑合着过”,这些年随着她们经济独立,对“凑合”这事也就极度反感。
某音上有个博主(之前在微头条提过他,很多小伙伴也知道他是哪个),他从大厂离职后,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工作。这中间家庭矛盾爆发,经常吵架,他本来是想用离婚吓唬他媳妇,没想到他媳妇干脆利索跟他离了。这在传统社会是很难想象的,现代社会却很正常,因为女方经济独立,根本不想忍。
此外,算法也明显推高了预期。
看出来了吧,婚姻从“忍耐的艺术”正在向“生意的算计”转变。
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女性经济地位与婚育行为研究》显示,月收入大于两万的女性,35岁未婚率39.2%(全国同龄女性未婚率18.7%),已婚者中丁克比例27.4%(全国平均4.2%)。在国外这个结构也一样。
当然了,还有一种后现代的小众想法,在高知女性里广泛流传,这现年呈现外溢趋势。可能是女性思维细腻的缘故,很多人产生了叶文洁那样的想法,或者说佛教里的想法,觉得众生皆苦,世界就是个大监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受苦。
而且可能是她们收入高的缘故,对这个想法更加坚定一些。因为很多没钱的人觉得只要有钱就好了,那些高收入的却觉得自己有钱也不会好,所以他们坚定地选择丁克。
可以理解为,社会里一直存在一些坚定的“不婚派”,只是技术的进步让他们有了选择的空间。
此外算法通过273个标签对你进行精确侧写之后,给你推送你心目里完美女神,提高了你的预期,但是却解决不了现实中你根本找不到这么一个人的问题。此外就算找到,对方大概率也看不上你。
这还没考虑一些因素还没发力,以前AI配偶这东西听魔幻,到了这两年估计也没人觉得魔幻了。
而且传统社会里的压力机制也失效了。
以前大家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很封闭的熟人社会小圈子里,无形中就会对那些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再来一些流言蜚语,谁都受不了。
但是现在城市化之后,熟人社会解体了,大家变成了大城市里的原子化状态,那种小地方特有的压力就没了。这也是为啥很多大龄未婚青年过年不想回去,因为回去就得承担那种压力。
几种情况综合在一起,算法、城市化、后现代思潮共同作用下,最后就呈现出越来越不像样的结婚率。
这种状态的极致是什么样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